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4日,杭州筧橋上空,一場力量懸殊的戰役打響。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國空軍以弱勝強對日空戰并取得勝利的關鍵戰役,史稱“八一四筧橋空戰”。年輕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們駕駛著性能落后的戰機,迎擊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者。這場空戰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中國抗戰初期最閃耀的空中豐碑。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抗戰期間,4000多名空軍將士血灑長空,他們平均犧牲年齡不過23歲。
在這場民族存亡之戰中,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的學員們用生命譜寫了最悲壯的青春之歌。他們之中,有高志航、劉粹剛、李桂丹、樂以琴這“四大天王”,有1700多位從這所學校走出的英烈。許多人從畢業到犧牲,僅僅相隔半年時光。畢業證書墨跡未干,陣亡通知書已至家門,這并非文學渲染,而是那個年代中國航空精英的集體宿命。


歷史的硝煙散去,如何讓后人銘記這段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史詩?一位生于筧橋、長于筧橋的普通人,用一生給出了答案——他叫高建法。
高建法的童年浸潤在筧橋的航空故事里。那些在街坊鄰里間口耳相傳的英雄傳奇,那些曾在頭頂呼嘯而過的戰機轟鳴,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懷著對這片土地與這段歷史的深情,他開始了長達30余年的漫長追尋。從一張泛黃的《中國的空軍》雜志(抗戰時期中國空軍最重要的宣傳刊物),到一枚銹跡斑斑的飛虎隊徽章;從一份標注著絕密符號的日本原版作戰地圖,到一張定格了年輕飛行員笑容的舊照……他如同一位時間的拾荒者,在歷史塵埃中細心搜尋、甄別、珍藏。千余件抗戰文物,每一件都凝結著他對逝去英雄的敬意與對抗戰記憶的虔誠守護。
2016年,高建法傾盡心血,將這份厚重的私人珍藏轉化為公共記憶的杭州筧橋抗戰紀念館宣告成立。這座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主管的非國有博物館,坐落于筧橋這片曾見證烽火硝煙的土地上,雖規模不大,卻以其藏品的精粹、主題的鮮明與獨特的歷史地緣而熠熠生輝。紀念館精心規劃了“航空救國”“筧橋航校”“血戰長空”“國際援華”“空軍英烈”五大展區,如同五座精神燈塔,照亮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2025年2月21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民間革命文物收藏調研組走進杭州筧橋抗戰紀念館進行專題調研。步入館內,歷史不再僅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調研組在館長高建法的引導下,重點考察了與“八一四”筧橋空戰及筧橋航校、抗戰空軍英烈相關的藏品。
高建法憑借其收藏家的獨到眼光和數十年的積累,使得紀念館的文獻資料極富體系,官方與民間的各類航校出版物、文獻、歷史影像、英烈遺物與事跡、國際援華抗戰文物、日本侵華罪證、軍用裝備等應有盡有,全方位地記錄和展現了抗戰空軍史。這些精挑細選、脈絡清晰的藏品,構成了紀念館最堅實的內核。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紀念館始終堅持免費向公眾開放。高建法深知,精神的傳承不該有門檻。在他的帶領下,這座民間小館迸發出大能量:每年舉辦活動40余場,年受益人數逾萬。紀念館積極探索“紅色場館+思政課”新模式,成為16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育基地;開展“重走紅色根脈”“緬懷抗戰先烈,銘記筧橋烽火”“紅色研學之旅,少年逐夢之行”等活動,引導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在沉浸中感悟歷史之重;積極參與浙江省百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申報、杭州市“鎮館之寶”評選、“杭城跡憶”特展、“初心”護照等項目,將筧橋精神融入城市記憶。
紀念館的努力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相繼被授予浙江省軍區軍史辦國防教育協作單位、杭州市黨員教育示范基地、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上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城區首批“星級博物館等多項榮譽,高建法個人也榮獲“杭州市最美文物守望者暨紅色基因傳承者”“上城區百姓學習之星”的光榮稱號。
支撐這一切成就和持續運行的,是高建法近乎燃燒自我的奉獻。調研組了解到,紀念館和全國許多民辦博物館一樣,面臨著運營艱難的問題。民辦博物館在藏品收集、專業展覽策劃與布置、場館日常維護、設備更新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今年,紀念館參觀人數一度達到6000人次,公益性免費參觀進一步加劇了營收壓力。展覽內容更新、展品維護保養、專業學術研究都需要持續投入,在資金和人力雙重短缺下,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明知前路艱難,高建法仍以羸弱之軀和堅定的信念,扛起這座重擔。這份堅持,超越了簡單的收藏喜好與展示行為,升華為對抗戰精神最虔誠的傳承與最有力的弘揚。他守護的不僅是一座館,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英雄與民眾、苦難與榮光、記憶與未來的精神之橋。
在本篇成文之際,驚聞浙江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建法于7月底因病辭世,謹以此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