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紅軍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就非常注重醫療衛生工作。1928年4月,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之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就已經有了自己創建的醫院。1928年6月初,朱德與毛澤東、陳毅陪同于5月29日抵達寧岡茅坪的中共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到紅4軍各團駐地向干部傳達中共湖南省委指示,還帶他上井岡山看紅軍醫院和各個哨口。當時,紅軍醫護人員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途徑:第一,各地參軍的地方醫院的醫護人員,比如,1929年3月中旬紅4軍軍長朱德在長汀會見當地的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并采納傅連暲的建議,在紅軍中普遍接種牛痘,預防天花蔓延。后來,傅連暲率領福音醫院的許多醫務人員參加紅軍,組成了紅軍中的醫療隊。第二,從紅軍隊伍中選拔、抽調人員進行醫護業務培訓,然后派回部隊使用。1932年1月15日,朱德與王稼祥、彭德懷共同簽署中革軍委通令,規定“此次受過訓練之衛生員回到各連后應受管理排長管理,專負連衛生責任”。第三,通過紅軍衛生學校招生錄取,給紅軍隊伍培養專業醫護人員。1934年2月8日,朱德以中革軍委主席名義與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發布關于招收紅軍衛生學校軍醫科第六期新生的規定。
本文通過梳理、分析《朱德年譜》中記錄的文獻史料以及聶榮臻等領導人的回憶,再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苦斗爭以及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為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建設嘔心瀝血的細節及其所作出的豐功偉績。
全民族抗戰初期,八路軍經費比較困難。1938年1月4日,朱德與彭德懷、任弼時在發送給駐武漢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王明、副書記周恩來的密電中就指出“部隊經費陷于極端困難”。1月12日,朱德與彭德懷又在一次發送給王明、周恩來的密電中指出“目前經費已極困難”。與此同時,八路軍的醫藥費和藥品極端匱乏。3月31日,朱德與彭德懷、左權在發送給周恩來、葉劍英等人的密電中指出:“前方藥品極端缺乏,請迅速補充;又因運輸不易,藥品不宜按月發送,應改為半年或一年的總數作一次發送。”4月1日,朱德致電周恩來、葉劍英轉蔣介石、何應欽:“因戰斗殘酷,傷兵激增,醫藥亦甚感困難,請酌予接濟。”4月14日,朱德與彭德懷、左權在發送給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滕代遠、八路軍總部兵站部部長楊立三等人的密電中又一次指出“西藥、電料極端缺乏”。
八路軍采取積極措施應對醫藥費和藥品極端匱乏問題。第一,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購買藥品。1938年4月23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要求“至少半年以上,購買足夠半年吃之西藥、通訊器材及布匹棉花”。
第二,積極向國民政府爭取經費和藥品援助。1938年10月22日,朱德致函蔣介石:“請準予一次發給步槍子彈六百萬萬〔發〕,半年用的三個軍衛生、通訊及炸藥材料,以便堅留敵后持久抗戰。”1939年4月10日,朱德致電何應欽:“所發醫藥費不敷甚巨,請予增發醫藥費每月五元及擔架、裹傷布、救護帶等救護器材,以應戰爭急需。”
第三,接受社會各界捐贈和捐助。1938年1月31日,朱德與彭德懷暨全體八路軍將士發表致廣東同胞書,感謝廣東慰勞團對八路軍的慰勞和援助:“你們的慰勞團遙遠地到北方來,不只帶給我們許多慰勞品,還帶來了三千四百萬同胞對我們的熱望和關注,我們不但感謝,而且還更加興奮。”1938年2月,朱德發表《告華僑同胞書》,坦承“敝軍物質方面甚感缺乏”,呼吁“倘得海外僑胞惠予援助無比歡迎”。
第四,通過大生產運動建設抗日根據地,改善抗日軍民生活,增強抗日軍民體質和免疫力。正如1942年12月21日,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在陜甘寧邊區黨的高干會議上傳達毛澤東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前六部分時指出的那樣,“三五九旅堅決地執行了我們總司令的生產思想、建設根據地的思想、南泥灣政策,部隊除糧食外,百分之八十二是自己弄來的”。12月26日,朱德與彭德懷發布命令:自1943年1月1日起,每人每天增發食油二錢,每月增發津貼費五角,每年發洗臉毛巾二條。
第五,自己動手采集中草藥,自制救急包等醫療器械。1939年6月2日,朱德與彭德懷、左權等人致電林伯渠、伍云甫等:“前方擬制救急包,卻辦不到嗎啡做鎮痛劑,請將港反侵略會送的嗎啡全部送來,如已送延安請滕代遠等送返。”同年8月8日,朱德與彭德懷又一次致電伍云甫,詢問西安能否買到用藥制過的白紗布,每磅價格如何。聶榮臻后來回憶說:“1942年,當困難愈來愈嚴重的時候,我們根據中央的指示,一方面抓緊反‘掃蕩’斗爭,另一方面又大力動員和組織干部戰士,利用戰斗空隙,幫助群眾重整家園。”“為了與疾病作斗爭,我們還發動大家,廣泛采集中草藥,自力更生制作了許多簡單的醫療器械,滿足了戰時的需要。”
第六,在戰斗中繳獲藥品和醫療器械。1941年7月5日,劉伯承與鄧小平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第129師抗戰以來至1941年6月反摩擦斗爭及討逆戰斗俘獲情況,其中繳獲“西藥19箱”。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不僅醫療經費和藥品、醫療器械匱乏,而且缺乏醫術精湛的醫護人員。在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新形勢下,不少地方醫院醫護人員紛紛到八路軍醫院工作。八路軍總部大力鼓勵地方醫院特別是聞名遐邇的大醫院醫護人員加入八路軍,為抗戰作出貢獻。1938年1月4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林伯渠以及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云甫:“同仁醫院醫生能過艱苦生活與盡義務條件下,歡迎其來前方工作。”
抗日根據地的醫務人員和醫療狀況怎樣呢?1941年7月30日,朱德與毛澤東等人發送給各兵團首長的一份電文給這一問題提供了答案:“我軍醫務建設在技術上進步不大,今后應盡可能地吸收大后方與廣大淪陷區技術水平高深的醫務人才,不惜其津貼予以任用,政治上作非黨干部看待,生活上給專家待遇。”實際上,早在這份電文發出的兩年前,即1939年,八路軍就已經給醫護人員提供了就當時抗日根據地的財力條件而言比較豐厚的待遇了。1939年1月28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八路軍各部首長,規定衛生人員津貼:軍醫每月六元至十五元;見習醫生(見習期為三個月)每月四元,升為醫生每月六元;國外留學或國內專門大學畢業之衛生人員,初參加工作者每月二十元至三十元;醫助四元,司藥長六元,司藥主任四元,司藥三元,調劑員二元;看護長二元;看護員、衛生員與戰士同。
那么,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八路軍的總司令朱德當時的個人經濟狀況如何呢?
1937年9月27日,朱德在致前妻陳玉珍的信中寫道:“我為了保持革命良規,從來也沒有要過一文錢,任何閑散人來,公家及我均難招待。革命辦法非此不可。”11月29日,朱德致信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同學戴與齡:我“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數十年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幣”,請速寄家中。“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
1939年5月30日,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在晉東南“五卅”紀念大會上講話談到堅持敵后抗戰的困難時指出:“在八路軍本月只發給津貼費一元,我們的總司令,今年五十多歲了,也只領得一元,有人說八路軍特殊……這就是我們的特殊!”聽眾無不感動。
相對于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一元津貼,上述1939年1月28日電文中規定的“衛生人員津貼”實在是比較豐厚了。然而,“我軍醫務建設在技術上進步不大”,所以“今后應盡可能地吸收大后方與廣大淪陷區技術水平高深的醫務人才”,而且“不惜其津貼予以任用”。八路軍第129師在收悉上述1941年7月30日朱德與毛澤東等人發給各兵團首長的那份電文之后,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和政治委員鄧小平電示所屬各部隊:要吸收各地有高級技術的醫務人才參加我軍服務,要不惜予以相當之津貼,政治上予以非黨員干部看待,生活上作專家待遇。
抗日根據地除了給予醫護人員豐厚的津貼之外,還給予精神上的關心和鼓勵。1940年6月3日,朱德為中共中央機關保健醫生兼中央醫院內、外科主任魏一齋題詞:“救人救國救世”。
1942年5月12日,朱德出席在延安舉行的護士節紀念會并講話,勉勵大家努力學習八路軍的傳統精神,即在極困難的條件下,仍能設法醫好病人。朱德指出,護士和戰士同樣特別重要,對于革命工作均有同等的貢獻。他欣然為護士節題詞:“救護抗日傷病戰士,完成抗戰勝利。”
朱德還關注抗日根據地醫院的建章立制工作。1942年1月7日,朱德與彭德懷、羅瑞卿、陸定一通令頒發《醫院院規》及《醫院四大工作紀律》,要求住院傷病員和醫院工作人員遵守。同年2月14日,朱德指示八路軍衛生部:對直屬各醫院,療養院,衛生科、所、門診部所有醫生及司藥舉行技術甄別考試。考試后將按成績優劣分別等級,發給證書,執行業務。

抗日根據地醫護人員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即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形勢下一批同情、支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國際友好醫護人員。他們來華支援中國軍民抗戰,其中著名的有白求恩、柯棣華、巴蘇華等大夫。
朱德等八路軍領導人高度重視并愛惜這些外國大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外科大夫諾爾曼·白求恩在為八路軍傷員做手術時不小心割破手指,感染破傷風,不幸于1939年11月12日逝世。11月23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白求恩家屬和加(拿大)、美(國)援華委員會,對白求恩大夫逝世表示哀悼和慰問。電文高度評價白求恩大夫在為八路軍服務的兩年中“功績卓著”,“深得全軍愛慕”,他的逝世“是我國抗戰之一大損失,亦世界人類解放事業之大損失”。12月24日,八路軍總部舉行追悼白求恩大夫大會,朱德在大會致辭中號召八路軍全體指戰員更加英勇作戰,奪取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勝利,以此來紀念白求恩大夫。
1940年2月1日,朱德在《前線》復刊第12期上發表《追悼白求恩大夫同志》一文,高度評價了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的工作和為人:他以勇敢積極艱苦負責的工作與模范,來領導了全邊區的衛生、醫生工作。他親手培養和訓練了大批外科醫生,使我們戰士折骨殘廢的比率大大減少。他創造了八路軍衛生工作的新紀錄,能在戰斗的最前線,施行手術救護,使傷者速愈,減輕醫院的負擔。他提高了醫院工作全部同志在技術上理論上的水平,他臨死之前,還完成了一部游擊戰爭醫務治療的名著。他的確表現了美洲民族偉大的實際工作精神,他的確執行了兄弟黨幫助中國革命忠誠的責任。“白求恩同志為世界人類解放而奮斗的事業,為中華民族解放而犧牲的事業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1942年11月13日,朱德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紀念白求恩同志》一文。文章指出,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的共產黨員,是有國際聲譽的醫生,是北美洲的四大名醫之一。他是用他的高明的技術服務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業的堅強戰士。“白求恩同志是真正充滿著共產主義國際精神的優秀黨員,從他身上,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純樸的品質。”文章贊揚白求恩“是富于國際主義精神的模范”,“他的技術高明,在我軍中為第一位,但仍精益求精,研究在游擊戰爭環境下如何進行醫療工作。他不但以這種極端負責的精神來執行自己的業務,并且教育了他周圍一切人”。
1939年12月21日,朱德會見印度援華醫療隊愛德華、巴蘇華、柯棣華三位大夫,感謝他們的援助,并向他們介紹了敵后戰場的概況和八路軍游擊戰爭的經驗。隨后,醫療隊隨129師到前線開展戰地醫療救護工作。1942年12月9日,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因病在河北省唐縣逝世。第二天,即12月10日,朱德與彭德懷代表八路軍全體將士致電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家屬,對柯棣華大夫的不幸病逝,表示深切哀悼。12月30日,延安各界舉行柯棣華大夫追悼大會,朱德出席大會并致悼詞,號召大家學習柯棣華大夫和白求恩同志,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同日,朱德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紀念柯棣華大夫》一文。文章指出,柯棣華大夫不避艱險,堅持在中國抗戰最劇烈、最殘酷的敵后,執行印度人民的委托,這是崇高的國際主義和獻身精神,是印度民族精神的偉大表現,“值得一切反法西斯人民,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珍貴與發揚”,“他的精神將永遠活于中國人民的心中”。朱德還為柯棣華大夫題詞:“生長在恒河之濱,斗爭在晉察冀,國際主義醫士之光輝,耀著中印兩大民族。”
1943年4月5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巴蘇華大夫離開延安,動身回印度。行前,毛澤東、朱德等人分別向他介紹了中國抗日戰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經驗,并托巴蘇華大夫帶去中共中央致印共中央的信和毛澤東、朱德致印度國民大會的信,信中對印共積極致力于全民族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謀求民族獨立的工作表示關切和支持,對印度國民大會派遣醫療隊來華參加中國抗戰,致以謝意。“當此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在努力爭取最后勝利之際,我們希望印華兩大民族團結得更加堅固,以便與其他一切反法西斯國家配合作戰,借以達到打倒法西斯,解放一切被法西斯壓迫的人民,同時即借以解放印華兩大民族,獲得兩大民族的獨立。”實際上,早在巴蘇華大夫離開延安前的4月2日,毛澤東、朱德就致電周恩來,就巴蘇華大夫回印度沿途安全及路費等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巴蘇華醫生定于五日去西安轉渝返印度,請轉告在渝印度方專員及國民政府軍委會,沿途予以保護放行。“巴蘇華在我軍工作表現尚好,并已加入我黨”。“他回印度路費需法幣一萬五千元,如印度專員不能解決,請辦事處支給。”
朱德十分關注在醫院里接受醫療的傷病員。1937年11月17日,朱德與彭德懷、任弼時發布關于傷員費的暫行規定:輕傷三元,重傷五元,殘廢另發殘廢證,暫照前軍委規定轉令。11月26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各師首長轉各兵團并轉各級供給機關:茲規定從本月二十五日起,每人每月發給烤火費大洋一角,醫院傷病員每人每月烤火費二角。
朱德特別重視八路軍傷病員的安全和安置問題。1938年4月10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國民黨方面的曾萬鐘、朱懷冰等人:根據敵情判斷,似日軍即日圍攻我太行山脈之東路軍。“各路前線指揮官應發動當地自衛軍,并統一指揮而配合作用。各軍、師應加緊部隊政治動員,提高戰斗力。供給應隨時攜帶一部,臨時就地補充,不宜屯積一地,切忌資糧與敵,傷病員嚴防被敵屠殺,應分散在偏僻地區,并臨時轉移。”
朱德注重給予八路軍傷病員精神上的關心和鼓勵。1941年1月1日,朱德與彭德懷、羅瑞卿、陸定一致電慰問八路軍全體傷病員,希望他們安心休養,早日痊愈,重返前線,繼續殺敵,參加1941年更偉大更光榮的斗爭。
1943年1月1日,朱德與彭德懷、羅瑞卿、陸定一致信慰問各抗日根據地的傷病員,向他們遙致無限慰問之意,祝新年快樂。希望他們安心休養,早日痊愈,以便重上戰場,殺敵立功,以酬壯志。
早在紅軍時期,朱德就非常重視防疫工作。1934年2月22日,朱德以中革軍委主席名義與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發布中革軍委關于嚴防春季時疫的訓令。抗日戰爭時期,朱德一如既往地關注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的防疫工作。
1938年5月13日,朱德與彭德懷、左權致電周恩來、葉劍英:河南境內已有霍亂病流行,為各作戰部隊防疫起見,經飭軍醫署,另購濃斂式單純霍亂疫苗,各部按現有人數計算向該署領取,請周恩來用朱德、彭德懷名義按本軍呈蔣介石、何應欽現有人數十萬三千人計算直向領取。1939年4月10日,朱德致電何應欽要求發放防疫疫苗:“現已時進夏令,疫病發生堪憂,請發給防疫疫苗若干,俾得先事預防。”
1942年,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處于空前殘酷的斗爭中。日軍連續的“掃蕩”“蠶食”,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得抗日軍民的生活條件極度惡化。以太行地區為例,從1942年春天開始持續干旱,全區受災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災民達數十萬人。八路軍指戰員由于營養較差,體質普遍下降。加上醫療力量薄弱和藥品缺乏,瘧疾、痢疾、回歸熱等病流行,浮腫病、便秘、疥瘡、夜盲癥在連隊中大量發生。
1942年4月1日,朱德以八路軍總司令名義及時發布關于春季防疫工作訓令:“春季已屆,使人致病的細菌將繁殖活躍,各種可怕的傳染病如傷寒、霍亂、天花、白喉等,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劇烈的傳染病——鼠疫大有可能發生。為了使全體人員身體健康,不遭受上述傳染病的侵害,特責成軍醫處制訂詳細計劃,隨令頒發。深望各機關、學校、部隊首長,于接到是項計劃之后,深入傳達,并認真執行,執行的程度由衛生部派專人檢查。”
除關注抗日根據地防疫工作之外,朱德還重視抗日根據地基本衛生常識的普及工作。1941年2月25日,朱德在《國防衛生》第2卷第1期上發表《我對于“國防衛生”的意見》一文。文章要求《國防衛生》擔負起積累和交流衛生行政醫療工作經驗,向廣大群眾宣傳預防疾病,普及基本衛生常識教育的任務。
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建設凝聚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關注和心血,卓有成效的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建設保障了抗日軍民的健康,增強了其殺敵能力,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