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應該有這樣的意識:有工匠精神、提高產品質量是前提,但是做到了這些,不見得產品在市場上就一定能夠贏得客戶。
質量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象征。現在,德國和日本產品在全球被公認為是高質量的象征。殊不知,當年他們都曾被視為劣質貨。
1887年,英國政府下令把所有德國產品都標上“德國制造”,以示和英國產品的區別。德國人為此臥薪嘗膽,用了上百年時間一雪前恥,實現了質量和技術的騰飛。
20世紀50年代,豐田車在行駛過程中經常拋錨,美國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幅幾個人在費力推著拋錨的豐田車的漫畫,底下的題目是“Made in Japan”,借此嘲諷日本汽車質量差。
后來日本人決心要改變,聘請了美國質量專家,并在日本企業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通過質量變革,日本用十幾年的時間將產品質量做成了世界一流。
20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商場看到中國產品被放在地上的筐里,上不了架。現在,國外商場的貨架上琳瑯滿目,都是“Made in China”,說明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也提高了。
衡量產品質量最后還得回到品牌上,質量是品牌的基礎,但并不是說有質量就一定有品牌。企業家應該有這樣的意識:有工匠精神、提高產品質量是前提,但是做到了這些,不見得產品在市場上就一定能夠贏得客戶。這種片面的認識需要轉變。
我國目前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品牌強國。《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里,前100家只有華為一家中國企業,這是失之偏頗的。我們要有一定的話語權,就必須有自己的品牌評價系統。尤其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我們首先要考慮國內的14億消費者,然后再面向全世界,這一點也值得深入思考。
我曾多次去日本調研考察,他們把最好的產品用于國內消費者,因為國內消費者才是日本企業長期的消費者,國內市場才是它們長期的市場。而我們過去常把最好的產品出口,把普通的產品留給國內,出口轉內銷都意味著質量很好,現在必須改變這些認識。
品牌問題還包含觀念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增強對自己產品的自信。德魯克先生曾說:“21世紀的組織只能依靠品牌競爭了,因為除此之外,它們一無所有。”在這個時代,各種產品和技術的迭代都很快,一家企業能做的,其他企業很快也能學會,這就意味著,企業如果沒有品牌,就一無所有。在這樣一個轉型時代,我們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品牌強國。
企業要推動國內的品牌向高端化發展,增強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我覺得有幾項工作至關重要。
一是認真研究國際品牌形成的內在原因,提高對品牌的認知水平。我個人認為品牌其實是一種精神崇拜;二是制定品牌戰略,把品牌工作作為企業重中之重;三是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用硬核科技和完美質量樹立中國制造的良好形象;四是樹立創造自主品牌的自信心,整體設計,協調聯動,由優秀企業帶頭,讓更多企業跟進,積極宣傳和維護自主品牌,講好中國品牌的故事,提高全球市場對中國企業和產品品牌的認可度;五是加大品牌的投入。品牌塑造是個長期過程,也是個需要大量投入的大工程,企業要重視品牌工作,要下得了決心加大品牌投入,當然也要進行精心設計,好鋼用在刀刃上。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