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硯田耕耘,30年意象求索,畫家李秋明在傳統與現代的經緯間織就獨屬自己的水墨世界。其藝術之路始于對歷代名家的潛心研習,成于李可染、吳冠中、啟功等諸多名家的點撥滋養,更在遍歷名山大川的行旅中,將天地大美熔鑄于胸。從花鳥蟲魚的細膩描繪、寫意人物的傳神寫照,到山水宏章的壯闊抒懷,其創作始終在“師古”與“創新”之間探尋精神坐標,在水墨天地中開辟出一片超越形似的哲思之境。
李秋明的藝術基因深植傳統文脈,作品《繁華似錦》取法八大山人筆下游魚的意趣,卻突破文人畫的孤寂清冷,以濃淡相生的水墨勾勒雙鯉并游之姿。此作既得宋代院體畫的精微寫實之妙,又融入現代構成的形式美感。兩尾游魚首尾呼應,似在水中吞吐云氣,將“魚戲蓮葉間”的古典意象升華為當代人對生活煙火氣的詩意觀照。
李秋明對傳統的敬畏并未成為他創新的桎梏,反而化作破繭的力量。在作品《還我河山》中,他以大寫意筆法塑造策馬奔騰的將軍形象,人物線條脫胎于吳道子“吳帶當風”的飄逸,卻以焦墨枯筆強化金石質感。戰馬鬃毛狂飆、四蹄騰躍的動勢,既呼應了“金戈鐵馬”的古典意象,又暗喻著民族精神的堅韌不屈。
作品《巍峨兮高遠》彰顯了李秋明對山水畫的創新探索。此作突破傳統“三遠法”構圖,以超現實視角將山峰拔地而起,直抵畫面頂端。這種“截斷式”構圖打破空間常規,既延續北宋山水的崇高氣象,又暗合現代抽象藝術的形式張力。恰如宗白華所言:“中國山水畫不是‘立軸’,而是‘直幅’,像一首無字的詩,一幅無聲的樂。”此畫正是以筆墨為詩行,在具象山石與抽象氣韻間架起精神對話的橋梁。
李秋明的水墨意象營造,蘊含著東方哲學的深邃思考。其創作將傳統技法置于當代審美語境中完成創造性轉化,以空白造實境,以線條寫心跡,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學思想轉化為視覺語言。這些作品不僅是自然的寫照,更是畫家精神世界的鏡像。李秋明始終堅守中國繪畫“以形寫神,以神寫意”的精神根脈,讓觀者在筆墨氤氳中,重新發現傳統繪畫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與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