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油氣資源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貴刊第14期《美國修法,誰能“大而美”?》一文,仔細分析了美國修法背后的動機和中國的應對之法,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7月初,美國眾議院通過修訂后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的出臺,本質是提升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地位。該法案恢復并擴大聯邦土地與海域油氣勘探,削減項目流程與開發經費,意圖以廉價油氣沖擊國際市場,擠壓俄羅斯、沙特等傳統油氣出口國的份額,加劇能源地緣博弈。更甚者,其聯合G7構建“礦產安全伙伴關系”,以稀土、鋰、鈷、鎳等關鍵礦產為靶心,通過標準化采購、產業轉移等手段試圖割裂中國主導的供應鏈,對全球產業鏈安全構成系統性威脅。
面對美國政策帶來的復雜變局,中國既迎來戰略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機遇層面,美國油氣增產壓低國際價格,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提供了低成本采購窗口,有助于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經濟運行成本。同時,美國對關鍵礦產供應鏈的打壓倒逼中國加速技術升級,推動新能源產業向高端化、自主化邁進,進一步鞏固在光伏、風電等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挑戰則在于,美國主導的“去中國化”供應鏈聯盟可能削弱中國資源出口市場,疊加技術封鎖風險,對產業鏈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中國需以“雙循環”戰略為指引,對內強化關鍵資源儲備與技術創新,對外深化“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構建更具韌性的多元化供應體系,方能在變局中把握主動權,將外部壓力轉化為產業升級的持久動力。

碳纖維的破繭之路
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Calarts)陳婧妍
貴刊第15期文章《碳纖維的三次突圍》詳細呈現了碳纖維的發展歷程——從技術封鎖的困境到突破封鎖的歷程,及其對國家戰略的關鍵影響。
碳纖維技術的源頭可追溯至1845年,正因其在軍工、航空航天及國防領域的戰略地位,西方實施了嚴格的技術封鎖。
為打破困局,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碳纖維自主研發工作就已啟動。1962年,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組建“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的研制”課題組。經歷12年攻關,1974年國內首條碳纖維生產線成功產出T200級別初代產品。該成果雖屬早期階段,卻切實支撐了初期戰略裝備需求,標志著“從無到有”的關鍵突破。
國家層面戰略行動始于2001年。歷時二十余年研發,2023年實現里程碑進展:T1000 級國產碳纖維千噸級生產技術通過鑒定,產能規模躍居全球首位。此番突破徹底破解了“卡脖子”困局。
中國碳纖維發展史是突破封鎖、從無到有的攻堅歷程。面對國際技術壁壘,科研攻關與國家戰略支撐最終推動碳纖維實現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蝶變。這場漫長的技術突圍從根本上重塑了中國化工行業格局:掌握了自主生產高端材料的技術,破解了“卡脖子”的困境;更推動了48K大絲束等技術在新能源發展的應用,催生億萬級民用市場。
《哈特能源》美國天然氣價格或將迎來上漲周期2025年8月12日刊
《亞洲油氣》韓國石化業深陷寒冬2025年8月15日刊
美國亨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氣價格作為全球能源市場最為穩定的基準之一,在過往10年間,始終在每百萬英熱單位2.5美元至3.5美元這一相對狹窄的區間內波動。充足的低成本供應與高市場流動性共同構筑起其價格穩定的堅實防線,有效平衡了諸多潛在的價格波動因素。然而,當下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天然氣價格極有可能迎來新一輪上漲周期。伍德麥肯茲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團隊深入剖析后認為,到2035年,亨利中心天然氣交易價格有望攀升至每百萬英熱單位5美元。

油價網
挪威沃爾能源公司發現大型凝析氣藏
2025年8月17日
(于洋)
《化學與工程新聞》
全球化工企業最新50強榜單出爐
2025年8月刊
韓國產業部擬八月出臺石化產業重組計劃。受產能過剩及需求疲軟影響,韓國石化企業普遍虧損。該國乙烯、丙烯年產能分別達1300萬和1100萬噸,為全球第四大生產國,同時是最大石腦油進口國(日均65.2萬桶)。LG化學(全球最大乙烯生產商)Q2虧損904億韓元;樂天化學虧損2249億韓元;韓華道達爾能源由盈轉虧;S-0i1在建的180萬噸乙烯項目(沙欣工程)恐加劇供應過剩。沙特阿美持股的S-OilQ2虧損3440億韓元。
(于洋)

挪威油氣運營商沃爾能源公司日前宣布,在挪威海芬賈油田以西約8公里的Vidsyn勘探區獲得重要發現。初步評估顯示,此次發現的凝析氣藏儲量規模達到2500萬~4000萬桶油當量。相比之下,整個Vidsyn勘探區的潛在總儲量高達1億桶油當量。
挪威海域目前正迎來勘探熱潮,從區域開發視角看,Vidsyn勘探區的資源潛力如果能充分釋放,將進一步鞏固挪威作為歐洲重要能源供應國的地位。

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雜志近日公布了全球化工企業50強榜單,其中巴斯夫位居榜首,中國石化位列第二,陶氏化學、中國石油與埃克森美孚分別位列第三至第五位。該榜單以2024年化工業務銷售收入為依據進行排名。
今年進入榜單的50家企業化工業務銷售收入合計為1.014萬億美元,較2023年降低 0.07% 。今年上榜的50家企業中有37家公布了化工業務利潤,2024年合計利潤達到568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 8.1% 而2023年的上榜企業較2022年合計利潤則暴跌 44.1% 。
油氣雜志
中東或將成全球第二大天然氣產區
2025年8月16日刊
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研究顯示,2020年以來,中東天然氣產量增長了15% ,今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地區,僅次于北美。當前,中東天然氣產量約700億立方英尺/日,到2030年預計增長 30% ,達到900億立方英尺/日,到2035年進一步增長 34% 。目前,中東正戰略性地擴大天然氣出口規模,目標是到2030年額外提供100億立方英尺/日的天然氣,成為歐洲和亞洲市場的主要供應方。
(于洋)


供圖/視覺中國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

我國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建成
8月22日,中國海油對外宣布,公司旗下所屬中海石油大榭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在浙江寧波全面建成,標志著我國規模最大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浙江寧波)建造完成,對推動國家重質油高效轉化、提升高端化工材料自主可控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據悉,該項目總投資額為210億元,其核心生產裝置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重質油直接裂解制化學品成套工藝技術,整體工藝國產化率達 100%。
中國石化發布第四批紅色教育基地
發布
8月20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石化在南化公司舉辦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推進會,正式發布第四批紅色教育基地。本次推進會進一步奏響“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為美好生活加油”的時代強音,為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英國最大化工廠面臨關停風險
關停
英國媒體近日報道,由于能源成本飆升,英國最大的化工廠生存艱難,面臨關停風險。英力士警告,由于對英國制造商征收的稅款和能源賬單飆升,其位于蘇格蘭格蘭杰默斯的烯烴和聚合物(Oamp;P)工廠正面臨生存威脅。格蘭杰默斯工廠負責人表示,由于受到了能源價格上漲和碳稅的雙重打擊,該工廠多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焦點
421億元營收的恒力化工將被吸收合并
合并

8月15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全資子公司之間吸收合并的公告》。《公告》顯示,恒力石化全資子公司恒力煉化將吸收合并公司全資子公司恒力化工。吸收合并完成后,恒力煉化存續經營,恒力化工將依法注銷,恒力化工的全部資產、債權、債務及其他一切權利和義務均由恒力煉化依法承繼。
商務部:對化學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反傾銷

8月12日,商務部發布初裁公告,決定對原產于加拿大、日本的進口鹵化丁基橡膠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終止對原產于印度的進口被調查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根據公告,自8月14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加拿大和日本的鹵化丁基橡膠時,應依據初裁決定向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中國石油主導的注水用設備國際工作組正式成立 成立

8月1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官方網站透露,由大慶油田主導的\"ISO/TC67/SC4/WG9注水用設備”國際工作組正式獲批成立,開辟了我國石油天然氣行業國際標準化工作新領域,將顯著提升我國在國際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促進中國技術、標準及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注水用配水器是分層注水工藝技術的核心工具,能夠精準控制各層注入流量和壓力,實現各層段均衡動用和采收率的大幅度提高。
本刊速遞
■寧夏石化98號汽油首車發運成功高端 清潔油品實現“零的突破”
8月4日,記者從寧夏石化獲悉,公司首車98號汽油于日前順利發運。這是企業自建廠以來98號汽油首次生產發運,標志著高端清潔油品生產實現“零的突破”。
98號汽油成功量產并實現首車發運,是寧夏石化落實集團公司年中工作會議部署的首項重要成果。98號汽油作為國內最高標號清潔汽油,具有“兩高兩低”優勢,即抗爆性更強、燃燒值更高,汽油中有害物質和尾氣污染更低。其成功投產不僅填補了寧夏地區產業空白,更為公司拓展高端市場提供了戰略支點。
作為寧夏地區重要的煉化企業和能源產業參與者,寧夏石化堅持以技術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在500萬噸煉油裝置催化MIP技術改造成功后,針對上游催化裂化裝置汽油組分中烯烴含量與辛烷值的結構性變化,聚焦成品汽油調合過程中辛烷值冗余現象,公司以優化資源配置為抓手,戰略性拓展MTBE與98號汽油等高附加值產品外銷業務,持續完善產品結構。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公司成立專項攻關小組,統籌多部門協同發力,科學編制98號汽油生產方案。在項目推進中,公司以“指標達標、損耗最低”為目標,精益求精,將配方優化精度鎖定在 0.1% ,結合組分油庫存周期動態提前鎖定組分油罐,全程監控分析數據,經多輪推演敲定預調配方,通過全流程桌面推演保障調合過程精準可控,實現安全高效打通流程。7月30日,98號汽油首次規模化生產,檢驗數據顯示,產品辛烷值達99.1,硫含量僅 4.12mg/kg ,核心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
下一步,公司將堅定深耕高端化工領域,以創新驅動持續優化產品體系,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文/陸艷 閆曉雯 滕菲 王占朋)
1812萬噸
8月15,國家統計局網站透露,7月,原油生產穩定增長。規上工業原油產量為1812萬噸,同比增長 1.2% ,增速比6月放緩0.2個百分點;日均產量為58.5萬噸。1至7月,規上工業原油產量為12660萬噸,同比增長 1.3%。
1.5萬億元
國家能源局網站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良好勢頭,全國在建和年內計劃開工的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超過1.5萬億元,同比增長 21.6% ,東、中、西部地區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速均超過 20% 。
·聚焦深層油氣勘探前沿
近日,第三屆中國深井超深井油氣發展論壇成功舉辦。與會嘉賓緊扣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兩大核心,圍繞深地油氣勘探開發的現實挑戰與潛在機遇深入研討。
振威國際會展集團董事總裁辦主任吳金芳強調,深井超深井已成為我國油氣增儲上產的主戰場,蘊藏著巨大的資源潛力,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面對地球深部極端復雜的地質條件與工程技術瓶頸,亟需全行業凝聚智慧、深化協作,共同推動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和裝備升級。
從論壇透露的信息來看,國內智能鉆完并技術正在加速突破。例如,據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智能鉆完井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副主任祝兆鵬介紹,智能鉆完井技術通過將鉆完井技術與AI和智能裝備相結合,能夠實現智能識別地質情況和油氣藏位置、智能導向鉆井,高質量鉆遇油氣儲層。
新材料正在助力破解深層超深層鉆探難題。例如,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能源化工研究中心主任馬鵬程介紹,攻克萬米特高溫高壓油氣開采技術與裝備已被列為2020—2035年國家油氣科技重大專項戰略規劃。目前,深層超深層鉆井用納米復合材料研究已在油基巖屑資源化處理、深層鉆井液潤滑助劑和鉆桿隔熱納米復合涂層材料等方面取得進展。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動核心裝備國產化、發展智能化技術、強化工程地質一體化協同,是攻克深井超深井世界級難題的關鍵路徑。
(文/陸曉如)
3030億桶
美國能源信息署統計數據顯示,位居全球石油儲量前十名的國家是:委內瑞拉、沙特、伊朗、加拿大、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俄羅斯、美國、利比亞。其中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達到3030億桶,穩居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