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能源供應的中樞,中東地區掌控著全球約1/2的已探明石油儲量和1/3的原油產量。這種資源集中度賦予其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中東原油的成本優勢,使其在全球能源博弈中長期保持定價話語權。中東的三大地理咽喉,是全球能源供應鏈的脆弱節點。
2023年10月以來,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運的襲擊頻率同比激增,導致通過曼德海峽的油輪日均通行量下降。更嚴峻的是,伊核問題前景不明朗,美國重啟對伊朗石油運輸的“長臂管轄”,以巴沖突與加沙戰爭外溢、升級,以色列與伊朗沖突升級,使得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加脆弱。
頁巖油商通過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降低了盈虧平衡點,推動美國原油產量屢創新高,這種彈性供給正改變市場游戲規則,導致OPEC的價格調控效力衰減。為了奪回市場份額,OPEC+在沙特的帶領下改變了減產路線。4月開始,8個OPEC + 成員國開始增產。8月,OPEC+同意9月增產54.7萬桶/日。預計后期OPEC + 產量仍會保持增長。
市場對中東地緣政治事件反應呈“短期敏感、長期鈍化”特征。2025年6月,以伊沖突引發國際油價急漲急跌,波動區間拉寬至60美元 ~80 美元/桶。隨著事態的升級、降溫,國際原油價格相應上漲、下跌,波動性較大,體現了市場對地緣政治事件的短期敏感性,但上漲空間有限,維持時間較短。
2025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預計達2.2萬億美元,是化石燃料(1.1萬億美元)的兩倍,這種結構性轉變正迫使中東產油國加速轉型:沙特計劃到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60吉瓦;阿聯酋則通過巴拉卡核電站( 4×1400M× 0實現全國電力 25% 脫碳。
沙特2025年財政預算顯示,油氣收入仍占 68% 。為化解矛盾,沙特創新性推出“碳信用原油”,旨在通過購買碳信用來抵消排放,以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中東國家正通過“技術換資源”構建新型聯盟:沙特與中國電建合作的海水淡化項目在光伏、儲能和清潔能源技術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推動了海水淡化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阿聯酋馬斯達爾公司與法國電力公司及晶科科技合作的AlDhafra光伏項目采用雙面發電和機器人清洗技術,其平準化度電成本低至1.35美分/千瓦時。這些案例表明,中東國家正通過深度技術合作重構競爭力。
2025年的中東局勢揭示出能源市場的雙重悖論:一方面,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運的持續襲擾使傳統石油供應鏈的脆弱性達到冷戰后的峰值;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轉型加速又削弱了地緣風險溢價的市場響應力度。
未來,中東能源格局將呈現三大趨勢性轉變。權力分散化:OPEC + 市場份額預計從2025年的 40% 降至 35% ,美國等非OPEC產油國將填補供給缺口,但中東仍將保持成本優勢。能源復合化:沙特“2030愿景”將新能源投資占比提升至 50% ,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計劃將碳捕集規模擴大至500萬噸/年,傳統石油公司加速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全球石油市場步入“弱周期”時代:地緣沖突引發的價格波動幅度收窄,但結構性短缺風險(如霍爾木茲海峽中斷)的破壞力增強。中國需要構建包含戰略儲備、期貨市場、跨境管道在內的立體防御體系,方能在動蕩中把握能源自主的戰略主動權。
責任編輯: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