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底召開的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愛心協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田雨生獲得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面對榮譽,他淡然表示,這只是逗號,絕不是句號。話雖直白樸素,卻令人感動,耐人尋味。
愛心有源無“ 句號”。2016 年,田雨生從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崗位上退下來后,不少單位向他伸出“橄欖枝”,有的還是高薪聘請,但他退休僅4 天就轉身創辦起公益性社會組織孟村愛心協會。這源于他工作期間接觸過不少弱勢群體,常常想起那一個個不幸的家庭,那一張張充滿憂慮又滿懷期待的臉龐,退休后更激起了他獻身公益的情懷。樹有根,水有源。共產黨員田雨生沒有作為獲獎代表赴京參會,而是按原計劃和志愿者們冒嚴寒驅車到代林小學,把羽絨服、運動鞋、書包等物品送到15 名小學生手中。他曾在2022 年、2023 年和救助站人員一起跨越千里路程,分別送素昧平生的湖北籍老人余樂富、哈爾濱籍老人佟亞軒返回家鄉。每到大學開學前,他都會舉辦“一對一”幫扶活動,已幫助180 多名學子走進了大學校園。他做公益以來,心中更加牽掛那些需要幫助的老弱病小,大事小情掛在心上……實在說,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去投身公益,但人生在世,總還是要有點追求與目標,而共產黨員田雨生的“紅馬甲”們善心善行,應當是最美好的指引和榜樣。這是因為,每一次的愛心善行,都會成為一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每一次的公益救助,都如同和煦的陽光,照耀并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大愛傾心無“句號”。獻身公益,說易行難。2018 年深秋,田雨生得知一個叫朱紅仙的女孩兒,家境困苦,在天津打工時得了肺癌。田雨生和“紅馬甲”們努力為她籌到4.8 萬多元善款,手術后病情再次惡化。為了滿足朱紅仙的心愿,田雨生和志愿者們陪她過了生命中最后一個生日,還給她換上紅色新衣、化了淡妝,帶她來到天津東疆港,用擔架抬著她走過300 多米沙灘,終于讓她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海,3 天后,朱紅仙帶著溫暖與滿足之感離開了人世。還有一位名叫金展的25 歲姑娘,先天性脊柱側彎,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忽然病情加重,出現心肺衰竭。田雨生趕緊聯系京津各大醫院,帶著愛心人士捐贈的9.8 萬元,把金展送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那位負責為金展治療的矯正脊柱側彎的專家王宇,得知一直跑前跑后、守候病人的都是志愿者時也深為感動,在盡力搶救金展的同時,還主動幫助募集到更多善款。經過一輪輪搶救,金展終于康復出院返回家鄉。最是大愛感人心。田雨生傾心盡力,在非親非故的危重患者身上展現出大愛的光輝。他的真誠與善良,宛若天使之翼,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與慰藉。心存一份愛心,世界便多一絲溫暖。
大愛無疆無“句號”。田雨生和“紅馬甲”們的愛心奉獻在孟村知名度越來越高,那些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首先想到的就是告訴田雨生。前幾年,他得知許多扶貧戶種植的瓜果梨桃等農副產品嚴重滯銷,立即多方聯系愛心企業和人士,52 次開展“消費扶貧 愛心義賣”活動,幫農戶解了燃眉之急。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連續多年幫助建檔立卡戶,幫助困難群眾;舉辦不同主題的助學、義賣、募捐活動,還走進鄉村,救助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一件件“紅馬甲”,愛心無極限。田雨生的公益無“句號”,體現在日日夜夜、時時刻刻。正是舞空柔弱看無力,帶月蔥蘢有深情。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田雨生夙興夜寐,心中裝著危困群眾,無我境界、愛心無疆,帶給我們的何止感動,更是一尊尊永不褪色的道德雕像。
大愛有繼無“句號”。一件“紅馬甲”,終生公益情。田雨生的“紅馬甲”,既見證了他從事公益事業9 年來的無私奉獻,無怨無悔,也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公益事業。他的兩個妹妹和女兒每次都積極參加愛心活動,老伴兒也承包了幾乎全部家務,讓他能全身心地投身公益。康復后的金展無論是愛心義賣,還是助學助困,總會以服務或捐款等各種方式參與效力。“紅馬甲”已從當初的14 人發展到1000多名,開展各種公益活動194次,募集愛心善款871.4 萬元,救助各類困難群眾812 人,資助困難學子和殘疾兒童862人……一個人做好事,會帶動更多的人在情感共鳴中汲取道德養分,從心底迸發出對善的敬重與對美的追求。在田雨生帶動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平凡人接力抱團兒做好事,美德的“種子”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抽穗拔節。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鏈式效應已促使滄州市涌現1700 多名“滄州好人”,其中301 人入選“河北好人”、200 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公益路上沒有“句號”,只有不斷前行的“逗號”。田雨生和“紅馬甲”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愛心與奉獻。也許,歲月可使愛心善行化為一顆顆滄海遺珠,但是我們堅信,水何澹澹,公益事業的大美必將再一次激起文明向善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