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船用錨鏈和海洋石油平臺系泊鏈領域持續深耕,陶興還積極帶領亞星錨鏈拓展多元業務版圖。在R6的基礎上,“T-120”深海錨樁是亞星錨鏈近來的又一項行業首創。
全球市場格局加速重構,新入局者與轉型者各顯神通。其中,江蘇企業是毫無疑問的生力軍,正強勢上演從“跟跑”到“領跑”的逆襲之路。
曾經,江蘇企業出海多是貼牌代工,在國際市場邊緣徘徊。如今,他們從傳統代工的細分市場中不斷蝶變,憑借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精準市場定位,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亞星錨鏈”)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家從村辦工廠崛起為全球錨鏈、系泊鏈行業領軍者的傳奇企業,始終致力于引領錨鏈行業的技術革新。在兩代掌舵人的悉心打造下,看似普通的配件——錨鏈,不僅耐腐蝕、強度高、有韌性,更在技術上不斷突破。海上風電、深海科研、海上能源鉆探、海洋船舶航行……亞星錨鏈以其卓越的產品性能,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
崛起之路
靖江,這個泰州下轄的縣級市,被譽為“造船之鄉”,造船業異常繁榮。在這樣一個造船氛圍濃厚的地區,亞星錨鏈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隱形冠軍”。
眼下,亞星錨鏈的掌舵人是一名90后青年,名叫陶興。2013年,他從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族企業。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之下,2021年,亞星錨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向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交付了全球首制的高強度R6級海洋系泊鏈。
這種系泊鏈具備極限性能,在相同受力情況下重量更輕,能夠抵御各種惡劣海況,適應全球海域的作業需求,被譽為國之重器的“生命鏈”。這一成就標志著亞星錨鏈在系泊鏈研發制造技術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亞星錨鏈獲得此項成就并非偶然,這背后凝聚著兩代人的智慧和汗水。亞星錨鏈的前身為1981年創立的江蘇靖江新民錨鏈廠,這是一家村辦企業。起初,新民錨鏈廠主要生產港口起重機用的吊鏈。然而,當時的錨鏈加工基本依賴手工制作,屬于較為初級和低端的產業。后來,時任廠長陶安祥勵精圖治,于1993年,經過多方籌措,為廠里安裝了第一條機械化生產線。以此為契機,錨鏈廠實現了轉型升級。
1995年冬,陶安祥前往新加坡,開啟了國際市場的初探之旅。此后,錨鏈廠逐步拓展了亞洲和西方國家的市場,公司更名為“亞星錨鏈”。“亞星”,取“亞洲之星”之意。從此,錨鏈廠開始奔向“亞洲之星”的征途。
觀察歐洲市場,陶安祥發現,2003年時,西班牙維西南廠與亞星錨鏈規模相當,但前者石油平臺系泊鏈的產量占比高達90%。而另一家瑞典企業,雖然年產規模較小,但其生產的全部是高端系泊鏈。
在當時的中國海洋裝備制造業中,中低端制造仍占主導地位,高端市場仍被西方企業牢牢把控。為了打破這一格局,中國企業必須突破技術瓶頸,進軍高端市場。在陶安祥的引領下,亞星錨鏈開始研究石油平臺系泊鏈的產品標準與生產技術。2003年末,亞星錨鏈成功獲得了國際權威的挪威船級社(DNV)和美國船級社(ABS)的認可,為其進軍高端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后,亞星錨鏈不斷研發出R3、R3S、R4、R4S、R5等多個等級的系泊鏈產品,逐漸趕超國際領先水平。
攻克行業技術難題
2006年,亞星錨鏈承接了中國自主設計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的系泊鏈生產任務,標志著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該平臺以南海百年一遇的風浪參數為設計條件,并采用兩百年一遇的風浪參數進行總強度和穩性校核,這無疑對系泊鏈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
為了確保“海洋石油981”在遭遇17級超強臺風等南海極端惡劣海況時仍能高效安全作業,亞星錨鏈的技術團隊需要研制出強度極高、屈強比小于等于0.92的R5級海洋工程系泊鏈。經過無數日夜的試驗和突破,技術團隊終于在不增加錨鏈直徑的前提下,成功提升了強度,確保了產品的穩定性。
在2011年16級臺風“梅花”的考驗下,“海洋石油981”穩如泰山,這背后,正是亞星錨鏈的12根R5級系泊鏈發揮關鍵的作用。三年后,亞星錨鏈的R5系泊鏈產品與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一同榮獲了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6年,接過研發重擔的陶興帶領團隊踏上了研制R6級系泊鏈的艱難征程。R6級系泊鏈作為當時行業內最高強度等級的產品,對材料性能和制造工藝有著極高要求。團隊面臨著高強度鏈的材料性能均勻性和環境脆化等諸多行業難題,試驗過程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陶興沒有退縮,他和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泡在實驗室和生產車間,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反復研究和改進。
2021年2月4日,亞星錨鏈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在公司的碼頭,全球首制的高強度R6級海洋系泊鏈裝船啟運,這標志著中國自主研發的CM-SD1000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藍探索號”的重要部件已經準備就緒。此系泊鏈由12根單根長度達2250米的鏈條組成,總重約4800噸,創下了新的紀錄。
當時,亞星錨鏈正式宣布,公司產品在各個環節都實現了自主可控,整個系泊系統再不會被“卡脖子”了。在海洋系泊鏈領域,曾經被歐洲壟斷的市場,如今被亞星錨鏈一分為二,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
亞星錨鏈2023年年報顯示,系泊鏈的毛利潤高達41.59%,高于船用鏈及附件16個百分點。是全球前二的R6級生產商,為亞星錨鏈筑起了極高的市場壁壘。
布局新的業務版圖
除了在船用錨鏈和海洋石油平臺系泊鏈領域持續深耕,陶興還積極帶領亞星錨鏈拓展多元業務版圖。在R6的基礎上,“T-120”深海錨樁是亞星錨鏈近期的又一項行業首創。
在近海,把錨鏈固定到海床上,需要打樁。按照傳統方法,在10米水深打一個傳統的鋼管樁,至少需要1~2天時間。亞星錨鏈研發的“T-120”深海錨樁,利用錨樁自重帶動錨鏈,可直接沉入海床,無需另行打樁,最快只需10分鐘就可完成,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穩定性。
陶興介紹,在一艘普通商船上,錨鏈是核心零部件,但價值占比并不高,為3‰至6‰。然而,在海工平臺領域,錨鏈與錨樁的價值占比顯得尤為關鍵,其比例可高達1%至2%。在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中,錨鏈和錨樁更是核心材料,價值占比逾10%。
深海錨樁的創新之舉,不僅顯著降低了整個行業的安裝成本,更為對成本極為敏感的中國海上漂浮式光電及風電產業開辟了全新的增長路徑。該產品已在一些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中得到應用,陶興對其市場前景充滿信心。公司還計劃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研究設計漂浮式風電系泊系統,開發關鍵配套裝置。
亞星錨鏈的鏈條還被應用于煤礦開采領域。以往煤礦用鏈條主要依賴進口,損耗快、更換頻繁。而亞星錨鏈憑借海工鏈條20年不更換的技術優勢,幾年前開始嘗試將船舶鏈條制造技術應用于采礦行業。目前,公司生產的礦用鏈產品已在神東、陜煤、寧煤、潞安等國內大型煤炭礦井交付使用。通過不斷拓展新領域,亞星錨鏈在“風、光、水、火”能源領域形成了全產業鏈布局,在深海、深地的探索中不斷前行。
如今,亞星錨鏈不僅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研發中心,還主導編制了ISO20438《船舶與海洋技術——系泊鏈》第一版國際標準,成為全球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我們始終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掌舵人陶興的堅定信念。2025年上半年,亞星錨鏈出口額5.11億元,同比增長38.5%,交出了硬核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