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學的是語言和文字,對其他學科有重要影響。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不斷提升自己,并以自身的文學素養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愛上語文,在活動競賽中樂學語文,在讀讀寫寫中實踐語文。
當我們輕輕翻開小學語文課本,就像是推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海洋的大門。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閱讀和寫作是伴隨我們的終身任務。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放下手機,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閱讀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和文學修養。而寫作,是對閱讀內容的內化與升華。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既能鍛煉教育思維,也能總結教育心得,進而凝練出屬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當你第一次拿起筆,在田字格里歪歪扭扭寫下“人”字時,是否曾隱約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律動?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凝練著文化的畫,一段承載著文明的故事。從摹形表意的象形字,到合義成字的會意字,再到音義結合的形聲字,漢字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部鮮活生動的中華文化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正是通過學習這些神奇的文字,拆解它們的構字邏輯,探尋它們背后的淵源與故事,讓心靈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自在遨游。
唐代詩人孟浩然《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簡單的詩句卻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畫面,讓人仿佛置身于清晨的鳥語花香中。這就是語言的韻律之美,它不僅能傳達信息,更能激發情感,引起共鳴。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我們會接觸到各種文體,從古詩到現代散文,從寓言故事到童話小說,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韻律美。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感知語言的節奏與韻律。
學生若想學好語文,離不開大量且豐富的閱讀作為基礎。學生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與生活環境,智力和心理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他們旺盛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絕非一本教科書所能滿足。因此,不同的學生需要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來契合自身的認知需求,填補知識與興趣的空白。此外,語言能力并非靠老師單向傳授就能獲得,而是需要學生在主動學習與反復的語言實踐中逐步積累。
閱讀,是叩開語文世界大門的最佳途徑。對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關鍵。從圖文并茂的繪本故事起步,逐步過渡到文字豐盈的書籍,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場獨特的心靈旅行。在閱讀中,學生既能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物,體驗喜怒哀樂的多元情感,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更重要的是,閱讀能喚醒想象力與創造力,讓思維保持活躍,為未來的學習探索與生活實踐筑牢堅實根基。
若將閱讀比作知識與情感的“輸入”,那么寫作便是思想與表達的“輸出”。寫作,本質上是我們用文字傳遞情感、分享觀點的過程,對小學生而言,寫作能力的培養同樣不可或缺。從最初依托畫面的看圖寫話,到記錄日常的日記,再到結構更完整的作文,每一次提筆寫作,都是一場與自我心靈的對話。在反復的寫作實踐中,學生們逐漸學會組織語言,構建情節,傳遞情感。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作,他們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進而慢慢培養出獨立思考的習慣與批判性思維。
語文不只存在于書本的字里行間,它同樣廣泛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街頭巷尾的廣告牌、電視里的新聞播報、網絡上的熱門話題,乃至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溝通交流,處處都能看到語文的身影。因此,我們要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生活中的語文元素,從日常點滴里汲取語文的養分,讓語文真正融入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語文,是一種美的教育。它不僅能提升我們的語言能力,更能滋養我們的心靈,啟迪我們的智慧。通過語文學習,我們得以窺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學作品獨有的藝術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尚的情操與優雅的品格。更重要的是,語文能激發我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讓我們在面對未知與挑戰時,多一份勇敢與自信。
從初學寫作時的簡單日記開始,我們記錄生活里的點滴片段,而隨筆,則更顯自由,既可以是對一件小事的深度感悟,也可以是對某個話題的隨性探討。在動筆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學會如何觀察生活的細節,如何理性思考遇到的問題。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會接觸到更多樣的作文類型:記錄故事的記敘文、解釋事物的說明文、表達觀點的議論文等。這些作文不僅考驗語言表達的精準度,更要求我們具備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構思與創作過程中,我們逐漸掌握文章結構的搭建技巧,學會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文字變得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才能“善寫”。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挥胁粩嗟胤e淀,才能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讀與寫之間,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當時光悄然流轉,那些曾陪伴孩子度過無數日夜的書籍與筆記,終將沉淀為他們心底最珍貴的記憶。而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會像一顆種子,在他們的心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邵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