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演出的熱度會退去,但它留下的消費習慣、城市口碑,能變成更持久的動能。
音樂節期間,常州中華恐龍園里舉著太湖灣音樂節門票拍照的歌迷隨處可見,南寧中山路夜市因周杰倫演唱會散場變得人聲鼎沸,太原公交司機閑聊時總會提一句“演唱會那幾天,這條線的人能多三成”……如今,一場演唱會、一個音樂節早已不止于音樂帶來的快樂,還能成為撬動餐飲、住宿、交通、文旅的消費齒輪。從一張門票到一條消費鏈,從一座城市到一片區域,演出正以可觸摸的數據,成為激活經濟的新動能。
快樂經濟下的流量密碼
今年以來,你的朋友圈是否被被音樂節刷屏?從福建廈門的泡泡島音樂與藝術節,到江蘇常州的太湖灣音樂節,再到吉林長春的哦啦音樂節,各色音樂節在多地火熱開展。如今,音樂節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快樂密碼”。2025年,中國演出產業在經歷了爆發式復蘇后,邁向一個持續增長、結構優化與創新驅動并存的新階段。
據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發布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全國演唱會票房收入達25億元,同比2023年、2024年,票房收入均有所增長,演出經濟輻射效應持續放大。根據嘉世咨詢數據及MCR嘉世咨詢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演出市場規模將達到969.10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演唱會市場有望在未來幾年內保持10%以上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具增長潛力的細分領域之一。這一規模相較于2023年739.94億元的總體演出市場經濟規模(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有了顯著提升。
2024年,沿海省份大型音樂節消費持續領先,僅江蘇、廣東、浙江、山東4省,票房就占全國大型音樂節票房的43.9%。江蘇于2023年、2024年保持省份票房排名第一,常州則連續占據大型音樂節票房前十城市榜榜首。
票房只是起點,真正的消費爆發力在演出場館之外。“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已成為2025年中國年輕消費群體中的一種新時尚。作為“行走的GDP”,業界常常用“1:4.8”形容演唱會經濟對城市旅游、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消費增長的強大帶動力,即門票花費1元,可帶來同期周邊消費4.8元。這個比例在熱門演出期間更為驚人,今年4月,周杰倫南寧演唱會就用數據證明了這一點:3天吸引17萬人次,其中85%是外地觀眾,直接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綜合消費超10億元。今年3月,三亞周杰倫演唱會期間,該市77家重點旅游飯店的客房平均出租率飆到81.57%,同比提升近6個百分點,直接帶動綜合消費達11億元;刀郎武漢演唱會還沒開唱,體育中心周邊酒店的預訂量就漲了550%。
“青春樂都”是常州近年來打造出圈的城市新品牌,主要圍繞音樂經濟、文旅融合以及年輕化城市形象展開。2019年前后,常州積極拓展營業性音樂節和演唱會市場,逐步積累了舉辦大型音樂活動的經驗。2023年,常州舉辦了超過20場的大型音樂節和演唱會,吸引了超過60萬人次樂迷,大大帶動了周邊消費。2024年,有了發展底氣的常州持續推動“音樂+文旅”的跨越式發展,不斷延伸“青春樂都”的內涵與外延,全年舉辦營業性演出1.8萬余場,包含23場大型音樂節及演唱會,累計吸引觀眾超70萬人次,直接帶動綜合消費突破40億元,充分彰顯了“青春樂都”作為城市經濟新引擎的價值。
演出讓消費“動起來”
“為看一場演唱會,順便在周邊玩了三天”——這種“觀演+旅游”的模式,讓演出消費突破了城市邊界。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和燈塔專業版聯合發布的《2024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報告顯示,大型演唱會的跨城觀演比例達到64.2%,也就是說,每10個觀眾里有6個是從外地來的。這些流動的人群,像一個個消費“火種”,把演出的熱度傳到了更廣闊的區域。
美團旅行發布的《2025年“五一”觀演旅游洞察報告》顯示,“五一”期間,全國5000人以上大型營業性演出超百場,觀眾人數超200萬人次,帶動酒店旅游消費超20億元,平臺演唱會、音樂節專享景區門票產品訂單同比上漲近1倍,形成“3小時演出撬動72小時消費”的聯動效應。
其中,音樂節仍然是年輕人的熱門選擇,《2025年“五一”觀演旅游洞察報告》顯示,95后用戶在美團搜索音樂節相關產品的頻次同比提高107%。音樂節等展演經濟帶熱酒店、景點門票“提前訂”,其中提前8天以上預訂酒店、景點門票的游客數量同比增加11%。
常州是最典型的例子,該市以太湖灣音樂節為媒介,串起湖畔周邊景區和民宿,打造撬動城市發展的“超級IP”。據統計,2025年5月,第十屆常州太湖灣音樂節4天接待觀眾13.6萬人次,其中近70%的觀眾專程從外省趕來,帶動周邊消費超6.5億元。燈塔專業版發布的《何以常州:“青春樂都”的出圈密碼》顯示,作為連續兩年全國音樂節票房第一的城市,它的音樂節觀眾里74.3%是跨城來的——其中來自江蘇省內的觀眾占比過半,達到50.7%;其次是浙江省和上海市,占比分別是13.0%和8.2%;其他省份觀眾占比均在5%以下。從城市維度來看,北京、青島、湖州、長沙、武漢、深圳等也是常州音樂節的重要受眾地。音樂節之外,常州的文旅新場景同樣越來越受歡迎。青果巷、江南環球港、半山書局、紅梅公園等這些傳統景區之外的新場景在大眾點評、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成為關注度較高的旅行目的地,年輕人在這些地方游覽、“打卡”,也深入感受著常州的獨特魅力。這種“一場演出帶動一片消費”的效應,讓演出經濟從“單點爆發”變成了“區域共振”。
這些流動的消費,本質是“快樂驅動”的經濟。有歌迷在社交平臺分享:“為了看周杰倫,第一次去南寧,吃了老友粉,逛了青秀山,雖然花了錢,但覺得值。”這種“因演出而來,為體驗而留”的消費,正是區域聯動最鮮活的注腳。
從流量到“留量”
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接住演出帶來的“潑天富貴”。有的城市只看到票房,卻忽略了服務;有的城市能把短期人流變成長期游客——差距就在“怎么對待演出經濟”上。那些愿意在服務、政策上花心思的城市,不僅能賺到即時消費帶來的紅利,還能攢下城市口碑。
政策引導是“催化劑”。常州出臺了《營業性演出獎補實施細則》,單場觀眾超過5000人的演出,最高能拿到100萬元獎補。這不是“撒錢”,而是幫演出方降低成本,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2024年,常州辦了23場大型演出,帶動綜合消費超40億元。更聰明的是配套服務:演出期間免費開通旅游直通車,歌迷憑演唱會門票能享景區折扣,甚至公交地鐵都免費坐。這些措施讓觀眾感受到常州的“寵客”之道。
城市還能靠演出立“人設”。常州把自己打造成“青春樂都”,連續兩年音樂節票房全國第一,這個標簽讓它在年輕人里有了位置。在成都,歌迷憑演唱會門票能免費逛武侯祠,既拉動了消費,又強化了“文化名城”的形象。
一場演出的熱度會退去,但它留下的消費習慣、城市口碑,能變成更持久的動能。就像常州的歌迷說的:“第一次來是為了音樂節,第二次來是因為喜歡這座城市。”這或許就是演出經濟學的終極答案——不只是賺當下的錢,更是用一場演出,讓人們愛上一座城,愿意為它一次又一次打開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