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養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精神力量。”羅志昌1914年1月生于云南德宏芒市,是云南德宏州第一位共產黨員、德宏州第一位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的進步青年。羅志昌是祖國西南邊陲的“星星之火”,是德宏紅色基因的傳承源頭,是延安精神的忠實傳承者。
在血雨腥風中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17歲的羅志昌從偏僻閉塞的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壩竹到昆明,山高路遠整整走了26天。腳上的血泡反復潰爛結痂,每走一步都摧心剖肝,到外求學的信念成為羅志昌前行的動力。1934年,羅志昌以優異成績考入昆華師范學校,求學期間和同學一起組織了新文學研究會和時事讀書會,參與出版《新文學月刊》、《前哨》、《群眾呼聲》等進步刊物。他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當選為云南省學生抗敵后援會出版部長。1937年,為重建遭受嚴重破壞的云南地下黨組織,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李群杰返回故鄉開展工作,組建中共昆明市支部并任書記。他的重要任務就是物色思想堅定、品質優良的同志入黨,把黨員隊伍發展壯大。李群杰的公開身份是昆華師范學校、昆華中學政治教員。一心追求進步的羅志昌,終于找到了黨組織。此時的云南,國民黨反動派正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羅志昌義無反顧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成為他的人生目標。他也成為云南德宏州的第一位共產黨員。
寶塔山下鍛煉成長
1938年2月,羅志昌受中共云南省特委委派,到延安匯報云南省恢復地下黨組織工作情況,后留在延安學習。
羅志昌先后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中央組織部黨員訓練班和行政訓練班、馬列學院學習深造,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唯物辯證法、馬列主義、中國近代史、統一戰線、群眾運動、黨的建設、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西洋革命史等課程。聆聽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等中央領導同志授課。學習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來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了表達自己的堅定信念,他還將自己名字由原來的羅自昌改成“羅志昌”。
1942年6月,羅志昌被派到綏德分區中共綏德地委統戰部工作,負責協助副部長黃植開展工作,并很快能熟練運用黨的統戰政策。羅志昌曾設法幾次去榆林和山西,接近一些國民黨地方上層人物。1942年冬,朱德總司令在王震旅長的陪同下到綏德視察防務,羅志昌奉命向首長匯報警備區當時的統戰工作和各界動態,并引見國民黨22軍駐綏辦事處主任田子亨與朱總司令進行了多次長談。地委統戰部卓有成效的工作,團結了綏德分區一大批知名民主人士,有力地貫徹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更好地發揮了警備區的橋頭堡作用,維護并促成了黨中央“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的戰略意圖,為綏德地委的統戰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分區民主政治建設作出了貢獻。
1944年底,羅志昌被派往沿黃一帶從事河防工作。根據中央軍委對沿黃地帶“長期隱蔽,積蓄力量”的指示,他的主要任務是在沿河一線開展統戰工作和秘密斗爭,加強黃河兩岸的聯系,搜集沿河日偽情報,協助八路軍河防部隊和地方組織自衛武裝斗爭,團結聯絡地方頭面人物及士紳,協助地方黨政安置救助難民等。憑著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膽略,羅志昌不足一年的沿河工作卓有成效,多次獲得對岸閻軍的情報,幫助恢復柳林縣和中陽縣三交鎮、磧口鎮的黨組織等黨組織交辦的重要任務。
奔赴東北立新功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方針,從各解放區抽調軍隊和干部進入東北。羅志昌1946年1月到達東北,4月被派到合江省(今黑龍江省)勃利縣擔任縣委副書記、縣長。羅志昌到任后,按照合江省委提出的“一個中心、三項任務”,即放手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為工作中心,完成消滅土匪、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前線三項緊急任務。當時發動群眾建立鞏固根據地的最大障礙就是匪患,剿匪成了合江省最緊迫的任務。羅志昌帶領大家配合合江軍區主力部隊,剿滅了東北最大的土匪謝文東(“座山雕”人物原型之一),并組織了萬人公審大會,宣布處決謝文東。這一重大勝利,震懾了各方土匪勢力,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穩固了當地新生的革命政權。
1947年夏,羅志昌從合江省勃利縣縣長的崗位上抽調出來,擔任工作隊隊長,前往吉南一帶開展土改工作。他帶著土改工作隊員搬進農民的草房,把自己的口糧分給窮苦的農民。他不怕臟、不嫌臭,與農民同住、同吃、同勞動,了解他們的疾苦,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工作隊在各個屯建立農會,劃定階級成分,丈量分配土地。這場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摧毀了幾千年來形成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力調動了人民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積極性。
羅志昌黨性強、水平高、工作出色、群眾擁護,1947年10月初在吉林省范圍內率先完成吉南地區的土地改革,贏得了東北局領導的肯定和贊揚。《吉林日報》專題發表文章《吉南新區群眾運動達到“透”和“快”的步驟》,指出吉南土改復查工作的“根本精神是走貧雇農路線”、“根本方法是放手發動群眾”,號召全省各地學習借鑒。在羅志昌帶領下,僅3個月,吉南全區就有3500多名青壯年參軍參戰,籌備軍糧125300石,籌集款項20億元(舊幣),出戰勤擔架9800個、大車19821臺等,有力支援了遼沈戰役前線和東北解放。
投入家鄉工業建設
渡江戰役勝利后,羅志昌奉調二野四兵團西南服務團,參加解放和接收云南各項工作。經過4個多月行軍,行程8000里路,于1950年2月進入曲靖市沾益縣,回到闊別12年之久的家鄉云南。
1955年8月,羅志昌被任命為云南省水力發電工程局副局長,開始投身云南水電建設事業中,在大山深處的以禮河畔書寫建設家鄉云南的又一偉大壯舉。以禮河發電廠位于滇東北會澤縣境內,于1953年踏勘,1956年開工。1958年8月,以禮河二級電站提前4個月建成發電。1960年7月,羅志昌被任命為以禮河發電廠廠長,主持推進發電廠各項工作。羅志昌帶領同志們日夜奮戰,以改天換地的氣魄和大無畏的精神,開創了新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是當時我國第一座高水頭、跨流域開發的梯級水電站,是我國“一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是當時亞洲第一人工大壩,是我國第一個使用蘇聯和捷克技術建設的電站等。
羅志昌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每當水電建設中碰到技術問題或難題,羅志昌都積極會同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一道深入現場調研,勘察商討解決辦法。他還幾次糾正叫停為搶工期、搶進度,違背客觀規律,草率行事行為。他鼓勵青年工人開展“五小創新”活動,稱贊一線工人創立的工程師加八級工、鉛筆圖紙加銼刀的聯動工作法;組織三級技術會審,確立水電專家組定審方案。他常說,我們工程資金不寬裕,家底薄,不管哪樣人,也不論外行和內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技術不是拍腦殼拍胸脯,馬虎不得,必須實事求是,客觀決定主觀,力求萬無一失,堅持責任制意識不放松。他引導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不遺余力,多、快、好、省地為建設好以禮河水電站而努力工作。
1963年3月,以禮河電廠被評為西南三省的“五好企業”。在榮譽面前,羅志昌虛懷若谷,他在工作筆記里寫道:“榮譽和成績,根本是同志們辛勤勞動的結果,我們共產黨人務必牢記并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在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干部群眾;三大法寶永遠是我們取得勝利的保證。回想延安聽主席講‘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愈發體會深刻,以此自勉。”
1977年5月24日,羅志昌在昆明逝世。去世前兩個月,他還在病榻上寫信給兒子羅東,要求他刻苦鉆研業務,加強政治學習,多做貢獻、報效國家。他經常教導子女:“一個人的清白有三方面:一是政治清白,不做有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二是經濟清白,不取不義不法之財,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三是做人清白,就是要謙恭禮讓、誠實守信,心存好人有好報的善念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