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人們會根據節氣的不同種上不同的蔬菜瓜果:什么時候種洋芋,什么時候種豆苗,山里的樹莓什么時候熟,果園的橙子何時能采摘,何時又可以種紅薯……一年四季,人們與土地的交往,其實就是一部鮮活的“二十四節氣”。
同樣重要且需要長久耕耘的,還有讀書。人的一生,也不過三萬來天,可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微乎平常的,而且不可重來。要把日子過得有意義,不妨多向書籍取經。一個人的閱歷、智慧和知識水平是有限的,但文字的記載將前人智慧經驗的果實保留了下來,我們通過讀書,在字里行間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情在自己腦海里又經歷了一遍,最后沉淀下來的東西,會留在我們身上,成為滋養我們身心的養料。
讀書是一種螺旋式的臺階,每層都能望見不同的風景。少年時讀《詩經》,只覺文字艱深,云里霧里,一臉懵懂;成年后,有了一定生活的閱歷基礎,會在某個瞬間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蒼茫擊中。讀書的確需要循序漸進,要先耐得住青燈黃卷的陪伴,在長夜漫漫中夯實基礎,方能在知識的高樓大廈中游刃有余。韓愈的“提要鉤玄”法,其實依然適用于這個節奏匆匆、變化莫測的現代社會,就像考古學家要清理文物,首先須用細軟毛刷一點點地輕輕掃去泥土與浮塵,才能慢慢觸摸到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樣。現在一些人靜不下心,或者說心思都用在了追求“速成”,例如“五分鐘讀完一本書”、“半個月學完考研單詞”等,卻不知這種“快餐式”閱讀和學習方式,只會消解和侵蝕我們思想的肌理,只能讓我們的思維和思考留在很膚淺的表層。
讀書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時尚,不論時代如何變化,讀書都不會過時。從倉頡造字,到竹木簡的興起,再到造紙和印刷術的推廣,因為有了文字和符號,人類社會的文明得以保存和傳承。千百年后的我們才能夠讀到唐時的月、宋時的風、元代的小曲清唱,也會在明清的志怪小說中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奇妙冒險旅程。
讀書就好比蓋高樓打地基,在有限的時間中,你想以什么樣的地基建什么樣的樓,而且這座樓要耐得住急雨暴雪、風吹日曬,于是,被傳承了千百年的經典名著就值得反復閱讀。經典名著已經成了當代生活與文化素養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因為當今是人人都愛讀書的時代。如果一個人不了解經典,不懂得一些名著內容,不將名著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那么他就會在文化交流中產生某種不足。其實,我們應該清楚,經典作品是經過無數時間沉淀,無數人反復精讀的,這些作品已經在文學經典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我們一樣的后之來者,只能仰觀,只能虛心求教。
生活在當今時代,無疑是特別幸福的,因為書籍不再是古時那樣只為富貴子弟所享有、而寒門子弟只能遠遠站在門外。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讀書方式有了諸多改變,線上有電子圖書館和閱覽室,線下有書吧和書店,并且電子書、有聲書等紛紛進入人們的視野,讀書變成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可以說,一個人只要熱愛讀書,那么他幾乎能隨時隨地接受先進思想的洗禮、如沐浴春風。
我常常有這樣一種緊迫感,越是物質豐富的年代,讀書就越顯得重要。物質的豐富最多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和淺薄的自我消遣,但心靈卻怕是一片貧瘠,這種貧瘠就像某種沉疴痼疾,使得思想或許會容易形成偏見,且根深蒂固。而讀書,就是化解頑疾的一味良藥,它能夠打開一個人的心胸和視野,提升一個人的品位與追求、格局和素養,讓我們接近和認識最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清楚生而為人的使命與擔當。在欣欣向榮的精神文明的新時代,請多讀書吧,努力請從今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