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遭遇多重風浪,中國外貿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進出口規模站穩20萬億元臺階,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13萬億元,增長7.2%。在全球貿易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下,中國外貿宛如一艘穩健的巨輪,在復雜的波濤中破浪前行,展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與活力。
在全國外貿穩增長的大局中,江蘇作為外貿大省持續發揮“壓艙石”作用。上半年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1萬億元,同比增長5.2%,增幅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2.9%。其中出口1.88萬億元,增長9.4%,高于全國出口增速2.2個百分點。江蘇外貿呈現出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鮮明特征,為全國外貿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風浪中的亮眼答卷
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在風浪中交出亮眼答卷,實現“三個首次”——與歷史同期相比:出口規模首次突破13萬億元,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首次突破60萬家,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12萬億元。
今年以來,上海港、寧波舟山港、青島港等我國主要港口新增超72條航線,新增超19個目的港和掛靠港。不僅是港口,西部陸海新通道“鐵路籠車銜接海運滾裝船”實現首運、中老泰貨運班列邁入常態化開行、重慶首趟圖定中亞班列成功啟程。通達四海的“朋友圈”,展現出我國外貿頂壓前行的堅實底氣。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新建貿易暢通工作組,總數達32個;與格林納達、阿塞拜疆、哥倫比亞新簽關于深化貿易暢通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總數達8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表示,上半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我國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9.4%;6月當月貢獻率是98%,接近100%。我國對傳統市場、新興和其他經濟體全部實現了正增長,新興市場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80%以上。
今年上半年,廣東貨物貿易進出口4.55萬億元,同比增長4%,對全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28%,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江蘇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1萬億元,增長5.2%,增幅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浙江外貿出口首次突破2萬億元,達2.07萬億元,增長9.1%;上海實現外貿進出口2.15萬億元,增長2.4%,其中出口9527億元,增長11.1%;山東進出口1.73萬億元,增長6.8%,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梳理半年報,外貿重點省市在外部沖擊影響加大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交出了一份份亮麗的答卷。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這幾個外貿大省(市)的進出口值合計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64.1%,同比增長4.8%,高出全國整體增速1.9個百分點,拉動進出口整體增長3個百分點。而江蘇在其中更是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外貿的穩定增長為全國外貿基本盤的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上半年,江蘇外貿逆勢奮進,彰顯了外貿大省的雄厚實力。從季度數據來看,江蘇外貿的增長態勢愈發強勁。一季度進出口總值為1.35萬億元,二季度則攀升至1.46萬億元,環比增長8.1%。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進出口分別增長4.6%、6.1%;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增長5.8%、2.5%和16.8%。今年前5個月,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2.3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3%,創歷史同期新高。這一穩定且積極的增長曲線,充分體現了江蘇外貿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持續發展的潛力。
“智”“綠”引領新潮流
江蘇外貿的逆勢發展,并非僅僅依賴于規模的擴張,更在于其背后結構的深度優化。在產品結構方面,“智”與“綠”已成為江蘇外貿出口的鮮明標簽。
機電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江蘇外貿出口的主力軍。上半年,江蘇機電產品出口額達到1.3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占出口總值的69.5%。其中,工程機械出口431.7億元,增長17.9%,潤邦工業的智能化龍門起重機出口歐洲、東南亞等地,訂單量同比增長近3倍。家用電器出口364.2億元、增長10.5%,海信容聲揚州基地依托“技術研發+綠色智造”模式,冰箱出口貨運量達2.7萬標箱,訂單排至2026年第一季度。這些高端制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出色表現,彰顯了江蘇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強大競爭力。
與此同時,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三樣”產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在江蘇外貿出口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上半年,江蘇“新三樣”產品出口864.3億元,增速3.5%,出口額全國居首。2025年新增的“義烏—寧波—東南亞”直航航線,預計年增加貨運量15萬標箱,進一步釋放綠色產品出口潛力。
過去,制造業大省江蘇的服裝、家具、家電“老三樣”走俏海外。如今,“新三樣”揚帆出海。處于長江入海口的太倉港以外貿為顯著特色,如今已成為江蘇汽車出口第一大港。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太倉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48億噸,同比增長9.79%,其中,集裝箱吞吐量為434.47萬標箱,同比增長3.26%。
從市場結構來看,江蘇外貿也在不斷拓展多元化的市場布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成為江蘇外貿最大的增量來源。上半年,江蘇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39萬億元,增長9.5%,占全省外貿比重進一步提升至49.5%。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勢頭最為迅猛,達到21.8%,進出口額為5100億元。在省內,鎮江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出口占比突破50%,達51.4%。中亞五國、拉美等貿易伙伴成為鎮江外貿新的增長點,今年上半年,鎮江對中亞五國進出口5.6億元,增長3倍。通過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江蘇外貿有效地對沖了傳統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為自身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生態賦能強支撐
江蘇外貿能夠在逆勢中持續發展,離不開政策、金融、服務等多方面形成的強大生態賦能體系,各環節緊密協作,共同為外貿發展保駕護航。
在政策層面,江蘇可謂是多措并舉,精準發力。一方面,展會平臺得到大力拓展。省級支持的境內外展會數量大幅擴增至288個,其中新興市場展會占比提高至60%以上。通過積極組織5750家次企業參加133場境內外重點展會,為企業搭建了廣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爭取更多訂單。僅“江蘇優品行全球”行動就促成意向訂單超1.5億元。另一方面,關稅減免紅利持續釋放。2025年關稅調整中,江蘇提出的5條建議被采納,涉及生物醫藥、綠色化工等領域,預計為企業節省成本超1億元。
金融領域也積極為江蘇外貿發展注入“活水”。金融機構為2.7萬戶外貿企業授信近5000億元,發放貸款超2500億元,升級后的“小微貸”“蘇貿貸”等政銀合作產品累計發放金額超6500億元。出口信用保險支持規模超1000億美元,幫助企業應對匯率波動和市場風險。金融方面的助力極大地提升了資金周轉效率,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讓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能夠更加安心、放心。
企業作為外貿發展的主體,展現出了強大的活力與創新能力。民營企業進出口實現增長2.5%,增速相對平穩,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促使其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中不斷尋找新的機遇,為江蘇外貿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國有企業進出口增速高達16.8%,在能源、基建等領域的海外項目中表現出色,充分發揮了其在關鍵領域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