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1月,華中野戰軍(由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改編而成)為完成中共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以拒降日偽軍為作戰對象,發起隴海路東段戰役。在華中野戰軍軍事攻勢和政治攻勢下,最終以炮車日軍簽署《受降條約書》為標志,勝利實現戰役任務,也標志著新四軍在中國抗日戰場完成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
《受降條約書》就是隴海路東段戰役新四軍對日軍炮車受降的歷史見證。
隴海鐵路是中國境內橫貫東西,串聯西北、華中和華東地區的鐵路大動脈。其中徐州至海州段(今連云港)全長約198公里。
華中抗日根據地位于隴海線南側、長江以北,西臨漢水,東瀕黃海、東海,是聯系華北、華南兩大抗日根據地的屏障,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為了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毛澤東對山東、華中的作戰問題發出指示:“必須將占領地段向南北擴展,創造出有利于打運動戰的戰場?!贬槍κY介石發動內戰的企圖,迎接即將到來的大舉進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提出:必須將鞏固華中的戰略任務與華中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將保衛抗戰勝利果實、肅清拒降敵偽軍與準備未來戰場結合起來。
1945年11月9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半年期“剿共”計劃,確定了“先安關內,再圖關外”的戰略方針,聲稱“兩個月內消滅蘇北共軍”,并調集重兵于華東地區。
華中抗日根據地面臨南北兩方向的威脅。北面在徐州地區,國民黨軍集結了13個軍,企圖在日偽軍的配合下,分三路侵犯山東,打通津浦線;南面國民黨軍集中5個軍,沿揚州、泰州運河北上,與駐守高郵的日偽軍打通聯系,妄圖進犯華中解放區。
為了解除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威脅,粟裕形成了一套作戰方案,即在華中南北兩線各組織一次戰役:南線,組織高郵、邵伯戰役,粉碎國民黨軍與日偽軍合力攻占華中解放區中心區的企圖。北線,組織隴海路東段戰役,打破國民黨軍利用拒降的日偽軍攻占鐵路線,割裂華中與山東兩大抗日根據地聯系的圖謀,完成將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的戰略任務。
1945年12月3日,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曾山聯名發電報給中共中央并陳毅、黎玉、張云逸和饒漱石,建議華中野戰軍三個縱隊攻占高郵。中央軍委批準了戰役計劃。
12月19日,高郵、邵伯戰役率先發起,經激戰圍殲了拒不投降的日偽軍,于26日勝利結束。高郵、邵伯戰役的勝利,極大改善了蘇中、淮南的戰略態勢,解除了國民黨軍與日偽軍合力對華中解放區中心區兩淮的威脅,以及華中野戰軍未來展開北線作戰行動的后顧之憂。
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向中央軍委、華東局和陳毅司令員提出組織隴海路東段戰役,建議隨即獲得批準。
1月7日,陳毅、宋時輪復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明確表示,同意華中分局4日晨關于隴海路東段戰役的作戰計劃,希望隴海路東段之破擊能按期開始,同時請“張云逸、饒漱石、黎玉調集濱海附近部隊,配合華中部隊破擊海州附近鐵道,并相機奪取海州”。
1月11日,粟裕就攻打并控制隴海路東段的戰斗部署致電陳毅、張云逸、饒漱石、黎玉、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并報中央。在電報中,粟裕對張(震)縱、陶(勇)縱,及五分區、六分區等地方團隊的主攻方向一一作了周密安排。
國民黨軍也在調兵遣將、蠢蠢欲動,以“顧祝同為徐州行營主任,湯恩伯、李品仙副之,各部正向徐州集中,刻徐州已有重兵保衛”,而隴海鐵路沿線的車站、城鎮仍被拒降日偽軍所占領。蔣介石政府企圖利用這一條件,與日偽軍合力控制這段鐵路,以達到割斷華中、山東兩大解放區的戰略聯系的目的。
為了粉碎敵人的企圖,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迅速定下戰役決心:投入華中野戰軍第8、第9兩個縱隊,華中野戰軍特務團和第五、第六軍分區各3個團,共計18個團,近3萬兵力,以拒降日偽軍為主要作戰對象,戰役目的是:堅決攻占隴海路東段日偽據點,并破壞該段鐵路,實現將華中、山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的戰略任務。
戰役發起時間原定于1月13日晚,此時傳來國共兩黨達成停火協定,將于1月13日午夜生效?;饏f議的消息。粟裕迅速改變決心,將戰役打響的時間提前至11日。他命令第9縱隊攻占曹八集,特務團及第8縱隊1個團攻占運河、炮車至草橋以西,第五、第六軍分區攻占草橋及瓦窯,第8縱隊3個團攻擊新安鎮?!耙陨细鞯?,均限于刪(15日)晚前完成攻占任務。前方指揮所開設于炮車正南十余里之乃集。”
戰至1月13日,為了遵守?;鹈睿谠Σ筷犠髁送鸷蟮牟渴穑骸耙驯还フ嫉膿c,如有未肅清殘敵,派小部隊加強監視,加強政治攻勢;對占領區內未肅清之殘余據點,保持強大軍事壓力,展開政治攻勢?!?/p>
據《步兵第二○七團團史》(二○七團即70團)記載:炮車、草橋之敵,在我軍的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被迫繳械投降。自此,隴海路大許家至白塔埠約130公里的鐵路被華中野戰軍控制,擊斃日偽軍2800余人,保衛了抗戰果實,勝利地完成了將華中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的戰略任務,為痛擊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戰場條件。


《受降條約書》影印件是近些年來抗戰史研究的重要發現。它的發現對于完善和豐富隴海路東段戰役的歷史敘述,準確地評價戰役的歷史意義具有重要作用。
《受降條約書》影印件清晰度非常高,行文規范,字跡工整,語言精練,中日文對照各一份?!妒芙禇l約書》共分移交項目、移交辦法、日軍遣送、新四軍接收和條約法律效力等8款12條,落款日期為1946年1月23日。
《受降條約書》是時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的陳超凡(原名陳超寰)用繳獲的日軍相機拍照并珍藏的。在陳超凡遺留的一本小相冊里,除有兩張中日文對照的隴海路東段日軍《受降條約書》影印件外,還有不同時期“日本人民反戰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聯盟”及日本友人的照片。在隴海路東段戰役中,陳超凡參與了炮車受降的全過程。
長期以來,研究抗日戰爭歷史的專家學者對隴海路東段戰役的結束時間是以中國共產黨代表與國民黨代表和談后簽訂的?;饏f議所規定的?;鹕諡橐罁?946年1月13日,所以坊間對這份《受降條約書》的真實性存有疑問?!妒芙禇l約書》在歷史教科書中沒有被提及,在各大紀念館中也未見展出。
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并澄清相關疑問,必須以史料為依據,對《受降條約書》的關鍵信息進行甄別核實,并對戰役的發展過程作出考察,進而回答炮車戰斗如何結束,何時結束,炮車受降是否真實發生。
事實是,華中野戰軍所設定的戰役完成時間,并未受到國共雙方“停火日期”的限制。
《管文蔚回憶錄續編》指出:“談判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又是一回事?!蓖鹆钌Ш螅瑖顸h軍一再違背停戰協定,新四軍的策略是“先禮后兵,后發制人”。
鄧子恢曾向軍調處執行小組提出三點要求:
1.迅速停止國民黨的進攻,忠實執行停戰協令;
2.國民黨在停戰令后,侵占新四軍的地方,應立即退出;
3.被新四軍包圍的偽軍,應由我軍受降。
葉飛在回憶華豐受降時也明確指出:對日作戰和受降不受國共停戰協議的時間限制。
被新四軍包圍的日偽軍,理應向其投降,拒降者,將被肅清。這是隴海路東段戰役的既定目標之一。
1946年1月11日午時,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給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歸華中軍區建制)的請示電報指出:“職部為能在停火命令下達后,五天內仍能達到控制隴海線與打通華中與山東聯系,決定今晚先以一部破襲?!蓖涨鯐r,粟裕對部隊下達了作戰部署,明確了各部隊的作戰任務區分和發起攻擊的時間,要求各部“均限于刪(15日)晚前完成攻占任務”。
1月13日黃昏,華野司令部接到了第9縱隊、野戰軍特務團、第8縱隊68團、五分區完成攻擊任務的報告。尚未接到報告的有草橋、炮車、新安。其中新安“8縱其余部隊因時間來不及,昨晚只能趕到新安以南地區”。根據時任第8縱隊副政委的伍洪祥的回憶:“駐新安鎮的日軍聯隊拒絕投降,并向海州方向突圍……8縱所部因爭奪日軍丟棄的彈藥、裝備與友軍發生沖突,陶勇趕到現場處理糾紛?!闭f明新安之敵已經撤逃。粟裕在停戰后的部署,8縱主力的作戰任務作了改變,“其主力準備策應五分區部隊擊滅頑軍可能自白塔埠來進攻”。那么,未被華中野戰軍攻占的敵軍據點,只剩下炮車和草橋。
1月14日,粟裕發出“停戰后部署”的電令,要求對1月14日已攻占的據點,如有未肅清殘敵,應以小部隊監視,進行政治攻勢?!芭谲嚀c如尚未攻下,則由野戰軍特(務)團及70團負責監視,并開展政治攻勢?!薄案鞑繉φ碱I區內未肅清之殘余據點(我軍部隊不宜包圍太緊,可放開一面讓其逃走),除開展政治攻勢外,可有意暴露我方強大兵力(注意防空),佯作攻擊準備……”
在這份電令中,粟裕的戰役指揮策略已由“軍事攻勢”轉變為“政治攻勢”。
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武裝斗爭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整套政治工作經驗和方法,成為人民解放軍戰略戰役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役指揮原則之一,是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在戰爭中,用武力消滅敵人無疑是重要的,但必須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緊密結合軍事打擊,對敵展開強大的政治攻勢?!贝_保戰役行動有理、有利、有節,在對敵軍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實施心理戰,瓦解敵軍斗志。
炮車戰斗,就是“政治攻勢”的成功實踐。據《步兵第二○七團團史》記載:在副團長黃勝率領下,“一舉突破該地防線,并形成了對炮車守敵的重重包圍,另一方面展開強大政治攻勢,令其三天內繳械投降。在被圍第三天,不得不派出軍使與我談判,日寇感謝我軍寬大政策,主動要求將其所指揮的草橋日寇一小隊接回一起投降。1月16日,按照我團要求,日寇60余人向我投降”。
《步兵第二○七團團史》重要之處在于,不同于以往軍史對隴海路東段戰役的歷史敘事,披露了新的史實。其中幾個關鍵信息與日本厚生省援護局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保存的檔案《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歷》中,有關炮車、草橋日軍的記錄,除時間差異外,其余均高度吻合。

日軍《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歷》是當年日軍被遣返本土在佐世堡軍港登陸時所填寫的報告:“昭和21年(1946),1月18日,根據旅團命令,撤除新安鎮周邊東隴海路的警備向海州集結,但是,敵軍約3萬仍然包圍并攻擊了炮車、草橋警備中隊。大隊試圖以主力實施救援,但是按照師團命令,炮車站、草橋站各警備隊在中原大尉的指揮下,成為師團直轄大隊……炮車、草橋各警備隊正式向新四軍第8縱隊繳械后,向海洲(州)行進?!?/p>
盡管《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歷》并未明確日軍繳械的具體時間,但是日軍在炮車站、草橋站繳械投降是鐵的事實。
歷史上驚人的發現,常常在不經意間。
2024年初,一張78年前的報紙,揭秘了日軍炮車投降不尋常的細節。這張1946年3月6日發行的《新華日報》(華中版)中的一篇《受降》文章,詳細地講述了日軍簽署《受降條約書》的前后經過,而文章的作者正是《受降條約書》影印件的收藏者陳超凡。
1946年1月11日,炮車鎮上的日偽軍炮樓已被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70團)摧毀,盤踞在車站的日軍65師團的一個中隊拒不向新四軍投降,新四軍奉命將其圍困。
日本反戰同盟會會員向日軍喊話,以其親身經歷說明新四軍一貫奉行的寬大優待俘虜政策,指明日本天皇已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告誡日軍立即放下武器。
“1月17日上午,國民黨從海州派了7架飛機在炮車車站上空盤旋數周后,丟下了兩個降落傘,中原武獲得援助以后,壯起了膽子,雄心百倍地不和新四軍來往了?!闭勁幸徊ㄈ?。在新四軍的政治攻勢下,日軍終于同意在《受降條約書》上簽字。《受降》一文寫道:當新四軍的“莊同志徐同志拿著受降條約,提著玻璃燈,去找中原武簽字時……全體官兵都等待著沒有困覺……不一會士兵像螞蟻一樣擁擠在事務室的內外,士兵們的腦袋、神經、眼光一齊集中在中日文的條約上面。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是受降條約中的:炮車車站日軍所有武器彈藥及一切軍用品,不得破壞,需將全部移交新四軍……炮車車站之日軍一經解除武裝以后,新四軍保證其生命安全,并遣送徐州或海州集中后送回日本。士兵交頭接耳,有的拿筆,有的拿印泥,有的去拿墨和硯”。和平,人心所向。
在日軍投降過程中,新四軍嚴格執行優俘政策,除接受武器彈藥軍用品以外,凡屬于日本兵個人的用品行裝,一概歸他們所有,做到秋毫無犯。
1月24日,日軍用新四軍70團饋贈給他們的兩頭豬和酒,宴請日本反戰同盟會會員和新四軍的談判代表。日軍上尉中原武為了感謝新四軍挽救了全體日軍士兵的生命,特意將祖先三百年在前德川幕府時代傳下的指揮刀,以及望遠鏡、手槍送給陳超凡留作紀念。
《受降》文章中提到的新四軍談判代表莊同志、徐同志不僅參與了與日軍談判,起草《受降條約書》文本,而且是在1946年1月23日華中野戰軍與日軍在炮車簽署《受降條約書》的簽字人。
《受降》文章中的日軍番號與日軍《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歷》和《受降條約書》中日軍番號完全一致,即65師團步兵第72旅團獨立步兵第136大隊。
《受降》一文的重要性,還在于糾正了長久以來各類軍戰史,或者個人回憶文章中涉及隴海路東段戰役日軍番號的錯誤。

據陳超凡的夫人,時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聯絡部干事、支部書記的謝莫京回憶,新四軍簽字代表均為華中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的同志。
莊同志,即莊五洲,為新四軍臂章的設計者。徐同志,即徐通榮?!妒芙怠分刑岬降膶橥荆磳橹苤巍T缭?944年5月11日出版的新四軍蘇中軍區黨委機關報《蘇中報》第45期,關于“山本一三等14個日本新兄弟集體參加日人解放聯盟大會”的報道中,就有陳超凡與徐通榮、岡崎周治同時列會的記載。
正是得益于《受降》文章,與其他中日史料對照,互相補充相互印證,使得炮車受降的歷史事件和史實更加完整、清晰,《受降條約書》的真實性得以確認。
隴海路東段戰役,以1月13日為重要時間節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軍事攻勢”為主;第二階段則以“政治攻勢”為主,“軍事攻勢”輔之。炮車戰斗是隴海路東段戰役的收官之戰。盡管炮車受降規格不高,然而卻是中國抗日戰爭戰場,新四軍(華中野戰軍)接受日軍簽署投降書屈指可數的記錄之一。
《受降條約書》中文、日文各一份,中文的落款時間是1946年正月二十三日,日文則為1946年1月23日。1月和正月如何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學者、日語資深翻譯許金龍指出:日本自明治維新后轉學西洋,廢除源自中國的農歷,將其改為與西洋相同的公歷,1月就是正月,元旦便是新年?!妒芙禇l約書》的中文、日文語言文字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時間卻是一致的。如果國人用習慣性的思維判定和規范日文時間的寫法,顯然不妥。
幾乎與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炮車受降同時,1946年1月12日,駐華豐礦區的日軍第11獨立警備旅(又稱洼田旅團,即洼田武二郎任旅團長的第65師團步兵第72旅團),按照國民黨軍徐州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的命令,于13日前撤到濟南集中繳械。1月14日,在山東泰安以南,該部被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第1縱隊包圍。經談判,雙方于22日達成協議。23日,洼田武二郎少將以下3000余人繳械,史稱“華豐受降”。
對于“華豐受降”,筆者認為,它不是一場預設的戰役。
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對此也有評價。據抗戰史專家丁星回憶,他曾就“華豐受降”當面問過葉飛,葉飛的答復是:我們對“華豐圍而不打,華豐受降是對日軍的最后軍事行動”。
日本投降后,蔣介石政府利用其合法地位壟斷了對日偽軍的受降。自1945年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日軍基本投降完畢(第11戰區,濟南日軍是12月27日投降的)。所以,國民黨軍對日軍作戰晚于隴海路東段戰役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
在其他戰場。東北地區,隨著1945年8月19日蘇軍占領長春日軍關東軍司令部,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簽字投降,蘇軍對東北地區日軍受降即告結束。在華北地區,國共停戰協定簽字后,解放區軍民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加強自衛聯防,主要戰略任務是阻礙遲滯國民黨軍的北進。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戰役戰斗一覽表,八路軍對日軍最后一次戰役規模的作戰,是泊兒鎮戰役,時間為1945年11月24日至12月28日,最后一場戰斗是衡水戰斗,時間為1945年12月13日。
以上各個戰場對日戰役、戰斗結束時間,均早于隴海路東段戰役炮車受降。
在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華中軍民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對日偽軍展開猛烈進攻。國共兩黨簽訂停戰協定后,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對拒降日偽軍作戰的最后戰場,最終以隴海路東段戰役之炮車戰斗勝利為重要標志,在華中戰場完成了對拒降日偽軍的最后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