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閑暇時多愛出門旅游,且偏愛游山玩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中國人看山的境界,而“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則是對水的理解。

傳統中國畫鐘情山水題材,是源于對自然的喜愛。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熱愛。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山水畫現實映射的四重境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即讓觀者身臨其境、有高遠深邃之感,激發觀者的遐想,生發出觀者的居住理想。
明代畫家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說:以真山真水為師可突破古人程式、脫去俗氣。從自然到畫作,關鍵在于畫家對自然的感悟。這既是畫家陶冶心靈的歷程,也能深化其對美的感知與認識,實現情景交融。
北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青綠”指所用顏料及山體近綠遠青的特征,畫作因顏料“千年不褪色”的特性,寄托了江山永固的家國情懷。作者王希孟作畫時不到18歲,據專家考證,此畫為寫實山水,主要取景于廬山和鄱陽湖,又參考了北宋蘇州利往橋造型,畫中景觀與他的游歷、求學路線有關。
大漢陽峰
唐代孟浩然“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寫的是廬山大漢陽峰,畫家王希孟在畫卷中高潮處所繪的相似巨峰是大漢陽峰,不遠處的小高峰即小漢陽峰。大漢陽峰在江西九江牯嶺街以南,是廬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峰頂有石頭砌成的漢陽臺,可夜觀漢陽燈火,覽長江漢水等,令人心曠神怡。峰頂石柱上有“大漢陽峰”四字及對聯,刻于清光緒年間,頗有意境。臺前禹王崖,傳說大禹曾在此察水勢、謀治水之方。漢陽峰是廬山風景區十大景點之一,山勢雄壯、植被豐茂、云霧繚繞、冬季峰頂積雪,自然風光優美。游客可俯瞰長江及周邊風光,因山高路險谷深,攀爬頗具挑戰性,多受登山愛好者青睞。
鷹嘴峰
畫廬山不應只有主峰酷似且孤立一處,應有多處山峰與其他景觀相呼應。在畫中距大漢陽峰不遠處,有近似廬山鷹嘴峰的山峰,其中鷹嘴崖和展翅巖石極為相像。鷹嘴峰形狀似展翅雄鷹,它高聳入云、氣勢磅礴,以其獨特的形狀和壯麗的景色吸引了眾多游客。站在其上可俯瞰廬山風景區。鷹嘴峰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他們在此留下了諸多詩篇畫作,著名畫家徐悲鴻、張仃曾在此寫生。現在,它也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有攀巖、徒步等項目,能為游客帶來難忘的旅程體驗。

四疊瀑
畫中半山腰以下有水潭、溪流,還有多個瀑布群,但都非廬山地標景觀。水景中最突出的是四疊瀑,宋代時只有廬山能看到四層瀑布同框的景觀。四疊瀑亦稱四疊泉,各層寬數米,畫中其旁有亭子。離四疊瀑下方不遠處是唐代黃巖寺,由名僧智常禪師建造,寺內香火不斷、寺外道路相通,僧人多住泉水附近,為上山的藥農、樵夫、香客和文人墨客提供方便,北宋時十分熱鬧。王希孟畫的四疊瀑并非憑空想象,宋代四疊瀑同框垂直出現的景觀僅廬山才有,它與南宋后發現的三疊泉同屬廬山特有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地貌。
西林寺
廬山西林寺位于江西九江廬山西麓,公元377年由慧永法師創建,有1700余年歷史,為“廬山北山第一寺”。它與東林寺相鄰,景觀各異,東林寺宏大雄偉,西林寺小巧嚴謹。北宋蘇軾《題西林壁》傳頌千古,使西林寺聲名遠播。如今,西林寺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勝地,游客可在此感受佛教文化、欣賞寺廟建筑、品味蘇軾詩作。
筆者將某旅游交易平臺游客點評文本數據作為數據來源,共采集500條有效游客點評文本數據;另外,采用八爪魚采集器和R O S T C M6文本挖掘軟件,通過八爪魚采集器采集某網站游客點評文本數據,經清洗后生成有效文本數據,然后使用R O S T C M6文本挖掘軟件對有效文本數據進行詞頻和情感分析,獲取游客對廬山旅游景區的形象感知和情感評價信息。
詞頻分析
通過R O S T C M6文本挖掘軟件對500條有效游客點評文本數據實施數據挖掘并進行詞頻分析。結合詞頻分析結果,將有效游客點評文本數據中出現頻次超過10次的詞匯定義為高頻詞匯,并對高頻詞匯按詞頻(次)排名,排名前40的高頻詞匯如表1所示。
從高頻詞匯的詞性構成來看,高頻詞匯以名詞為主,形容詞和動詞為輔。其中,名詞占比為75%,形容詞和動詞分別占比為10%、7.5%。
從高頻詞匯的出現頻率來看,“風景”一詞出現頻率排名第一,達247次,表明游客對廬山的自然景觀體驗極為重視;“自然”一詞出現頻率僅次于“風景”,排名第二,達182次,表明游客對原始生態風貌的向往;“文化”和“上山”二詞分別位列第三(152次)和第四(118次),說明游客既關注廬山的人文底蘊,也重視登山的體驗感;“門票”和“方便”二詞則分別位列第五(94次)和第六(83次),表明游客對景區消費成本和交通便利性有較多關注;“小時”和“風光”二詞分別位列第七(82次)和第八(76次),表明游客對游覽時長和景觀細節的敏感度;“建議”和“感受”二詞分別位列第九(75次)和第十(73次),表明游客對體驗優化和情感共鳴的需求。

從高頻詞匯的總體特征來看,可將40個高頻詞匯分為3類:第一類為自然和景觀相關詞匯,包括“風景”“自然”“風光”“山峰”等;第二類為人文和歷史相關詞匯,包括“文化”“白鹿洞”“建筑”“文人墨客”等;第三類為旅游和服務感知詞匯,包括“上山”“門票”“方便”“建議”等。
情感分析
筆者通過R O S T C M6文本挖掘軟件的情感分析功能,對500條有效游客點評文本中有明顯情感傾向的詞匯進行篩選判斷。
由表2可知,游客對廬山旅游景區的情感評價以積極情緒為主,占比72.72%,主要表現如:“站在含鄱口看日出,云海翻騰,霞光萬丈,那一刻感覺天地都開闊了,所有的煩惱都微不足道了。”
中性情緒占比為15. 59%。如:“廬山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上去三天有兩天大霧,五老峰啥也沒看清,有點遺憾但也算體驗了‘云霧廬山’。”
消極情緒占比11.69%。如:“國慶假期去廬山真是人山人海,坐觀光車排隊一小時,觀景臺上擠得像下餃子,拍照全是人頭,體驗大打折扣。”
總體來看,大多數游客對廬山旅游景區給予了積極評價,而以中性情緒和消極情緒為表征的負面趨向評價占比較低,但從廬山旅游景區健康有序運營的角度看,亟需加以重視。
情感體驗
借助R O S T C M6文本挖掘軟件,以廬山旅游景區500條有效游客點評文本作為數據來源,分析游客對廬山景區的形象感知和情感體驗,結論如下:
首先,高頻詞匯總體涉及文化教育、旅游休閑、社會生活三類,以“廬山”“自然”為中心,表明旅游自然欣賞體驗受關注,體現游客對廬山自然觀光的重視及休閑體驗的需求。
其次,游客情感傾向中積極情緒占主導,強度多為中度和一般,占積極情緒六成以上,多體現為欣賞、休閑和贊美,與自然風景相關;中性和消極情緒多因景區工作人員服務態度、設施水平和景點熱度引發。
筆者以《千里江山圖》為文化錨點,用網絡文本分析法探討游客對廬山景區的形象感知與情感傾向,搭建傳統中國畫美學與現代旅游感的知對話橋梁。研究發現,游客對廬山“自然—人文”復合景觀的情感共鳴與《千里江山圖》“天人合一”山水哲學形成跨時空呼應。此跨學科研究為解讀傳統繪畫當代價值提供了新范式,使網絡文本分析成為激活山水畫作旅游賦能效應的紐帶。《千里江山圖》與游客點評數字文本互文,能深化“詩畫山水”旅游品牌文化解碼,為廬山景區體驗升級提供輿情支撐。隨著廬山休閑娛樂服務推進,綜合運用大數據、地理空間等技術深入翔實地研究游客形象感知與情感評價,對廬山景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注:本文作者徐億彤來自江蘇科技大學,徐祝瑾來自江蘇省姜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