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跑步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老將,說到跑步背包,Ultimate Direction 都曾是許多人的首選乃至唯一選手。
與許多頂尖品牌一樣,Buz Burrell 和Peter Bakw in 兩位傳奇跑者成就了這個經典品牌,其起源與許多同時代的產品相同,“我有一個需求,但沒有人能做出足夠好的東西來滿足它,所以我自己來做”。
與今時今日山野之中,越野跑者對背包的選擇已經非常多元化不同,在早期越野跑剛剛興起之時,可供選擇的就只有Salomon、Ultimate Direction 寥寥數個品牌。彼時,國內越野跑的山野可謂是這兩者平分天下。當時,越野跑背包的種類非常稀少,大家對Ultimate Direction 越野跑背包的型號更是如數家珍,例如其三個簽名系列便代表了不同的容量。
隨著越野跑背包制造商的增多,性價比更高、產品更卷的國內新興品牌也不斷涌現。對于很多新興跑者來說,他們甚至可能都沒聽說過Ultimate Direc tion 的名號。品牌的衰落有些猝不及防,但又是什么導致了一代越野跑裝備霸主的落寞?
1990年左右,Ultimate Direction的總部當時位于愛達荷州雷克斯堡。傳奇跑步者和超級運動員Bryce Thatcher和幾個合作伙伴,每天都背著Ultimate Direction自己研發并測試,配有肩帶和水袋的簡易背包出門訓練。
當時,這些背包代表了市場上最好的產品和最先進的技術。但仍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它們的設計師們。當地寒冷的天氣,導致出門沒多久水袋管就會凍得僵硬,根本無法補充水分。于是,他們開始在水袋包外面套一件薄跑步背心,把閥門塞進背心的領口,然后把水嘴拉出來,剛好夠喝水。很快他們就發現,當水管在背心里面時,體溫能夠防止水管凍結,自此再也不用擔心水管凍住了。
這個簡單的解決方案突然激發了大家的想法:把背包直接做成輕便的羊毛背心!完成后,軟管就能繞在里面,口袋留在外面,方便比賽時取用所有必需品。Ultimate Direction告訴早期客戶,新誕生的背包更像是一個“溫柔的熊抱”。幾個月后,天氣終于轉暖,UD則順勢打造了一款更輕的夏季版——業內首款真正輕量簡約的越野跑和超跑“競速背心”。雖然從那時起,設計和材料已經不斷改進,但最重要的原則始終不變:一切觸手可及,并在前后衣身之間均勻分配和平衡重量。
Ultimate Direction從Bryce Thatcher的車庫中逐漸成長起來,很快便受到跑者和自行車愛好者的歡迎,并通過創造首個可以攜帶水壺的腰包,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在 90 年代,Ultimate Direction的裝備是大部分跑步愛好者的必備品?!?/p>
但好景不長,來到21世紀初,CamelBak和GoLite等公司進入水袋包領域,通過廣泛調研跑者的真實需求,開發更貼近跑步運動需求的產品,迅速搶占了固步自封的Ultimate Direction的市場份額。
直到Buzz Burrell成為Ultimate Direction的品牌經理后,他廣泛地與零售商、媒體以及最重要的運動員進行交流,重新與社區取得聯系,這對于戶外公司的成功至關重要。Buzz Burrell迅速邀請了三位頂尖跑步運動員來幫助開發新產品:Scott Jurek、兩屆萊德維爾 100 冠軍Anton Krupick和Kokopelli Trail的紀錄保持者Peter Bakwin。三人馬上提出了他們理想的產品概念:“輕便的裝備,可以在連續多日的越野跑中使用,能夠攜帶其他運動所需的工具,并且在跑步過程中不會晃動。”
與Bakwin、Jurek和Krupicka的合作,促成了一項全新產品的誕生。初代的Ultimate Direction開始具備了如今的雛形。背心式設計,使用卡扣固定,背后主倉,在肩帶及腰帶上設計大小不一的儲物倉,雙水壺前置,之后的改款則多為細節改進、材質更新以及配色豐富。初代Ultimate Direction主色調為灰色及紅色,如今標志性的“UD藍”并非與生俱來。
它創造性地將水壺放置在水壺肩帶的前部,成功解決了許多越野跑者在運動過程中的痛點,一舉贏得了市場的青睞,奠定了其成功的基礎??梢哉fUltimate Direction改變了整個市場的形態,時至今日幾乎所有越野跑背包的設計理念,仍沿用著當時Ultimate Direction的創造。
Ultimate Direction的新背包于2013年1月首次亮相后,引爆了市場,一年內銷量翻了一番,公司訂單爆滿,生產能力根本跟不上。這波熱潮也從美國席卷到了中國國內,在Salomon努力運營社區賽、贊助比賽、組建越野跑專業隊伍之時,Ultimate Direction僅憑借著產品的魅力,便席卷了全國市場。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由于Ultimate Direction在市場策略上的失當以及競爭對手的蜂擁,內外夾擊之下,使得其將之前的霸主地位再次拱手讓人。
背包產品作為銷售主力存在先天劣勢
Ultimate Direction當年重新奪回市場領先者地位,憑借的是創造性地開發了越野跑背包的新形式,解決了跑者的需求與痛點。但相比較其他越野跑產品,越野跑背包耐用性高、更換頻率低、適用范圍廣。無論是寒冷的冬季或是酷熱的夏天,背包從適用性上來講都不會有任何問題,這導致不需要購買多款背包來適應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形。


同時,越野跑背包耐用性比較高,時至今日,仍有人在用十年前Ultimate Direction推出的2.0產品。如Osprey也是純粹的背包廠商,但其在背包市場中,不斷的細分領域去填補自己的空白,如一日背包、多日背包、日常背包、旅行背包等等,通過不同容量、不同場合、不同設計奠定了自己背包市場霸主的地位。
而在越野跑市場中,Ultimate Direction 已經傾其所有推出了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背包產品,從競速型的5L及以下,直至主打越野跑旅行的Fastpack系列,甚至有寵物用越野跑背包。但其產品始終被局限在越野跑運動范疇內,增量有限。
相比越野跑服裝的時尚屬性、設計多元化及高頻購買,越野跑鞋的使用壽命有限,越野跑背包在能夠促使消費者高頻購買、重復購買這兩端,都不占有任何優勢。大家時常見到一場比賽結束后,會有媒體公布參賽選手穿著越野跑鞋品牌排行榜,卻鮮見有人去統計越野跑背包。
越野跑背包設計難有新的突破
自從Ultimate Direction創造性地將水壺前置后,至今已過去十余年,越野跑背包再無顛覆性的設計改變。Ultimate Direction每年推出的新款也只是在容量、顏色、設計、女性適配上進行小改。這樣的新品難以吸引用戶的持續購買。而越野跑背包本身并無太高的技術門檻,隨著各品牌的持續發力與加入,如今市場上已經有數十個越野跑背包品牌,新玩家的加入導致了它的市場份額被稀釋。Ultimate Direction也無強有力的產品來捍衛自己的市場地位。



服裝多元化路線受阻
Ultimate Direction也嘗試通過產品多元化路線來為公司增收,如開設服裝生產線,但收效甚微。服裝的設計、面料、剪裁等與背包截然不同,依靠背包發家的Ultimate Direction在面對服裝市場時并無展現出極強的統治力,但依靠服裝或鞋品發家的其他品牌在進入越野跑背包市場時卻更加從容。
市場營銷策略的僵化
曾幾何時,Ultimate Direction擁有最頂尖的越野跑運動員參與設計、為產品代言,Scott Jurek、Anton Krupicka和Peter Bakwin在不同的運動階段,從自身需求出發,設計不同容量及背負的產品,當時的每一代簽名款背包都是市場的寵兒。而隨著更多越野跑巨星的崛起與一代越野跑運動員遠離公眾視線,Ultimate Direction已難通過原有的簽名系列吸引市場的關注。
競爭加劇導致先發優勢喪失
生產制造越野跑背包的品牌逐年增加。從最初的歐美一統天下,到國產品牌的加入,再到如今日系品牌的風靡,大家厭倦了千篇一律、一成不變、高度統一的背包。轉而在實用性能基礎上,開始追求個性、小眾,Ultimate Direction注定會喪失之前的統治地位。論時尚,Satisfy屹立巔峰;論小眾,answer4、Paago Works等日本、北歐產品更受青睞;論實用,Salomon、instinct更勝一籌;論性價比,奧尼捷、凱樂石等國內品牌及宇宙大牌迪卡儂更有號召力。同時,腰包及集成腰包短褲的風靡,擠占了中短距離越野跑背包的市場,短距離訓練及中短距離比賽,腰包便足以滿足需求。新的市場未能開拓,舊有市場不斷被蠶食,可謂腹背受敵。
Ultimate Direction仍致力于變革,2024年時,品牌推出了全新設計的新款背包Xodus,采用了一種很少使用的設計,實現了非常精確的貼合,并增加了戰術風格,但從外觀上看宛如一款胸罩的設計,令它所獲得的贊譽遠少于嘲諷。時至今日,Ultimate Direction依然擁有多款非常經典的產品,無論是主打中短距離的越野跑背包或是定位于超長距離自補給越野的Fastpack系列,可謂實力與贊譽俱佳。
但對于想要突破現有困境,重回巔峰的Ultimate Direction來說,這依然遠遠不夠。產品競爭力不足、創新性不強、開拓性不夠、營銷老套,Ultimate Direction的靈魂是創新與變革,因循守舊的Ultimate Direction徘徊不前。對于資深粉絲來說,它依然是曾經的摯愛,但對于近年來不斷涌現的新玩家來說,其并無過往的美好濾鏡,只靠情懷,終難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