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族抗戰時期,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攻擊最甚、影響最惡劣的謠言當數“游而不擊”。此謠言貫穿整個抗戰時期,以致相關材料成為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口中的所謂“實證”,對正確評價中共在全民族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了消極影響。當時一些受蒙蔽的民主人士、社會輿論也不自覺地充當起國民黨反共宣傳的“傳聲筒”,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游而不擊”謠言的影響。此外,一些黨的叛徒編造的相關材料,諸如“七分發展,二分應付(國民黨),一分抗日”等,更成為國民黨攻擊中共“游而不擊”的所謂“實證”,加劇了謠言的蔓延滲透。對于謠言危害,中國共產黨主動出擊、綜合施策,運用多種方式治理謠言,取得了顯著成效,充分展現了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940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布《關于揭露頑固派破壞抗戰的指示》,明確指出要“將共產黨幾年來堅持抗戰及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之具體事實,作有系統的宣傳解釋,以便證明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為堅持抗戰團結之力量和以事實揭穿頑固派造謠”。因此,中國共產黨通過對日作戰,及時向社會公布戰斗捷報、收復失地數目、繳獲數目、敵我雙方死傷人數、牽制敵軍數目等全面駁斥“游而不擊”謠言,用鐵證如山的抗日事實駁斥“游而不擊”謠言,極大提高了共產黨和敵后抗日武裝的威望。
第一,通過對日作戰駁斥謠言。1939年11月7日,晉察冀八路軍在黃土嶺戰斗中擊斃了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24日,就阿部規秀被八路軍擊斃一事,毛澤東、王稼祥、滕代遠致電八路軍總部,新四軍軍部,晉察冀軍區,中共駐重慶、西安、桂林辦事處,強調:“此消息總部應向各方公布,廣為宣傳。”“重慶及各方應在報紙上作文,鼓吹八路軍游擊戰爭的威力,粉碎游而不擊之誣言。” 1940年,為了粉碎日軍的封鎖、“掃蕩”,中國共產黨發動百團大戰,給予日軍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作為八路軍在敵后戰場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戰役,除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戰果之外,在政治上也有力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游而不擊”的造謠污蔑。1940年9月25日,彭德懷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黨的高級干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百團大戰勝利,高度興奮了全國人民,特別是同情分子,團結了中間分子,爭取了動搖分子,更加孤立了頑固分子,打擊了投降派及一切失敗情緒,揭穿了一切‘游而不擊’的造謠。”
第二,運用抗日戰績駁斥謠言。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游擊戰爭的戰略優勢,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由于八路軍、新四軍及各敵后抗日根據地負責人均處在抗日最前線,對軍隊進行的對日作戰有更為直接、深刻的了解。因此,黨領導的軍隊及各根據地負責人在駁斥國民黨頑固派編造的“游而不擊”謠言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突出成效。
1939年7月2日,《八路軍軍政雜志》第11期發表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撰寫的文章《堅持華北抗戰兩年中之八路軍》,以大量事實說明八路軍對日作戰的光輝戰績,有力地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羅織的“游而不擊”謠言。文章指出,八路軍兩年來與日偽進行的較大戰斗有2689次,共殺傷日軍65090人,偽軍15430人,騾馬4361匹。俘虜日軍385名,偽軍9615名,繳獲騾馬5020匹。擊斃敵聯隊長以上軍官多名。爭取63批偽軍反正,共計反正官兵19361名,摧毀偽維持會及偽組織更不計其數。破壞鐵路437次,共計653.5公里,破壞公路734次,共計1230.5公里,毀車站36處,破壞橋梁387座,收回敵人電線10萬公斤,等等。對此,左權評價道:“有人說八路軍‘游而不擊’,但是上述這些數字便足以粉碎他們的造謠誣蔑。”
1941年8月25日,陳毅在《八路軍軍政雜志》上發表《四年抗戰與新四軍現狀》一文。文章詳細梳理了新四軍4年來的抗戰戰績:作戰4967次,破壞545次,繳獲步馬槍48048支,輕重機槍1644挺,擲彈槍198挺,大小炮144門,戰馬2132匹,日本大衣5866件,生俘日軍92名,偽軍5479名。皖南事變后,新四軍仍取得如下戰績:作戰372次,繳獲步馬槍11126支,駁殼槍226支,手槍48支,擲彈筒83具,輕機槍138挺,刺刀3把,步馬槍彈48122發,駁殼槍彈507發,手槍彈2281發,手榴彈438枚,各種槍彈243發,爆布汽船3艘,破壞橋梁12座,公路283里,電線50公斤,擊落飛機1架,斃傷日偽軍66928名,俘日偽官兵9843名,等等。這些戰績雄辯地說明了新四軍是堅持抗戰的,是華中戰場抗戰的主力。文章強調指出:“這些勝利收獲,是我新四軍全體軍人從半年苦斗中付了相當大的傷亡代價取得的,讓那些恬不知恥的造謠專家們胡說吧!我新四軍是否如此輩所謂‘游而不擊’,有良心的正義人士自有公論。”

一般而言,國民黨頑固派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編造、鼓吹“游而不擊”謠言,主要是為了混淆視聽,貶低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抗戰中的貢獻,進而限制、取消中共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但深究其因,則是由于兩種抗日路線的區別所致。國民黨作為代表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統治集團,決定了其在抗戰問題上必然堅持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進行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而這正是其始終不認同并貶低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乃至不斷詆毀和抨擊中共“游而不擊”的深層動機。
事實上,由于八路軍、新四軍兵力有限,武器裝備差,敵我力量對比懸殊,集中起來與日軍打正規戰并不能對日軍構成較大打擊,反而會放大自身劣勢,丟掉發動群眾、靈活機動的優勢。只有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普遍發展民眾運動,實行人民戰爭,才能真正給日軍造成重大威脅,引導中國抗戰取得最后的勝利。除此之外,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八路軍、新四軍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及戰場態勢,靈活選擇作戰時機、地點和規模,并極大減少貽誤戰機的可能。而這種自主性也使得中共武裝不會被國民黨的軍事指揮體系所左右,避免陷入國民黨頑固派設置的“借刀殺人”的陷阱中,獨自承擔與自身實力不符的陣地作戰。對此,1939年3月25日,鄧小平在《艱苦奮斗中的冀南》一文中解釋道:“有種人責備八路軍不應該把縣城失掉,甚至到處造謠說‘八路軍不打仗’。也有人說‘八路軍吃小米打軟仗,某某軍吃白面打強仗’。事實證明了正面擋仗的辦法,并不能阻止敵人的前進,責備八路軍的人也不能不放棄應該放棄的縣城。事實證明了敵人怕我們的‘軟’仗而不怕我們的‘硬’仗,因為用主力去向敵人硬拼(這與主動地打擊敵人不同),正是敵人的希望。”
1943年7月3日,薄一波在《太岳根據地是怎樣堅持抗戰的》一文中也指出:“有人說我們在敵后只是‘保存實力,游而不擊’。這是造謠誣蔑。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游擊戰而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我們開展了群眾性的游擊戰爭,這是事實。幾年來敵后斗爭是殘酷的,堅持戰斗就能存在,不堅持戰斗就不能存在。‘游而不擊’嗎?你不擊敵人,敵人就來擊你的;你不消滅敵人,敵人就來消滅你的……不能設想,‘游而不擊’或者說‘戰斗不力’而能夠存在下去的。”

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發起的多次造謠攻擊,中國共產黨在謠言的產生、擴散階段即予以正面回擊,有效避免了謠言的進一步發酵。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隨著日本侵華方針的調整,國民黨內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其突出表現就是以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親日派的公開叛國。作為最早攻擊中共“游而不擊”的國民黨要員,汪精衛的叛國行徑動搖了軍心民心,增加了抗戰難度,但也充分暴露了其言論的虛偽性。1939年5月,聶榮臻著的《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察冀邊區》一書出版。毛澤東親自為該書作序,指出:“過去汪精衛輩開口閉口八路軍與游擊隊‘游而不擊’,或‘不游不擊’,某些應聲蟲起而和之,然而汪精衛卻‘游’到日本懷里去了,應聲蟲們則在四圈八圈麻將世界里大打其‘游擊’,真不識人間有羞恥事!晉察冀邊區里面沒有汪精衛黨徒,也沒有四圈八圈麻將,那里卻堅決實行了三民主義,用艱苦奮斗的游擊戰爭創立了華北抗戰的堡壘。”
針對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陳誠在韶關演說中污蔑八路軍“游而不擊”一事,1940年1月15日,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將領致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國民黨黨政軍領導人,以八路軍艱苦抗戰的事實,嚴厲駁斥了謠言。電文指出:“自汪精衛倡言八路軍游而不擊以來,奸人四方傳播,竟以此為破壞職軍信譽,破壞國共團結之口號,陳主任賢者,可信其不作此不負責任毫無常識之讕言。”“兩年半中,八路軍新四軍所有防線,未嘗后退一步”,“兩年半中,我八路軍傷亡達十萬,而敵偽傷亡則達二十余萬,我軍俘虜敵偽達二萬,繳獲敵偽槍支達四萬”。電文還請蔣介石派陳誠親臨八路軍抗日前線實地考察,以息謠言,雪冤誣,杜摩擦。
1940年3月,針對蔣介石在全國軍以上參謀長會議上污蔑第18集團軍“游而不擊”“破壞抗戰”“制造摩擦”一事,葉劍英在大會上作了《關于作戰與摩擦問題》的長篇報告。報告引用大量統計數據,總結了第18集團軍兩年來戰斗中的戰績,有力地駁斥了所謂第18集團軍“游而不擊”的論調。
中條山戰役期間,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污蔑及不明真相的社會輿論,中國共產黨據理力爭,通過列舉事實澄清了相關謠言。1941年5月13日,周恩來通過列舉事實,向中外記者駁斥國民黨參政員許孝炎散布的“十八集團軍不配合對敵作戰”的謠言。6月1日,周恩來又向《新華日報》記者發表談話,通過列舉事實駁斥國民黨中央社發表的“截至今日止,尚未據報與敵軍正式接觸”的讕言,強調:“十八集團軍有戰報!有戰果!十八集團軍敢于接受敵人的挑戰!” 6月9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晉南戰役的教訓》,通過羅列八路軍在冀南、白晉線、正太線、同蒲線、平漢線、平綏線的對日作戰詳情,有力駁斥了“八路軍不愿配合作戰”的謠言,指出:“直到今天為止,敵寇在造謠,應聲蟲在叫囂,然而事實已經回答了一切。”
在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間,為證明中共及八路軍、新四軍對抗戰的忠誠及取得的戰果,1943年7月7日,《解放日報》發文《八路軍新四軍抗戰第六周年光輝戰績》,詳細羅列了一年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斗、繳獲、破壞及自身傷亡和損失情況。8月24日,《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發文《國共兩黨抗戰成績的比較》,文章通過翔實的作戰數據對國共兩黨的抗戰成績進行比較,指出共產黨抗擊了全部侵華敵軍的58%,國民黨僅僅抗擊42%。共產黨抗擊了全部偽軍的90%以上,國民黨僅僅牽制偽軍不足10%。這些文章用鐵的事實證明了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已經成為堅持抗戰的主力,有力駁斥了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一書中的獨裁理論以及對中共的造謠詆毀。
為提升辟謠成效,中國共產黨在積極“自述”的同時還善用“他述”,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廣邀國內外各界人士到延安及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實地考察,最大限度“借口說話”,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績傳遞給外界,實現了辟謠主體的多元化,有效澄清了“游而不擊”謠言。
1944年,在實地觀看了八路軍夜襲汾陽日寇據點戰斗后,美國記者武道指出:“三天的戰斗,證明八路軍游擊隊,比日本軍隊打得好。中國人民有能力一步步將日本趕走的。” “關于十八集團軍是否在和敵人作戰,我能夠回答:‘是的’。我在晉西北看見了這樣的戰斗,看見了受傷和陣亡的中國士兵,而且和被俘的敵軍和偽軍談過話,就在他們剛剛被俘之后的幾小時里。”美國記者福爾曼說:“過去有人告訴我們說,八路軍不打仗,沒有傷兵,沒有俘虜,人民害怕八路軍,恨八路軍,今天這些謊言已被事實揭穿了。我看到了八路軍在英勇地作戰,八路軍有很多的傷兵,有大批的俘虜,人民在熱愛著八路軍。”
作為美軍觀察組成員,時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二等秘書、中緬印戰區司令部政治顧問的謝偉思在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廣泛接觸及對陜甘寧邊區的親身考察后,對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及其價值有了充分認識,并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了大量政治報告。他向美國國務院提交的《美國給中國共產黨軍隊以軍事援助的可取性》報告中即明確指出:“最最重要的、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共產黨軍隊,從抗日戰爭開始幾乎一無所有,在華北、華中一個很大地區里,不僅保存了下來,而且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實力,在那些地區里他們正繼續牽制著大量日軍。”這些報告為美國官方了解中國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作用及價值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游而不擊”的污蔑,切實推動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
抗戰時期,日軍在偽軍的協助下,積極開展“思想戰”,造謠詆毀八路軍、新四軍“游而不擊”“不堪一擊”,但其戰報卻披露了大量中共武裝敵后作戰的戰果數據,翔實記錄了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上對日軍造成的重大打擊,有力證明了八路軍、新四軍絕非“游而不擊”。
1940年7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在《戰線》雜志發表《晉察冀軍區偉大的戰績》。文章指出,即便是日軍指揮官都承認八路軍作戰英勇,組織性強,是難以消滅的力量。例如日軍駐華派遣軍最高顧問湯澤漢男表示:“在河北山西邊境太行山脈,據說有十二三萬共產軍盤踞其間,為有名的朱德所率領,彼等以共產的精神,進行政治的訓練,是有相當大的組織,對其討伐是相當之困難。”再如日軍110師團師團長桑木崇明對部隊訓話:“治安工作之實施,其辛苦極大,而其成否,實則難于斷言。”文章通過援引大量日軍資料展現了八路軍在敵后戰場的光輝戰績,因此“一切‘八路軍游而不擊’‘共產黨破壞統一’等等荒謬讕言,在這些鐵的事實面前,不得不歸于灰燼”。
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極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1940年10月1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參謀部在總結百團大戰失敗教訓的材料中高度評價八路軍的游擊作戰,指出中共軍隊“機動游擊戰法極為巧妙、頑強,成為我治安上最大的禍患。他們回避與日軍直接戰斗,采取乘日軍配備空虛、搜索我小部隊進行襲擊等方針”。
1942年12月,日軍中國駐屯步兵第3聯隊第2大隊淺葉部在進攻八路軍中受阻,據日軍親歷者藤原彰回憶:“八路軍巧妙嫻熟地運用其得心應手的伏擊戰法,將淺葉小隊一個不剩地全部消滅。像這樣表明八路軍的戰術成功,日軍疏忽大意的事例,在冀東地區特別多,中國駐屯步兵第1聯隊也經常有小部隊被八路軍全殲的事例發生。”“八路軍擅長神出鬼沒的游擊戰術讓日軍感到十分苦惱。不管在冀東地區怎樣加強警備,也不管怎樣推進無人區,進行‘三光作戰’等非人道的戰斗行動,要確保‘治安’都是不可能的,日軍的小股部隊屢次被八路軍全殲,就是有力的證明。”
1944年8月,彭德懷在同美軍觀察組成員的談話中提到,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的成功作戰,使敵人的“治安強化運動”破產,征兵南下太平洋戰場的計劃成為泡影,無奈指出“華北因匪患不靖,兵站基地的一切使命均無法實現”。日本《朝日新聞之友》半月刊刊載的《中共軍內幕分析》一文亦稱中共軍隊“有超乎常有以外的堅強意志和嚴密組織……戰斗技術的兩項特長,即精確的射擊和敏捷的行動”。
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援引了一些日軍方面資料來說明八路軍、新四軍等的抗日戰績,如:1943年6月,日軍華北派遣軍總部公布:“從今年一月到五月與共產軍交戰次數為五千五百二十四次之多,其兵力達五十六萬七千四百二十四人之眾。”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部在1943年綜合戰果材料中述及:“敵大半為中共軍,與蔣軍相反,在本年交戰一萬五千次中,和中共的作戰占七成五。在交戰的二百萬敵軍中,半數以上也都是中共軍。在我方所收容的十九萬九千具敵遺尸中,中共軍也占半數。但與此相比較,在我所收容的七萬四千俘虜中,中共軍所占的比率則只占一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中共軍交戰意識的昂揚。”
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采取多重舉措揭露了“游而不擊”謠言的虛偽性。鐵證如山的光輝戰績、曉之以理的宣傳教育、針鋒相對的駁斥澄清、各界人士的確鑿證言、日軍情報的側面佐證,共同組建了擊破“游而不擊”謠言的政策工具箱,并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