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無論是國家相關部門還是地方,都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氫能產業尤其是綠氫發展的政策。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綠氫被業內視為給企業能源安全繳“保險”的重要途徑。但實際上,綠氫這個“能源社保”體系面臨著繳不起、領不到、保障低的現實困境,需要系統性改革破解當前困局。
成本賬:繳費門檻高不高?
之所以把綠氫視為“能源社保”,主要在于其背后的運行邏輯:企業前期高投入是為了規避未來的碳成本風險,但實際上,高昂的繳費門檻把很多企業擋在了門外。
最新市場數據顯示,8月國內綠氫價格約28.36元/公斤,而傳統灰氫價格僅約10元/公斤,綠氫成本是灰氫的數倍。在此價差下,企業購買得越多,短期內負擔越重。某鋼鐵企業算過一筆賬:若用綠氫替代煤炭煉鐵,每噸鋼成本需要增加300元。按年產1000萬噸規模算,年增成本高達30億元,這對利潤率僅5%左右的鋼鐵行業來說,負擔不小。
綠氧成本高企的根源在于繳費結構不合理。電費占綠氫生產成本的70%,成了最大負擔。雖然目前已有高校研發新型催化劑,能將電解槽壽命提升40倍,部分電解槽直流電牦降至3.898kWh/Nm3,但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速度,仍趕不上企業對短期收益的渴求。更棘手的是,部分電解槽依賴的貴金屬催化劑,因高價讓本就困難的企業雪上加霜。
另外,不同地區的綠氫價格差異也很大。近期河南綠氫價格29.33元/公斤,珠三角地區卻高達38.13元/公斤,導致部分企業想購買綠氫卻有心無力。
技術關:保障水平夠不夠?
綠氫的技術成熟度決定了能源保障的可靠性。今年,國家能源局組織開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試點形式分為項目試點和區域試點。試點方向包括11項,分別是規模化制氫及一體化,先進柔性離網制氫,清潔低碳氫能綜合開發,規模化、長距離輸送,高密度、多元化儲存,煉油及煤制油氣綠色替代,氫氨燃料供電供能等。此外,國家能源局還啟動了“氫能技術”重點專項項目申報。
雖然從政策層面看,對綠氫技術的重視在不斷提高,但目前的實際效力還未全面發揮,所以反映在市場上就打了折扣。
其中,電解槽技術的問題最為突出。雖然堿性電解槽占據 76% 的市場份額,但其難以適應風電光伏的波動性;另一種主流電解技術雖能靈活調峰,但成本太高難以普及;還有些新型電解技術尚處于試用期,十余家廠商推出新品卻缺乏長期運行驗證,還在試點階段。
儲運環節也存在重重困難。氫氣運輸面臨“流轉難”問題。目前建成的500多座加氫站, 70% 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某企業規劃提到2025年要建1000座加氫站,但目前僅完成 14% ,缺口巨大。儲氫技術則保障不足:高壓氣態儲氫成本高,液氫儲運能耗大,固態儲氫還在示范階段,無法達成技術和市場的完美匹配。
最根本的問題出在原料端。傳統電解水制氫依賴純水,限制了應用場景。雖然最近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技術已突破,但實際應用還需時間驗證。光催化制氫等新技術無需電解槽,但目前還在試點工廠階段,距離大規模應用還有5-10年路程。
政策障:補貼落實難不難?
今年上半年,北京、河北、天津、山東、廣西等共計99個地方下發政策支持氫能發展。但綠氫政策的痛點卻在于政策空轉。不少企業反映,盡管綠氫補貼政策看似熱鬧,但其流程復雜、到賬緩慢、范圍有限。
不少企業首先面對的是審批流程的繁文縟節。比如,建設綠氫項目需辦理26個證件,且必須在化工園區內。某企業負責人吐槽:“我們的制氫項目環保指標全達標,但因不在化工園區,審批卡了8個月,錯過最佳建設窗口期。”這種制度性障礙導致2023-2024年立項的650萬噸綠氫項目中,實際落地僅11萬噸,開工率不足 2% 。
其次,補貼政策的碎片化問題也很突出。目前綠氫補貼多為地市級政策,標準參差不齊。西北某項目能拿到1500元/噸的補貼,東南某省卻側重加氫站建設補助,如此一來,企業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建設綠氫項目。當前,部分發達國家有“氫能銀行”提供10年固定補貼,對比之下我國國家級補貼明顯缺位。
最后,監管體系的“九龍治水”同樣困擾企業。氫的能源屬性雖已寫入《能源法》,但管理仍分散在發改、能源、應急等多個部門。有東部某企業反映:氫車進入密閉空間、高壓加氫等國際通行做法,在國內仍受限制,標準不統一讓企業無所適從。這種監管的不確定性,導致不少企業不敢投入長期研發。
破局路:多維破局行不行?
綠氫產業需要系統性改革破解當前困局。那些率先探索破局之道的地區和項目,已經看到了“能源社保”體系完善的曙光。
從根本上來說,技術創新是發展綠氫的關鍵。目前,高校研發的新型催化劑讓電解槽壽命提升40倍,光催化制氫無需電解槽,直接降低門檻;東部某加氫站用光伏發電自給自足,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這些技術的突破讓綠氫距離25元/kg的平價臨界點越來越近。
同時,政策創新正在完善。國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中指出,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可持續燃料產業,穩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有序推進全國氫能信息平臺建設,穩妥有序探索開展管道輸氫項目試點應用,推動各地建立完善氫能管理機制。最近,東南某省已經試點綠氫項目非化工園區布局,這將大大拓展企業的項目范圍。央行將氫能全產業鏈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目錄,相當于為綠氫設立綠色通道。某能源示范工程計劃將終端氫價控制在25元 /kg 以內,建立了較低的綠氫價格基數,利好全產業鏈。這些政策組合拳,正在解決綠氫產業市場化中遭遇的實際障礙。
市場機制也正在擴大綠氫的應用范圍。工業領域成為綠氫運用的重要陣地:西北某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實現 100% 綠電供氫,鋼鐵行業氫冶金滲透率達 8% O交通領域則是下一個發展重點:氫能重卡在封閉場景實現成本平價,2025年銷量預計突破5萬輛。這種“基本 + 補充”的應用格局,讓綠氫保障更加多層次。
隨著技術進步、政策完善和市場成熟,綠氫這個“能源社保”體系必將越來越完善,讓企業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繳得放心、用得安心、發展更有信心。
責任編輯:趙玥zhaoyue695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