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庫作為石油產業鏈的儲運樞紐,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十四五”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規劃方案》明確提出,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為油庫安全管理設立了新的標準與要求。
本文通過系統分析油庫安全風險特征,創新性地提出風險分級與隱患排查的協同運行模型,從而探索出符合我國油庫特點的安全治理路徑,為石油企業油庫安全生產管理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油庫安全風險特征分析
油庫特殊的作業環境決定了其安全風險的高度復雜性。從風險類型上看,油庫廣泛存在火災爆炸風險、毒害氣體泄漏風險、靜電積聚點火風險、罐體結構疲勞失效風險以及設備運行異常所引發的次生災害等多種隱患,這些風險具有突發性特征,極易在短時間內演化為嚴重事故。
從成因機制上分析,油庫的安全風險往往源于多個因素的疊加,包括設備老化、密閉作業空間通風不足、操作規程執行不到位、人員安全意識薄弱、現場監測預警滯后,以及高溫天氣或雷電等外部環境干擾。而在油品裝卸、儲存、倒罐和清罐等作業過程中,如未嚴格落實安全技術措施,也極易導致風險失控,造成火災爆炸等嚴重后果。
油庫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構建
油庫安全風險識別是雙重預防機制的基礎環節,需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覆蓋儲罐區、輸油管道、裝卸作業等區域。LEC法(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通過事故可能性(L)、暴露頻率(E)及后果嚴重程度(C)的乘積量化風險值,適用于常規作業風險篩查,如輸油泵房機械傷害或電氣火災的初步評估。
對液化烴儲罐等工藝復雜區域,需通過系統性偏差分析識別隱蔽風險,如安全閥失效、法蘭密封缺陷等。現代油庫應引入動態識別手段,如基于腐蝕監測數據的管道薄弱點預測,或利用熱成像儀捕捉儲罐外壁溫度異常,風險識別要整合歷史事故數據、設備運行日志及員工反饋,形成多維度的危險源清單。
油庫風險除了要結合傳統二維矩陣(可能性 × 嚴重性)的分級,還要引入“可控性”作為第三維度,構建紅(重大)橙(較大)黃(一般)、藍(低風險)四級分類體系。通過對油庫10個典型風險點的三維風險評估數據分析,可見風險值( R=L×S×C )的分布呈現顯著層級特征,其中儲罐腐蝕穿孔風險值高達60分,與輸油管道泄漏(48分)儲罐雷擊起火(30分)共同構成紅色等級高風險集群。三個風險點均具有“中高可能性(3~4分)與極高嚴重性(4~5分)的共性特征,尤其當疊加中等以上可控性缺陷時(如儲罐腐蝕穿孔可控性僅4分),風險值呈現幾何級數增長。
中風險橙色等級由消防泵故障(32分)和油氣濃度報警失效(27分)組成,前者因嚴重性與可控性雙高得分,后者則源于三維指標均衡偏高。裝卸區靜電火花雖具有最高可能性(5分),但因嚴重性中等且可控性優良(1分),最終風險值僅15分,與防雷接地電阻超標(12分)同屬黃色等級,印證了可控性在風險調節中的關鍵作用。
低風險藍色等級中,作業人員違規吸煙雖發生頻率高(4分),但得益于后果輕微(2分)和易控特性(1分),風險值被有效壓制在10分以下,而排水系統含油超標因三維指標均處于最低水平(1分),成為風險譜系中最安全的環節。
隱患排查治理動態化機制
油庫隱患的科學分類是高效治理的前提,要從管理缺陷和實體缺陷兩個維度構建分級、分類體系。通過對油庫隱患三維評價維度的系統分析,構建了覆蓋發生頻率(F)、整改難度(D)和影響范圍(A)的量化評估體系。
發生頻率維度采用五級評分制,其中年發生 ?1 次的低頻隱患賦1分,季度發生的隱患賦3分,而月發生 ?2 次的高頻隱患則賦5分,該評分嚴格基于近3年隱患臺賬的統計分析,確保數據客觀性。
整改難度維度從實施層面分級,1分對應可直接處理的簡單問題(如標識更換),3分代表需要制定專項整改方案的中等難度問題(如設備局部維修),5分則反映需投入技改資金的復雜問題(如系統升級改造),其分級標準與企業實際整改成本核算體系掛鉤。
影響范圍維度依據GB50074標準進行空間界定,1分限定于單臺設備影響,3分擴展至裝卸區等局部區域,5分則適用于波及全庫區的系統性隱患,其分級方式有效銜接了行業規范要求。三維評價體系通過 F×D×A 的綜合計算,實現了從低頻易改到高頻難改的全譜系隱患量化表征。
雙重預防機制的協同運行路徑
雙重預防機制的高效協同以智能化信息平臺作為基礎,同時構建風險與隱患數據聯動的動態管理系統。平臺架構應以風險電子地圖為核心,集成儲罐腐蝕監測、可燃氣體報警、作業許可審批等多源數據,實現紅、橙、黃、藍四色風險區域的實時可視化展示。平臺功能模塊要涵蓋風險庫動態更新、隱患整改跟蹤、預警閾值設置等環節,如裝卸區靜電接地電阻超標自動生成維修工單,同時關聯附近動火作業審批流程的臨時凍結。大數據分析模塊可挖掘潛在規律,據此提前調整季節性巡檢計劃。信息平臺應支持多級互聯,企業端與政府監管平臺數據互通,保證應急預案聯動響應。
雙重預防機制的持續優化要嵌入PDCA循環,形成螺旋上升的改進通道。計劃階段(P)要結合年度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目標;執行階段(D)通過季度專項檢查驗證措施有效性;檢查階段(C)側重效果審計,采用“雙隨機”抽查方式,對比電子臺賬與現場狀況的一致性,避免虛假整改;處理階段(A)在于標準化成果,把臨時性措施轉化為管理制度,如將臨時設置的液化烴裝車區防爆攝像系統升級為標配設施。循環周期要差異化設置,儲罐區每半年開展全面PDCA循環,輔助作業區可延長至一年,但突發事故后必須啟動緊急循環復盤。
近年來,隨著石化產業的監管要求趨嚴,傳統經驗型管理模式難以應對復雜風險,因此要向數據驅動、系統防控的現代治理模式轉型。雙重預防機制的提出,既是對“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理念的實踐,也是對安全生產治理能力的深層重構。
供圖/視覺中國

油庫特殊作業環境決定其安全風險的高度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