當前,我國的城市化建設速度較快,人流密集地數量逐年上升。然而,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安全因素,如設計缺陷、后期管理缺位等問題。基于此,我們每個人都應掌握一定的自救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近年來,隨著應急管理體系逐漸完善,應急科普工作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應急科普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科普臨場體驗不足,防護意識較弱
應急科普教育的關鍵是讓人們在應對火災等危險時保持冷靜,并能夠作出準確的判斷。由于資源和時間的限制,目前的應急科普教育面臨一系列現實問題。學校在進行消防演練的時候,通常會出現如下場景:當警報響起后,學生們有序地沖出教室,在操場上排隊,然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消防宣傳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可能會給一些學生提供消防器材并傳授消防器材的使用經驗。這樣的活動往往效果不佳,站在隊伍后面的學生很難獲得消防器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學到的消防知識很少,實際操作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科普信息宣傳渠道單一,內容枯燥


如何快速、準確地向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應急信息是一個挑戰。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權威聲音有時可能被忽視或被淹沒在大量不實信息中。目前,公眾在預防、應對、救援和自救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相對欠缺,仍需要進一步提升。雖然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及時性、便捷性、開放性等優勢,但在應急科普中,這些優勢尚未被充分利用。數字應急科普資源的開發需要考慮可視化的問題,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緊急情況。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急信息不只是在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傳播,還能夠通過互聯網快速地向廣大群眾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負面信息。一些非權威媒體可能會發布錯誤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對社會帶來一定的沖擊。
運用虛擬場景體驗,提升公眾應急能力
虛擬場景中的應急自救體驗有兩種:VR 擬真以及AR 模擬。這兩種方式都能夠讓公眾很好地體驗應急環境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和需要掌握的能力,并且還具有較強的趣味性。
VR擬真主要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建構出一個應急的環境,如火災環境、水災環境等,讓用戶通過體驗這種環境自主思考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技能才能生存下來。這種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公眾學習應急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AR模擬就是運用高新科技復制現實中的應急場景,然后嘗試使用物品去對虛擬環境中的應急事件進行處理,例如可以用滅火器進行火場滅火操作,用AR眼鏡查看操作結果。這種方式更加直觀,能夠更好地宣傳應急科普知識。
與平臺合作,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科普

應急科普工作需要持久、深入、綜合地開展,目前的主要媒介有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報紙和雜志、應急科普宣傳冊和宣傳海報、應急科普培訓課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以上載體在不同的場景和受眾群體中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傳播應急科普知識,提高公眾的應急意識和技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急科普信息的傳播方式也要不斷創新,應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包括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渠道在內的全媒體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實現地空協同的全媒體傳播,如利用短視頻、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多種渠道進行傳播。
社交平臺具有強大的信息推送和宣傳能力,公眾平時都喜歡刷刷視頻、看看朋友圈。這就為科普的進行提供了很好的溫床,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科普宣傳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公眾應急能力。應急部門應該運用多種方式進行科普宣傳,如有獎答題、知識競賽、微信小程序宣傳等方式,幫助公眾掌握科普內容。
力求通俗易懂,增加科普內容的趣味性
目前,應急科普傳播的信息在內容上主要涉及預防措施、應急準備、應急響應、救援知識、災后恢復、政策法規、心理健康等。在進行科普時,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使科普內容“去術語化”,將專業術語轉換為公眾耳熟能詳的詞語,使科普內容更加通俗易懂,提高科普信息的傳播效果。此外,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和完善應急科普資源庫,包括專家庫、知識庫、案例庫等,為公眾提供權威、準確的科普信息。
應急科普傳播的受眾主要包括學生、企業員工、政府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志愿者。以上受眾群體都需要了解和掌握應急科普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應急意識和技能,科學應對突發事件,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在過去的幾年里,應急科普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科技飛速發展,科技的引入將會顯著提高應急科普的有效性,讓越來越多的人掌握應急知識,更好地應對各種緊急情況。
作者單位|防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