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人購買玉石,既不為佩戴,也不為收藏,只為在網絡平臺做買賣。介紹他人購買玉石還能賺取傭金,保證“穩賺不賠”,簡直就是動動手指頭就能在家“躺著賺錢”。
真有這樣穩賺快錢的好事嗎?近日,多起以虛擬玉石投資為幌子的網絡傳銷案件被曝光,多名女性投資者被騙。被告人通常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所謂的玉石買賣,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傳銷。
【案情回顧】
“穩賺不賠”的玉石買賣,
原來是傳銷新套路
2023年9月的一天,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的馬女士正在為自家超市賠本發愁,開文具店的胡女士向她介紹了一個名為“德之恒”的玉石寄售交易平臺,并聲稱該平臺穩賺不賠。
觀察了兩天,馬女士弄懂了這個平臺的交易模式:低價買進,加價賣出,只漲不跌,而且漲幅均勻。
在聽了“德之恒”公司的線下培訓課程后,馬女士心動了。2023年9月,馬女士湊齊30000元,開始在“德之恒”玉石寄售平臺進行交易。但是僅1個月后,她就發現該平臺進不去了,錢也取不出來,投入的錢都打了水漂。
馬女士情急之下找到介紹人,得知現在寄售平臺換了,賣的東西從玉變成了酒。
馬女士開超市,懂得酒的行情,當她看到幾十元的酒在新寄售平臺上被賣到成千上萬元時,就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李女士和馬女士的遭遇相似。李女士在朋友魏某介紹下,實名注冊了該平臺。最初,李女士在平臺上搶到一塊玉石,并選擇直接在商城寄售。次日,這塊玉石就以將近9000元的價格迅速售出,除去100多元手續費,她輕輕松松就賺到幾百元。
隨著掙的錢越來越多,李女士的膽子也越來越大。經過4個多月的交易,她已經敢大著膽子拍下標價50000元的玉器。
但是在這之后,李女士驚訝地發現平臺進不去了,此時她已經虧了30000多元。
朋友魏某告訴李女士,玉石交易目前已經轉到了新的平臺,可以通過拉人入會賺取傭金,拉人數量越多,收益越高。
李女士覺得這種拉人頭模式類似傳銷,新平臺也是換湯不換藥,依舊還是詐騙,便選擇了報警。
馬女士和李女士均未見過玉石現貨,也無法證明其真實價值。這時,警方又接到了一個玉石寄售平臺的老板張某報案。
起初,張某以普通會員身份在“德之恒”玉石寄售平臺賺錢,之后她覺得這樣賺錢比較慢。熟悉了平臺賺錢的套路后,她便決定注冊一個新平臺,自己當老板。
前期投入大,后期又沒人繼續買賣玉石,張某才做了12天就已經虧損30多萬元,感覺受騙才向警方報案。
在張某家里,警方終于見到了這些售賣的玉石真容,才發現只是一些廉價的石頭。
【案件偵破】
“掛羊頭賣狗肉”,
天下沒有好賺的“快錢”
接到報警后,警方立即對相關線索進行調查,發現這個所謂的“德之恒”玉石寄售上平臺會員眾多,每天有大量的交易訂單,并且平臺規定每交易一次玉石的價格就會上漲5%,并且對這5%的收益分配也有固定的模式。
此外,這個平臺層級分明,除了通過收取拍賣玉石上架費的方式獲利外,平臺還向下發展了許多子公司,這些子平臺公司需要向母平臺公司繳納顧問費。
前來報案的張某就是在朋友劉某的勸說下開辦了一個下線平臺,為了謀取更多利益,她開始不斷發展會員來自己的平臺購買玉石。
就這樣,一心想發財的張某一步步從被害人淪為犯罪團伙的幫兇。
在調查中警方發現,這個平臺有多達1400余名會員,總交易額高達3.8億余元,也就是說,跟張某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那么,平臺是通過怎樣的手段,引誘這么多人的呢?
經過進一步分析研判,警方掌握了這個所謂“玉石寄售”平臺的運營模式——平臺以買賣玉石等經營活動為名,通過老會員推薦的方式吸納新成員入會。老會員與新會員會自動形成上下級關系,新會員在平臺搶購玉石后委托平臺上架寄售,平臺通過收取玉石交易上架費的方式獲利。
隨著會員人數不斷增加,平臺會不斷孵化產生新的交易平臺,誘使會員繼續發展下線。除此以外,平臺還會通過發放優惠券的形式來刺激會員購買玉石。
為了吸引更多新會員加入,“德之恒”還不定期舉辦線下培訓分享會,宣稱平臺是合法的正規寄售商城。但據警方調查,實際上,這些人在平臺上交易的只是玉石照片,他們買到的玉石并不會發貨。
就這樣,這個平臺用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不知情的人上鉤,甚至在所謂的線下培訓分享會上,承諾每塊玉石都是有實物托底的。根據犯罪嫌疑人唐某供認,自己做了老板后,才知道一塊玉石的進價是180元。
警方介紹,這個平臺雖然有合法營業執照,但實際上是披著合法執照的外衣行非法經營之事。因為平臺會員之間都是點對點進行個人資金轉賬交易,平臺本身既沒有經營能力也沒有合法收入,更沒有具體的辦公場所。
這類平臺運轉模式,是以“拉人頭”和“復式計酬”的方式進行盈利的,很符合傳銷犯罪的特征。
日前,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人民檢察院對本案20多名骨干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提起了公訴。
【警方提醒】
天上不會掉餡餅,
警惕偽裝更隱蔽的傳銷
天上不會掉餡餅。非法傳銷組織往往抓住了老百姓急迫賺錢的心理,尤其是一些群眾急于致富的想法和僥幸的心理,用華麗的宣傳進行包裝,用親戚朋友之間的信任引誘參加者發展他人參與,吸引民眾投資,騙取財物。
警方提示,某些人口中所謂“一夜暴富”的發財夢,背后往往隱藏著陷阱,遇到這類商品無限增值等不符合市場規律的投資活動要保持高度警覺。
值得注意的是,傳銷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依托網絡平臺,偽裝更隱蔽,今天是網絡買賣玉石,明天可能又是網售別的物品,但是透過表象看本質,傳銷本質一目了然,那就是靠拉人頭獲得提成,層級逐利,發展下線,裂變式斂財。
生活中,我們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輕信所謂的“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等誘惑,在面對投資、創業項目時,要理性分析,謹慎決策,避免陷入傳銷陷阱。財產損失還能彌補,一旦踩踏法律紅線,就讓人追悔莫及。
如果發現身邊有涉嫌傳銷的行為,請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法律解析】
詐騙和傳銷表現不同,
但都涉及騙局
對玉石、茶葉、黃金、文玩、農產品等常規商品進行非常規銷售的網絡交易投資平臺,大多是騙局,一夜暴富往往是陷阱。
詐騙和傳銷的核心都是騙,但是具體的表現形式不一樣。詐騙就是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使被害人陷入所謂的錯誤認識,自愿交付財物。而傳銷有3個關鍵詞:入會費、拉人頭和靠發展下線獲利。入會費有可能是直接交錢入會,也可能是通過購買一些商品或者服務來獲得入會資格。這些所謂的商品或者服務可能是虛擬的,也可能是價格遠遠高于價值的實物。參與人購買這些,也不是為了獲得這些商品或者服務本身,只是為了能夠入會。
第二就是拉人入會,并且形成一定的層級。利潤來自下線,沒有下線就沒有利潤。第三就是靠發展下線獲利,也就是說,上線從下線的業績當中提成,或者僅僅是通過發展下線的人數來獲利。所以在傳銷組織當中,處于層級比較高的參與者獲利也會比較多。而截止到案發或者所謂“爆雷”的時候,最低層級的參與者就成為被害人。
在法律上,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明確的規定:如果參與人數達到30人以上,有3個層級以上,那么在這個傳銷組織當中,起到發起、策劃、管理、決策、協調、宣傳、培訓或者其他一些關鍵作用的人,就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有兩個處刑檔次,一個是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如果情節嚴重的,將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