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歐洲各國深陷“炙烤”模式,50℃臨界點逼近,氣候警報全面拉響!

伊茲密爾,土耳其第三大城市,向來以優美的海岸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但在今年夏天,數場森林火災讓這座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強烈的干燥氣候和肆虐的高溫助推下,火勢迅速蔓延,數千居民不得不拋下家園,緊急撤離……
然而,這并不是個例。今年6 月以來,在極端高溫天氣下,歐洲多國山火頻發,火災和熱浪似乎正成為這片大陸揮之不去的新常態。
2025年7月3日,土耳其新聞電視臺(NTV)報道,伊茲密爾發生一場嚴重的森林火災。火災自7月2日傍晚爆發,在干燥天氣與強風助力下,火勢迅速蔓延,無法遏制,數千居民被迫撤離家園,多座村莊受災嚴重,甚至波及切什梅和厄代米什山區。盡管消防員和滅火飛機全力投入,火勢仍在擴展,災情愈加嚴峻。伊茲密爾省省長蘇萊曼·埃利班表示,火災起因初步被確認是電線故障。
電視畫面里,黑煙從山林中升騰,遮蔽大片天空,火焰沿山坡蔓延,直逼居民區和農田。至少五個村莊的居民被迫撤離,部分區域的電力供應與通訊服務中斷。牧場上的牛羊也未能幸免,被緊急趕往安全地帶。災民在被毀的家園前落淚,話語滿是絕望和傷痛:“幾十年的回憶,一夜之間化為灰燼。”




遭受重創的伊茲密爾坐落于愛琴海沿岸,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曾是古希臘文化的搖籃,也是荷馬的故鄉。
令人痛心的是,烈火對于這座城市并不陌生。1922年,大火席卷士麥那(伊茲密爾的舊稱)市中心,大量建筑被毀,城市化為廢墟,災難的烙印至今猶存。直到土耳其獨立戰爭結束后,政府將城市更名為“伊茲密爾”,才象征著新的開始。今天的伊茲密爾,街頭仍隨處可見古希臘、羅馬和奧斯曼帝國的建筑痕跡,而帕加馬和以弗所兩大遺址,更是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這座兼具歷史與現代氣息的城市,通常會在每年夏季于以弗所古劇場、塞爾蘇斯圖書館等歷史遺址上舉辦國際藝術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游客。而兩公里長的濱海步道,則串聯起熱鬧的凱梅拉爾蒂集市與愛琴海海灘。2024年,著名旅游指南《孤獨星球》將伊茲密爾評為“年度最佳城市”之一。
但這一次,伊茲密爾并非因悠揚的音樂或醉人的海景出現在公眾視野,而是因為席卷山林的烈火備受關注。在烈焰尚未完全熄滅的焦土之上,這座古老城市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
在土耳其,伊茲密爾的悲劇并不是個例。
今年7月6日,據土耳其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短短10天之內,土耳其全國已發生761起野火。同樣的情況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在上演。7月8日,西班牙塔拉戈納省保爾斯鎮,森林大火持續蔓延。同一天,法國馬賽附近一處野火在強風作用下迅速擴散,當地政府立即宣布馬賽機場暫停航班。希臘也遭到山火肆虐,雅典郊外許多橄欖樹林、葡萄園,甚至整座村莊都在火焰中消失殆盡。
歐洲國家火災頻發,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極端高溫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氣候監測機構的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氣溫上升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 倍。但這并非偶然現象,北極冰雪的加速融化,以及環繞歐洲的海洋與氣流模式的變化,正在悄然改變這片大陸的氣候。
更令人擔憂的是,“夏季高溫提前到來,遲遲不退”的趨勢已席卷全球。今年夏天,美國東部、加拿大以及亞洲多國同樣飽受酷熱煎熬。世界氣象組織明確指出,過去十年已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分析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會讓全球約半數人口每年至少經歷一個月的極端高溫天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夏季變得如此令人難以承受?
科學家們給出一個形象的說法:熱穹(heatdome)。它如同一個無形的巨大鍋蓋,籠罩在空中,將熱空氣牢牢困住并持續加熱。這樣,大地就像一口被“自己呼出的熱氣”慢慢蒸煮的大鍋。
熱穹形成的深層推手,其實是全球變暖。隨著北極變暖的速度加快,原本應有的冷熱差逐漸縮小,控制氣候的高空氣流開始變得遲緩。當這些氣流失去原本的速度和力量時,某些地區的高氣壓就容易停留在一個地方,持續數天或數周不動,恰好給熱穹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可以說,熱穹實際上是全球變暖背景下,一場氣候變化的災難。
如果說熱穹是大自然的重擊,那么城市熱島效應就是人為制造的“加熱器”。當兩者疊加,熱浪威力成倍增長,令人窒息。
城市熱島效應,即城市中心氣溫顯著高于周圍鄉村的現象,差異的根源在于城市構造:密集的柏油路面、混凝土建筑和高樓屋頂,吸收大量太陽熱量,卻難以有效反射或散逸。



林立的摩天大樓是城市的標志,而它們也恰恰成了熱量積聚的容器,更如同一堵堵擋風墻,阻礙空氣流動,形成一個個“熱氣通道”。與此同時,空調排放、汽車尾氣、工業廢氣不停釋放熱量,進一步加劇氣溫上升。而城市里可用于降溫的綠地和水體資源匱乏,更是雪上加霜。數據顯示,熱浪來襲時,即便是在夜間,城市核心區的溫度也比郊區高出10℃。
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氣候科學家邁克爾·伯恩博士警示,歐洲平均氣溫已比工業革命前高出2℃,而溫度每上升1℃,熱浪就會更加猛烈、更加致命。美國緬因大學的氣候變化研究所也分析指出,悄然升高的地中海海水溫度,不僅加劇沿海地區的濕熱難耐,也迫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歐洲,正陷入一場由全球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共同驅動的“炙烤”模式,警報已然拉響。
2025年6月28日,西班牙南部的小鎮埃爾格拉納多以46℃的高溫,創下西班牙歷史上6月最高氣溫紀錄。同時,高溫警報信號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閃爍:法國84個省份亮起橙色警報,意大利則對羅馬等17座城市啟動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
在法國,始于今年6月中旬的熱浪來勢洶洶,徹底打破以往夏季的寧靜。氣象預報員弗朗索瓦·古蘭警告說:“最猛烈的熱浪即將到來,幾乎無處可躲避。”為應對極端高溫天氣,法國教育部宣布全國1350所學校關閉或縮短學時,包括巴黎在內的16個省份發出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城市運轉嚴重受阻。
酷熱天氣甚至“烤彎”了巴黎地標——埃菲爾鐵塔。由于持續高溫,鐵塔的鋼結構發生膨脹,導致塔身出現輕微傾斜。專家解釋,這是因為塔體正面在陽光的照射下膨脹,而背光側由于冷卻收縮,從而產生傾斜。為確保游客安全,鐵塔頂層觀景臺不得不緊急關閉,并在塔基設立冷水補給站以緩解高溫。

意大利同樣深陷“烤”驗。政府呼吁民眾在酷熱時段避免外出,盡量待在室內。高溫炙烤下,一些道路被烤得軟化,瀝青表面開始變形,影響交通安全。在羅馬,數以萬計的居民、游客涌向街頭噴泉,企圖在這座“石頭森林”中找到一絲清涼。人們紛紛跪在噴泉邊,俯身捧水,浸濕全身。這些噴泉成了臨時避暑勝地,大家不再關注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只顧著避開那撲面而來的灼熱陽光。
但高溫帶來的麻煩遠不止這些。
對于依賴農業的地區,極端高溫和干旱的疊加對農作物的生長帶來沉重打擊。水源匱乏、空氣燥熱,使得農田的土地像是被迫剝去一層保護膜,莊稼在烈日下無力生長。尤其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節,農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田地一片荒蕪。這不僅意味著收成銳減,更可能導致食品價格上漲,加劇通脹壓力。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50年,極端高溫可能會導致部分歐洲城市年度GDP萎縮2.5%。
此外,依賴陽光的地中海旅游業也正在遭遇“寒流”。地中海沿岸的陽光海灘和各大戶外景點原本是度假勝地,但隨著極端高溫的來臨,這些地方的魅力迅速褪色,多個熱門景點不得不關閉,包括希臘波塞冬神廟和意大利斗獸場。雖然一些城市緊急在景點和街區安裝噴霧裝置與遮陽棚,試圖為游客提供一些短暫的涼爽,然而這些措施實在是杯水車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游客滿意度急劇下降,抱怨不斷。旅游供應商Sojern 的報告顯示,今年夏季(6~8月)飛往歐洲的國際航班預訂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極端高溫嚇退了許多潛在游客。
回顧2021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島創下48.8℃的歐洲最高氣溫紀錄,震驚全球。那時,人們或許還認為,這樣的極端天氣只是個別現象,但如今,專家們已經開始擔心,歐洲部分地區達到50℃的日子可能不再遙遠。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發出沉重警告:地球正在迅速升溫,變得越來越危險,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 編輯 鄧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