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在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是一道經典的美味食材。無論是清蒸大蝦的鮮美,還是油燜大蝦的醇香,抑或蝦仁炒蛋的溫馨,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道與蝦相關的美食銘刻心底,喚起無限美好的回憶。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個“外來客”——南美白對蝦,從最初野生捕撈到如今成為全球養殖產量第一、中國市場最常見的對蝦品種,它到底經歷了怎樣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引進:南美白對蝦的歷史
在黃河“幾字彎”的東側,坐落著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入夏時節,這里蘆葦青青,水鳥翩翩,一片片鹽池如翠玉般鑲嵌在廣袤的大地上。令人驚嘆的是,在這昔日的鹽堿灘上,不僅成功養殖了各種淡水魚,還迎來了海鮮新貴南美白對蝦。
清晨的養殖池邊,水產養殖大戶王平安正劃著一艘不到兩米長的小船,一邊投喂飼料,一邊仔細觀察南美白對蝦的生長狀況。這是他每天凌晨1點和5點雷打不動的工作日常,且堅持了整整8年。
現年56歲的王平安出生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方麗村。這里北依黃河,南臨庫布齊沙漠,鹽堿地遍布,由于作物收成每況愈下,一些地塊撂荒后逐漸形成沼澤,雜草叢生。方麗村村民連基本溫飽都難以維持,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王平安最初的家園也因重度鹽堿侵蝕,房屋多次出現地基下陷、墻體開裂等嚴重問題,迫不得已搬了三次家。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為改變落后的經濟面貌,決定依托44平方公里的蓄滯洪區和部分鹽堿地,開創性地采用“以漁降鹽、以漁治堿”的生態治理模式,大力發展科學水產養殖業。王平安成了第一批受益者,他在自家的鹽堿地上開發了8個魚塘,除了自己養魚外,還把部分魚塘對外承包,每年都能獲得可觀的收入。雖然日子越過越紅火,但王平安并不滿足于現狀。看到有些鄉親們的經濟狀況改善有限,他開始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途徑。
2017年,王平安在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考察時,驚喜地發現當地的地理環境與自己家鄉極為相似,但當地不僅利用鹽堿地養殖各種魚類,還成功養殖了南美白對蝦。該品種的蝦味道鮮美,養殖周期短,經濟價值很高。王平安茅塞頓開,回來后立即轉變思路,決心要在養殖南美白對蝦的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南美白對蝦的學名為Penaeus vannamei(凡納濱對蝦),原產于東太平洋暖水水域,分布范圍從墨西哥索諾拉州向南延伸至秘魯北部。野生南美白對蝦主要棲息于中美洲沿岸海域,最早是中美洲地區野生捕撈的重要品種。這種蝦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對養殖環境的鹽度和溫度適應性非常強。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美白對蝦趕上了全球對蝦現代化養殖的發展浪潮。由于其產量相對較高、養殖周期短等優勢,迅速在斑節對蝦、虎蝦等傳統蝦類養殖業中脫穎而出,成功實現了從野生捕撈到規模化養殖的歷史性轉變。
1988年,中國開始引進南美白對蝦品種;1992年8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對南美白對蝦人工繁殖獲得初步成功;1994年,專家通過人工育苗技術獲得小批量蝦苗。
1999年,深圳天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三高海洋生物技術公司開展合作,引進了SPF(無特定病原)南美白對蝦種蝦和繁育技術,成功培育出SPF南美白對蝦苗。截至2004年,中國白蝦養殖產量已達27萬~30萬噸,遠超整個美洲地區,而當時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的產量僅維持在幾千噸的水平。
2011年,“中興1號”南美白對蝦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該品種具有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等顯著特點。新品種的培育成功,填補了中國自主選育該品種蝦的空白,一舉打破了優質種蝦資源長期被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
最初,新品種南美白對蝦主要在福建沿海地區推廣養殖。然而,隨著寧波大學王歡團隊發現鹽堿水雖比海水鹽度低,卻富含鉀、鈣、鎂等礦物質,尤其是含鹽量非常適合南美白對蝦的生長需求后,陜西省政府立即邀請專家團隊,在鹽堿化嚴重的渭南市富平縣進行水質檢測,準備大規模推廣養殖。
富平縣鹽堿地面積曾超過80萬畝,糧食畝產不到正常耕地的一半。鹵泊灘的鹽堿水不斷從地下涌出,莊稼剛露頭就被堿水泡爛了根,當地農民只能無奈地外出務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里的鹽度穩定在28‰,水溫恒定在28℃,比人工調配的營養液還要適合南美白對蝦的生長需求。
自此,這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竟然成了養殖南美白對蝦的風水寶地。隨著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那些曾經為謀生而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重返故土,在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上開創美好未來。
奇跡:鹽堿地變廢為寶
王平安經過深入調研后發現,杭錦旗與富平縣不僅處于同一緯度帶,且同樣依傍著黃河。更為難得的是這里風沙天氣多,反而為蝦塘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益處:風浪作用形成天然增氧,適量沙塵還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這為南美白對蝦的生長提供了更為理想的環境基礎。
而且在內蒙古,大規模蝦類養殖尚屬空白領域。看準這一市場機遇,2017年,王平安創立了黃河沿岸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在120畝重度鹽堿化的低洼地帶,開啟了挖塘引苗的創業征程。
然而,養殖初期,王平安就遭遇了技術瓶頸。蝦苗投放后存活率極低,最短存活時間僅有4小時。面對困境,他輾轉江蘇、海南、陜西等地的40余家養殖場精心篩選蝦苗,卻在短短兩個月內接連損失了約130批蝦苗。
關鍵時刻,王平安組建的專業技術團隊通過深入研究,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杭錦旗黃河灘區的鹽堿水存在酸堿度失衡、總硬度過高、鉀離子超標的復雜問題,且不同區域的水質特性差異顯著。在專家的指導下,王平安和技術人員創新性地采用沉淀凈化、微生物發酵、微量元素補充等綜合手段改良水質。
隨后,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建立了嚴格的養殖流程:蝦苗運輸回來后,先在車間進行為期10天的淡化處理,將鹽度從初始的20‰逐步調整至與當地鹽堿水相匹配的水平,再轉入大棚暫養20~30天,待其完全適應后方可投放外塘。
為了精準調控水體環境,王平安常常需要在50℃高溫的車間連續工作4~6小時,每日必須完成蝦池17項水質指標的檢測工作,同時還要嚴格控制池塘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關鍵指標。
經過三年的不懈探索和技術革新,王平安團隊逐步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成功地開發出“以菌治藻、以菌治菌、以碳促氮、以菌治水、以菌改土”等系列技術,實現了水體菌藻平衡和碳氮平衡。
2021年,黃河水產養殖公司憑借卓越的經營成效,獲得“杭錦旗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其現代化養殖基地更獲評自治區級示范項目,有效促進了方麗村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王平安注冊品牌,立志將這一優質水產品推向全國市場。
為打造完善的產業生態鏈,提升“鄂蝦”品牌核心競爭力,王平安采取雙輪驅動的發展策略:在持續優化養殖技術、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積極走訪周邊農戶,推動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提升南美白對蝦養殖效益方面,王平安則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建成標準化露天養殖池,還配套建設保溫大棚,引進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該系統實現了水溫、溶氧量等關鍵指標的實時監控,以及水質消毒和微量元素添加的精準調控。
2022年,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基地擴建時,王平安特意選擇了村里鹽堿化最嚴重的區域開挖蝦塘,這一決定起初令村民大惑不解:“這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他為何偏偏相中這里?”這背后體現的是王平安“以漁降鹽、以漁治堿”的生態治理理念:通過水產養殖改良鹽堿地,繼而帶動種植業發展,形成“漁農互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團隊創新性地采用3米深蝦塘設計方案,這一深度既能有效收集地表高鹽堿水,又能利用開挖土方抬升周邊地塊,顯著改善耕作條件。傳統情況下,地表鹽堿水經日曬蒸發或下滲后,會導致土壤鹽漬化程度不斷加劇。而通過“以漁治堿”模式,這些高鹽度水體被用于南美白對蝦養殖,在蝦類生物凈化作用下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同時使蝦塘周邊土壤鹽堿含量得到持續改善。更值得一提的是,蝦類排泄物經自然分解后產生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還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和透氣性。
實踐表明,該模式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每開發100畝蝦塘,可同步改良約60畝鹽堿地。系統監測數據證實,新建蝦塘產生了顯著的“三降”改良效果:一是周邊地下水位得到合理調控;二是新造農田pH值由8.8降至8.2;三是土壤鹽分含量從1.4%降低至0.6%,為后續農作物種植創造了良好條件。
在項目推廣初期,為消除農戶對養殖尾水灌溉的疑慮,王平安采取“先示范、后推廣”的策略,主動向周邊村民免費提供經過生物凈化的養殖尾水。隨著示范田的顯著成效逐步顯現,超過50戶農戶主動申請使用這種新型灌溉水源。
權威機構的監測數據表明,采用養殖尾水灌溉的農田呈現出顯著的生態效益:作物出苗率提升25%,化肥施用量減少30%,真正實現了“節水減排、減肥增效”的雙重目標。“以漁治堿”的創新實踐,不僅培育出品質優良的“鄂蝦”品牌水產品,更使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荒地重煥生機。
如今,在王平安團隊與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這片曾被列為農業“禁區”的鹽堿地,已成功轉型為融生態養殖、土壤改良、品牌農業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示范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蝦塘為核心的1000畝鹽堿地經過系統治理后,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因地制宜種植的油葵、西紅柿、甜菜等耐鹽堿經濟作物均獲得豐收,不僅改善了土壤環境,還為企業開辟了增收渠道,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升級:鹽堿地里養海鮮
2023年,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在王平安的戰略規劃下,先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等五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公司成功構建了從苗種繁育、標準化養殖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在活蝦銷售領域,產品新鮮度始終是消費者最關注的核心指標。為解決長途運輸中的存活率問題,王平安組建了專門的研發團隊,經過18個月的反復試驗,最終開發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業運輸系統。
該系統采用定制化特種運輸車輛配合新型專利包裝技術,通過精確控制水溫、溶氧量和pH值等關鍵參數,確保本地鮮蝦在4~5小時的長途運輸后仍能保持95%以上的存活率。這套創新運輸系統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第一,采用高分子復合材料制作的運輸容器,具有優異的盛水性能和抗沖擊性;第二,配備智能控制的微孔曝氣輸氧設備,可根據蝦群密度自動調節供氧量;第三,設計了模塊化裝卸系統,使裝卸效率提升了60%。
通過與國內領先的水產品物流企業的戰略合作,公司實現了批量長途運輸能力的大幅提升。目前,單次運輸量可達800斤,運輸損耗率穩定控制在3.8%以內,較行業平均水平的15%具有顯著優勢。
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社區生鮮配送需求,王平安團隊還創新研發了水袋充氧技術。該技術采用食品級PE材質水袋,配合智能充氧裝置,特別適合1小時車程內的短途配送。經實測,使用該技術的配送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25%,已申請三項實用新型專利。
與此同時,王平安帶領團隊,再次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一個現代化加工基地。其中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配備了德國進口的全自動化生產線。經過三道清洗工序的南美白對蝦,通過智能傳送系統進入精準溫控烤爐,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從原料到即食烤蝦的轉化,日加工能力達5噸,完美突破了活蝦儲運的時效限制。
隨后,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又建成了兩條專業化深加工生產線:一條專注于蝦丸、蝦餅等調理食品生產;另一條則生產蝦類調味品和休閑食品。所有產品均采用公司自產的南美白對蝦為原料,從源頭確保品質安全。配套建設的200噸級現代化冷庫采用智能溫控系統,可實現-40℃速凍和-18℃恒溫儲存,為產品品質提供了可靠保障。
目前,黃河水產養殖公司產品線已拓展至六大系列,包括鮮活對蝦、急凍蝦仁、即食蝦干、調味蝦制品、蝦類休閑食品和蝦類調味品,銷售網絡不僅覆蓋內蒙古呼包鄂城市群,還成功打入寧夏、陜西、山西等周邊省份市場。
經過多年發展,黃河水產養殖基地已形成4500畝規模化養殖園區,其中精養水面達3000畝。基地配備完善的現代化養殖設施,包括42個標準化養殖池、5個仿生態養殖池、8個蝦魚共生養殖池,以及8000平方米的工廠化育苗車間和6000平方米的成蝦養殖車間。
除此之外,公司打造了900畝稻魚共生示范基地,成功引導32戶農戶轉型發展水產養殖。王平安構建了“培訓+實踐+服務”的立體化技術推廣體系,包括每月定期舉辦養殖技術培訓、制作標準化教學視頻、組織季度性實地考察活動,并為合作農戶提供從種苗供應、飼料配給到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支持。
2023年,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實現養殖技術新突破,首次成功開展雙季養殖:第一批成蝦7月中旬上市,平均規格達14厘米/尾;第二批9月底上市,規格保持在12厘米/尾。截至2024年,杭錦旗南美白對蝦養殖規模已突破5000畝,年產量達60萬公斤,實現總產值3600萬元,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民實現穩定增收。
目前,黃河水產養殖基地已形成“四季循環”的現代化養殖格局,通過溫棚調控技術實現單季畝產6000公斤、畝效益30萬元的突破性成果。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廣面積達8000畝,“上糧下魚”生態養殖面積1000畝,直接創造就業崗位136個,間接帶動就業300余人,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帶動效應。
王平安的成功給杭錦旗農民提供了致富新思路,除主打品種南美白對蝦外,還有人成功引進羅氏沼蝦、加州鱸、斑點叉尾鮰等高附加值水產品種。目前,全旗鹽堿地漁業養殖規模已突破1.5萬畝,年產值達5400萬元,占全旗農業總產值的18%。“鹽堿地養海鮮”的創新實踐,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鹽堿地的生態環境,更培育出特色鮮明的富民產業。
"""""""""" 編 輯/鄭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