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董懷表要避免急功近利,在期待藏品增值的過程中,把玩和欣賞同樣令人快樂。
懷表譯作Pocket Watch,意思就是口袋里的表。這種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國內頗為流行的鐘表類型,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常見了,就連英國紳士也很少佩戴。人們對懷表的了解更多來自影視劇,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緩緩地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枚金色懷表,輕描淡寫地看了一眼,然后眉頭稍皺,陷入沉思;《一代宗師》里各家宗師合影時,幾乎都從上衣襟中露出金色的懷表鏈。當然,在資深收藏家眼中,懷表不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更是一種結構精妙的復雜機器,其背后蘊含的古典審美與匠心獨運,讓人不禁沉浸于幾個世紀前的時光之中。
早期西方國家的計時器被稱為“塔鐘”,它是以砝碼為動力的巨大機械鐘。這種機械鐘利用重錘的重力帶動齒輪運轉,是當時王室和宗教機構的重要物品。到了15世紀,歐洲誕生了發條,它不僅改變了鐘表的體積,更開啟了鐘表技術的新篇章。發條作為動力源,使得鐘表體積大幅縮小,從而衍生出發條動力時鐘。1430年法國勃艮第公爵菲利普收到的座鐘,被譽為現存最早的發條動力鐘。
隨著座鐘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探索更小的計時工具。世界上最早的懷表是由德國人制造的。這只懷表誕生于1511年前后,為原始鐵質懷表,表上只有時針,沒有分、秒針,此表現藏于美國。鐘表收藏人士一般把1930年作為表的分水嶺,即1930年之前的為懷表時期,此后的是手表時期。
清朝初期,外國客商、使節、傳教士等將懷表傳入中國。乾隆年間,朝野上下大行奢靡之風,達官顯貴爭以財力搜羅稀有珍貴的物品,懷表由此在貴族社會中廣泛流行起來,成為時髦的計時用具。清人趙翼的《檐曝雜記》記載,乾隆中葉,一些大臣為了每天準時上朝,不僅自己佩戴懷表,就連身邊的仆從也是每人配發一塊。不過,由于當時的制表工藝尚有欠缺,懷表常會出現不準時的毛病,故時有大臣遲到的現象發生。
清朝男子的常服為長袍馬褂,王公貴族于馬褂的小口袋放一塊懷表,把長長的表鏈系在紐扣位置,是一種很時髦的做派。懷表價格不菲也彰顯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于是,這種派頭十足的裝扮很快讓百姓和商賈爭相模仿,懷表開始在更大范圍內普及。到了清朝末期,因同治皇帝對懷表一類的洋貨異常反感,所以,彼時使用懷表的時尚風氣一度沉寂。《清稗類鈔》記載,兵部右侍郎夏同善有一次見同治,偷偷掏出懷表看時間,被同治發現,當場將其表摔碎,并厲聲呵斥。
清朝時期,鐘表受到不少中國人的歡迎。西方商人見之甚喜,于是積極研發、生產符合中國人口味的懷表。如,瑞士人根據中國人的喜好研發了特別的大秒針和跳秒擒縱機制,通常成對銷售。后來,這類產品被稱為“中國市場表”。
“中國市場表”的表殼圖案皆具中國特色,如人物、花卉、鳥獸等琺瑯畫,再配以珍珠、鉆石等。表盤除了常見的圓形外,也有扇形、鎖形、果實及昆蟲等造型。其中,“大八件”懷表為“中國市場表”中一個最廣為流行的種類。所謂的“大八件”,意指這類表都裝有專為中國市場而設的特別機芯,這種機芯都以八大部分組成,因而得名。在國際上,“大八件”懷表的機芯索性被稱為Chinese Caliber,即中國式機芯。其實中國式機芯是歐洲傳統機芯的簡化版,給予人的感覺較簡潔、明快,與中國獨特的生活品位及審美觀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八件”懷表在18世紀初期已具雛型,于19世紀初基本定型。在上百年的時間里,中國鐘表市場大部分被“大八件”懷表占據了。直到如今,“大八件”依然是收藏家追捧的對象。幾年前,在香港拍賣類似的“大八件”銀懷表,成交價高達十余萬元。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懷表收藏者的人數遠少于手表收藏者,但由于古董懷表的存世量稀少,因此,在拍賣會上的拍賣價格比較高。比如,香港拍賣市場成交的乾隆時期的宮廷懷表,一般價位在50萬元以上,甚至高達幾百萬元。非中國系的歐洲懷表,也能以100萬元以上的高價成交。
懷表與手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機械技術方面,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即使到現在,瑞士生產的手表工藝都是秘而不宣的商業機密。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名表甚至是被人們認可的“硬通貨”。
懷表只有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才大規模生產,帶著深厚的文化印記,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其歷史淵源成為衡量其收藏價值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古董懷表頻頻亮相于拍賣市場。一塊英國產的普通懷表,如果被清朝皇族使用過,價格則比同類產品高出多倍。
就古董懷表的收藏來說,其不像收藏手表那樣看重品牌。懷表的功能與手表大致類似,但定價規律卻大相徑庭。“手表的價格曲線依次向上是計時—萬年歷—陀飛輪—三問(或自鳴),而懷表卻是計時(或追針)—三問—萬年歷—自鳴—陀飛輪。這主要是由珍稀度決定的,古董懷表很少有萬年歷和陀飛輪。而從手表實際的制作難度來說,價值順序應該是:萬年歷—計時(及追針)—陀飛輪—三問—自鳴。”國內知名鐘表收藏家張澍生說。
因此,收藏古董懷表不應注重款式或外形,更不要迷信名牌。因為一個古董懷表的狀態往往是決定它價值的重要因素。一個表面和機件均是原裝的表,比重新繪寫表面而小部分零件又是配置的表,價值可以相差很多倍。
就造型而言,常見的古董懷表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面上加有表蓋的獵用式,另一類是不加表蓋的敞開式。另外,還有相對較為少見的只加部分表蓋、露出指針的半獵用式以及兩面都有表蓋的“悶表”。
鑒別手表與懷表的價值,首先要看其機芯。瑞士系列品牌早在兩個世紀前就習慣將品牌名稱與型號鑄刻在機芯周圍,字體均勻清晰,造假難度較大,只有看得見這些標志的手表或懷表,才可能是真正的名表。而且,由于鑄造工藝精湛,名表的機芯即使時隔多年依然光潔如新,不會生銹、變形。一些老懷表的機芯多選用黃銅合金制作,少數甚至選用白銀與黃金鑲邊。
其次,古董懷表的外觀品相是重中之重。你可以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表的外殼磨損程度,表殼底和殼身的銜接處是否斷裂,表殼有沒有凹痕或者包金有沒有脫落。一定要打開表殼,觀察后底蓋的標記,通常品牌名會標記在表殼中間。同時要看有沒有品牌的標記以及標記是不是后來蓋上去的,以防表是拼湊而成的。同時,要注意鐘表走得是否穩妥、表的滴答聲是否清脆等。
最后,你要細看表面,這是古董懷表常被偽造的部分。由于歷史比較悠久,表面或多或少出現了磨損與脫色的現象,表殼上不一定很明顯,但環繞表面的一圈金屬卻都有明顯的劃痕,造假品做舊顯得比較生硬,劃痕顯得不自然。
去年4月底,英國一家拍賣行以高達148.5萬美元(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售出了一件泰坦尼克的乘客遺物,創下了泰坦尼克號遺物拍賣的新紀錄。這是一枚重約14克拉的黃金沃爾瑟姆懷表,上面還刻著他名字的首字母JJA。其主人正是泰坦尼克號上最富有的人約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無獨有偶,F.P.Journe鉑金陀飛輪腕表在同一年以732萬瑞郎(6000多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歷史紀錄。這兩個案例比較典型,因為它們集齊了孤品屬性、復雜功能和歷史淵源這三大增值要素。
當然,收藏古董懷表要避免急功近利,你希望投資以后短期內就能得到高額回報不太可能。其實,在期待藏品增值的過程中,把玩和欣賞同樣令人快樂。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