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原堅持在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集中組建為新四軍。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黨中央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同年5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成立,統一領導華中抗日根據地敵后武裝斗爭工作。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新四軍各部在侵占華中的日寇后方,開辟創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

為了在經濟上粉碎日偽的封鎖和掠奪陰謀,保證財政經濟上的獨立地位,新四軍不僅在敵后與日偽軍浴血奮戰,還在根據地創辦自己的銀行,發行根據地自己貨幣——抗幣。1941年1月,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決定,江淮銀行首先在江蘇鹽城成立,這是華中抗日根據地最早設立的銀行。此后,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戰略區相繼成立地方銀行,發行數額不等的抗幣。華中是侵華日軍資源的補給地,又是國民黨長期進行反共戰爭的基地,因此華中地區的軍事斗爭非常殘酷,而經濟斗爭(包括金融斗爭和貨幣斗爭)也非常尖銳復雜。
抗戰時期,由于日偽軍瘋狂劫掠,造成華中抗日根據地糧食短缺、物資緊張,這種情況直接影響著部隊的軍事戰斗力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此時,社會上流通的貨幣短缺,輔幣不足,廣大百姓對貨幣和資金的需求無從調劑,建立銀行、發行貨幣就成為根據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所處區域政治軍事勢力復雜多元,造成流動性、分散性等困境,針對這一特殊情況,新四軍軍部決定:“現暫不設華中一級統一的銀行,各軍區可設立自己的地方性銀行。”故華中抗日根據地各家銀行都是各自獨立的,貨幣發行也是自成體系。江淮銀行是蘇中抗日根據地最早的銀行,成立于1941年4月,由新四軍軍部財經部籌建,總行設在鹽城縣。鹽阜銀行成立于1942年4月,隸屬于鹽阜區行政公署財政經濟處。淮海地方銀行成立于1942年8月,隸屬蘇北抗日根據地淮海區行政公署,1943年后因游擊戰爭頻繁,淮海地方銀行停業。淮北地方銀號是淮北蘇皖邊區成立的金融機構,1942年5月正式成立。1943年初,皖中行政公署設立財政經濟處,同時成立皖中總行金庫,同年6月、7月間,在總行金庫基礎上設立大江銀行。1941年末,淮南銀行在淮南行政公署的領導下開始籌備,1942年2月在盱眙正式成立。惠農銀行于1942年在中共江南區黨委的領導下,由蘇南地區抗日民主政權江南行政委員會財經辦事處創建,行址設在丹陽縣。江南銀行是抗日戰爭后期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金融機構,成立于1945年4月,設立于安徽廣德。1941年4月,鄂豫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創建邊區建設銀行,1941年7月、8月間,豫鄂邊區建設銀行成立,受豫鄂邊區行政署財政處領導。1945年1月,在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浙東行政公署,同時決定設立浙東銀行,并制定《浙東銀行條例》和《浙東行政區抗幣條例》。19 45年4月,浙東銀行在余姚梁弄鎮正式成立。上述這些銀行均發行貨幣支援根據地生產建設,保障軍需供給。
抗戰期間,華中抗日根據地一直戰事不斷、印制資源短缺。同時,該地區又緊鄰上海等近代印刷出版中心,從而帶來人力、設備便利的有利條件。華中抗日根據地民主政府高度重視抗幣的印制,1941年后在各主要戰略區陸續建立了印鈔廠。為應對敵后游擊戰爭狀況,各印鈔廠經常采取適時轉移的方式,合理配置印制資源,保證了抗幣的正常印制和投放流通。在這里以江淮銀行印鈔廠作例證,對抗幣的印制做一下介紹。
江淮銀行紙幣是由江淮印鈔廠印制完成的,負責組織籌建印鈔廠的是新四軍軍部財政經濟部部長朱毅。朱毅派人去上海購買了印鈔廠必需的機器、物資,并招聘到印制專業人員。為了保密,防止日偽特務破壞,將印鈔廠定名為“華光公司”,表面上是一家私營性質的印刷廠。印鈔廠有凹印機10臺、圓盤機8臺、切紙機1臺、照相機1臺以及其他印制設備,同時還有雕刻、照相制版、凸印、裁切等工種的技術工人。為方便轉移,印鈔廠設在離黃海海邊10公里左右的鼎豐公司棉花倉庫里。

印鈔廠剛剛組建完成,就遭到日寇的“大掃蕩”,工人們只好將機器拆分,掩埋起來。但抗幣印制的任務非常急迫,時不我待。經反復研究論證,為免受日寇的封鎖和襲擊,決定將印鈔廠從陸地搬遷到海上,組成船隊在海上印制抗幣。在海上印制抗幣非常艱苦,工人要克服暈船嘔吐,還要面臨淡水短缺、吃不上新鮮蔬菜等困難。江淮印鈔廠一共下海兩次,一方面按時完成了抗幣的印制任務;另一方面也保衛了印鈔設備的安全,在艱險困苦的條件下磨練了印制隊伍。就這樣,江淮印鈔廠在印制過程中逐步形成“水陸兩棲”靈活機動的工作策略。
在緊張生產的同時,印鈔工人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創作了《江淮印鈔廠廠歌》。這首歌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都非常鼓舞人心,激發人們向上的斗志,書寫出了中國紅色金融發展史上雄偉而輝煌的篇章,抒發了印鈔工人甘于奉獻、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廠歌一唱起來,印鈔廠廣大干部職工就暫時忘記處于游擊戰爭狀態的艱苦生活。今天,重溫這首動人的旋律,依然能讓我們每個人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洗禮。
面臨印制抗幣時諸多的困難,中共華中局領導想方設法,初步解決了造紙和印刷技術力量的困難。下一步就要印制鈔票,可是鈔票上的圖案由誰來設計呢?雕刻鈔版是印刷紙幣的首要前提,但是當時不具備制版的條件,制造鈔版用什么材料好呢?在沒有制造銅版條件的情況下,印鈔廠技術人員開動腦筋、因地制宜,用手工木刻制成了部分印鈔版,抗幣中有多種面值的券別就是采用木版印刷的。在保存至今種類繁多的抗幣中,鹽阜銀行因部分券別系采用木版技術印制而成,可謂獨具特色。
鹽阜地區距離上海較遠,交通不便,再加上日偽政權的重重軍事封鎖,印鈔所需的各種原材料采購異常艱難。鹽阜區行政公署研究,決定以“就地取材、以土代洋、防止造假”的總方針籌備印制鹽阜銀行紙幣。

時任鹽阜區行政公署財經處處長的駱耕漠聽人說《鹽阜報》社美術編輯沈柔堅擅于木刻版畫,就言辭懇切地寫信托人捎給沈柔堅,邀請他為鹽阜銀行設計票券的圖案畫稿。他答應可以先試試看。
沈柔堅曾學習過中國畫、油畫和版畫。他接到這項工作任務之后,內心深感責任巨大,使命光榮。雖然沒有設計鈔票的經驗,但他深知此項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由于缺少金屬版材,根據當時的條件,只能選擇木材制版。他經過認真調研,反復對比各種木材質地,認為黃楊木最為適宜,紋理細膩、質地堅韌,制成木版后可耐磨損,能夠直接上機印刷。
沈柔堅以用黃楊木為鈔版材料,刻制出兩套壹角、貳角正背兩面8塊鈔版,報送駱耕漠。駱耕漠看到后,深深被木版畫的畫面和內容所吸引。仔細審視之后,駱耕漠認為木版線條有的粗獷、有的細膩,保持了木刻的藝術風格,具有獨特的防假功能,從中選取了橫版壹角和豎版貳角鈔版,當即投入到印制中。
提到鹽阜銀行紙幣券,還有一位畫家不能忘記,他就是魯莽(后改名“蘆芒”)。他早年求學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1939年參加新四軍,曾在鹽阜區政治部宣傳處任職,創作了大量表現抗戰主題的木刻版畫,刀法剛柔兼并、線條細密,飽含著戰斗激情。由于他擁有出色的美術功底,駱耕漠就找到他,希望幫忙雕刻票券鈔版,式樣美觀大方就行,但一定要有暗記,還要注意做到保密。魯莽很高興地接受工作安排,潛心繪畫、設計、雕刻。過了幾天,木刻版成功地雕刻完成,通過了銀行的驗收并在印鈔中使用。
為落實中共中央提出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華中抗日根據地各銀行機構發行的抗幣投放重點是支持當地各項生產建設。通過貸款解決了廣大農民種子、耕牛等生產資料資金急需,使農村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此外,還積極放發工商業貸款,支持公私合作社的經營,這對穩定根據地的物價、安定百姓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南抗日根據地成立的淮南銀行,針對根據地的生產建設,發放不同種類的貸款,且貸款形式靈活多樣,有的是用淮南幣付給,有的是以糧食等實物付給。對各類貸款嚴格管理,對貸款用途、手續、歸還辦法等,都做出明文規定。1941年起,為解決盱眙、嘉山兩縣農民春荒中的困難,淮南銀行陸續組織借貸所對農民有序發放農業貸款。同時,兼顧到社會其他各階層,又發放了多種工商業貸款。貸款的種類計有耕牛、種子、水利、救災、棉花、移民等,共貸出現洋(銀元)417131元,糧食8324石(每石糧食若是以當時法幣500元計算,總值為4162000元)。此外,淮南銀行還根據地實際情況,發放專項貸款。1942年,淮南抗日根據地遇到旱災,災民有20萬人,抗日民主政府通過淮南銀行發放了4000多萬元的賑災款,使每名災民得到了一石糧食的救濟,從而避免因災荒造成百姓流離失所,迅速投身到建設家園的生產勞動中。

通過上述這些貸款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淮南銀行的貸款對根據地各項經濟建設,包括解決農民困難、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華中抗日根據地各銀行機構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解決了戰爭與建設、生產與消費、政府與人民等一系列關系,使抗幣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在對敵戰爭中,成為維護群眾利益、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堪稱一道抗日鐵流,保障了根據地的經濟供給,粉碎了日寇“以戰養戰”的陰謀,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提供了財政經濟保障。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成功創建,實現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抗戰勝利時,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420萬。這兩項數字的背后是廣大財經工作者艱辛的努力。財經保障是是新四軍發展壯大的強大基礎,抗幣的成功發行又是財經保障的重要支撐,對維護根據地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 0周年紀念幣發行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幣,共4枚。其中雙色銅合金紀念幣1枚、8克金幣1枚、150克銀幣1枚、30克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雙色銅合金紀念幣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刊年號“2025”字樣。背面主景圖案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并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字樣及面額“10元”字樣。該幣直徑為27毫米,材質為雙色銅合金,發行數量為8000萬枚。
另外,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刊年號“2025”字樣。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直徑22毫米,背面圖案由延安寶塔山、“勝利的號角響徹山河”雕塑等元素構成,并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字樣及面額“100元”字樣。15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直徑70毫米,背面圖案由人民英雄紀念碑“抗日游擊戰”浮雕、盧溝橋等元素構成,并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字樣及面額“50元”字樣。3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直徑40毫米,背面圖案由“大刀進行曲”雕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雕塑等元素構成,并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字樣及面額“10元”字樣。以上三種金銀紀念幣成色均為99.9%,最大發行量分別為10000枚、5000枚和200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