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83;H315.9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4
Multi-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of Normative Principles for Terminology Translation//LU Huaguo
Abstract:Principlesofterminologtranslationremainacriticalareaofresearch,yetfewstudieshaveexaminedhowdiferentdimensionsof translationactivityifluencetheseprnciples.Tispaperproposes tatterminologtranslation,aspartofqualitymanageent, shouldprioritie“tability”byleveragingexistingtranslationsandmaintainingconsistencywithintextsandprojects.Fromaniterlingual perspective,terminology translationshouldfocuson“fidelity”—accuratelyconveyingsourcemeanings,preservingdenominative functions,andmaitaiingstylsticquivalence.Inonceptnaming,translatorsshouldpusue“optimality”bybalancingvariousdesieratatoachieveptialresults.Onlybyconsideringthenature,purpose,andgoalsof terminologytranslationinspecificcontextscan we select appropriat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 both translation processes and product.
Keywords:principles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s;stability;fidelity;optimality
0 引言
學界普遍認為翻譯標準既是從事翻譯實踐的規(guī)范,也是檢驗實踐結果的尺度。然而,對于翻譯標準是什么,卻一直眾說紛紜。術語翻譯雖然主要涉及詞匯層面,但是就翻譯標準或原則而言,同樣存在諸多分歧和爭議。例如,姜望琪1認為術語翻譯標準跟其他翻譯一樣,第一個要考慮的是準確性。而侯國金則認為系統(tǒng)性、可辨性才是術語翻譯方法論之根本,不存在有悖于系統(tǒng)性和可辨性的準確性。可以看出,姜望琪首先把術語翻譯看作語際轉換活動,譯名自然應該在概念上忠實于源語術語,突出的是術語翻譯的基本要求;而侯國金則更傾向于把術語翻譯看作源語概念的跨語定名,需要處理好譯名個體與譯語術語系統(tǒng)整體之間的關系,譯名應該具有系統(tǒng)性和可辨性,未必是源語術語特征在譯語中的投射。二人的看法都不無道理,存在分歧是因為看待術語翻譯的方式不同。術語翻譯首先是一種語際轉換活動,譯名的產(chǎn)生自然受到源語術語的制約。術語翻譯又是保證現(xiàn)代翻譯質(zhì)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為翻譯過程中的術語管理,對提高翻譯效率和水準至關重要。最后,術語翻譯還是實現(xiàn)術語標準化的手段,對維護健康有序的譯語術語系統(tǒng)生態(tài)意義重大。由此可見,只有考慮術語翻譯可能存在的多個維度,才能準確把握術語翻譯需要滿足的要求,全面理解術語翻譯需要遵循的原則。本文將分別從術語管理、語際轉換和概念定名等視角切人,按照由簡到繁的順序探討術語翻譯原則,以期凝聚共識,減少不必要的爭議,為進一步規(guī)范術語翻譯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
1術語管理以譯名穩(wěn)定為主
多項調(diào)研表明,職業(yè)譯者在翻譯中遇到的問題40% 與術語有關[3],因而在術語上花費了 25% 的時間[4]。為了保證翻譯質(zhì)量,提高工作效率,譯者針對術語往往采取一些質(zhì)量保證措施。就保證術語翻譯質(zhì)量而言,譯者更多扮演的角色是術語使用者和管理者,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1)延續(xù)性原則,指在確定術語譯名時,譯者應盡可能沿用已有的譯名,除非現(xiàn)有譯名存在重大問題。譯者之所以需要遵循延續(xù)性原則,首先是因為沿用已有的術語譯名可以提高翻譯效率。Bowk-er[5] 指出,譯者在翻譯中須為源語術語查找對譯詞,而此類術語工作費時費力,因而應該利用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復勞動。延續(xù)性原則還可以減少知識傳承中的混亂。術語本質(zhì)上是語言符號,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要用作交流工具,就必須進行廣泛的人為約定,需要經(jīng)歷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旦發(fā)生變動,在重新約定的過程中,就會造成人際交流中的混亂甚至障礙[6]24。因此,術語翻譯應該首先充分利用現(xiàn)存合理的等價術語,確保其穩(wěn)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有些術語在約定之初確定得不夠科學,或是原定義的概念有了新的發(fā)展,但因其使用年代較長,人們已習慣于如此使用,也不宜輕易改動”[6]。例如,robot一開始就被譯作“機器人”,但多數(shù)并不像人;train現(xiàn)在還被譯成“火車”,但早已不再使用燃煤作為動力。由于這些譯名已經(jīng)成為習慣用法,重新定名反倒引起誤解。借用侯國金[的說法,術語翻譯應該首先考慮“從他”(或“從前”,即從他人或前人的譯法,沿用既有的或權威的譯法)和“從眾”(或“從俗”,即從眾人的譯法,尊重約定俗成的譯法,沿用現(xiàn)存的廣為接受的譯法),然后才是“從己”(或“從我”,即不管他人翻譯與否,自己動手翻譯)。
(2)一致性原則,指一個術語在源語文本中反復出現(xiàn)時,譯者應在譯語文本中使用同一個譯名,除非術語在概念上另有所指。術語一致普遍被視為專業(yè)文本高質(zhì)量的一個標志[8],可以提高專業(yè)交際的效率,避免因隨意變換術語而產(chǎn)生混亂。在專業(yè)翻譯中,保持譯名一致同樣重要,因為譯語讀者通常無法或無須閱讀源語文本,如果譯者使用不同的譯名,讀者就難以辨認這些譯名是否指稱同一概念,因而容易產(chǎn)生誤解,導致譯文在接受效果上打折扣。除了影響專業(yè)交際,譯名不一致還有可能損壞企業(yè)形象,甚至產(chǎn)生法律糾紛[5]。保持譯名一致雖然對譯者而言是一個挑戰(zhàn),但是現(xiàn)代術語管理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為該問題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通過加載譯前階段創(chuàng)制好的雙語術語庫,或者在譯中階段把實時確定的譯名添加到新建術語庫中,機輔翻譯工具可以標出與術語庫詞目匹配的術語,提醒譯者可以從術語庫中直接調(diào)用已經(jīng)確定的譯名并插入譯文中,從而保證譯名全篇前后一致。多人共享同一術語庫又可以解決不同譯者之間的譯名協(xié)調(diào)問題。在譯后階段,使用工具對全文進行檢查,將譯文中的譯名與術語庫中的譯名進行比較,定位譯名不一致的地方,方便譯者進一步提高譯文質(zhì)量,或者對需要調(diào)整的譯名進行更新。
作為術語翻譯的應用環(huán)節(jié),術語管理強調(diào)的是“穩(wěn)定”,兩個原則之間是互補關系。具體講,延續(xù)性原則強調(diào)譯名應與前人保持一致,與慣例保持一致,既是為了提高翻譯效率,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又是為了避免一詞多譯,盡量減少譯名使用混亂;一致性原則強調(diào)譯文至少在同一個譯語文本中要前后保持一致,在共同參與同一翻譯任務的譯者之間保持一致,以方便讀者理解,使譯文更嚴謹。前者旨在實現(xiàn)譯名在文本之間的穩(wěn)定性,后者旨在實現(xiàn)譯名在文本之內(nèi)的穩(wěn)定性
2語際轉換應以譯名忠實為本
對等是翻譯研究中一個重要概念,甚至被用作定義和評判翻譯的基礎:判斷兩種語言文本之間是否存在翻譯關系,其依據(jù)在于它們是否具有對等性,而對等的程度一度被用作評判翻譯質(zhì)量高低的標準。術語翻譯是發(fā)生在詞匯層面上的一種語際轉換活動,也應該體現(xiàn)某種對等關系。術語學家DeBessé、Nkwenti-Azeh和Sager[9把術語學研究中的對等定義為“兩種語言單位之間的形式、語義和語用對應關系”。術語翻譯應該盡可能在這三個層面上實現(xiàn)源語和譯語之間的對等,為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準確性原則,指譯者應該在譯語中再現(xiàn)源語術語指稱的概念,使譯語表達能夠準確傳達源語術語指稱的概念。“術語是專業(yè)語言中專業(yè)知識的語言表達”[10],術語翻譯不僅僅是把源語表達轉換為譯語表達,更重要的是在譯語中準確再現(xiàn)源語術語表達的專業(yè)知識或概念。完成術語層面上的語言轉換活動,譯者有三類翻譯方法可以使用:找譯法、創(chuàng)譯法和釋譯法[11]。然而,譯者在實踐中常常違背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原則,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情況:其一,張冠李戴。例如,陶瓷術語egg-and-spinachglaze源自漢語術語“虎皮三彩”,卻被有的工具書[12]譯為“卵青釉”(egg-blueglaze)。其二,似是而非。例如,流行病學術語socialdistancing可譯為“防疫疏離”,卻被誤譯作“社交距離”,未能體現(xiàn)出源語術語的動名詞含義,容易與socialdistance混淆。其三,寬嚴失真。例如,errorseeding可直譯為“差錯播種”,卻被譯作“錯誤撒播”,排除了“條播”“帶播”“點播”等播種方式,窄化了源語概念[13]。這些錯誤要么是因為對源語概念理解出現(xiàn)較大偏差或者嚴重失誤,要么是忽略了譯語表達的字面意思與源語術語指稱的概念之間存在的差異,這類問題值得術語譯者借鑒,
(2)指稱性原則,指譯者應該在翻譯中保留源語術語的命名功能,使譯語表達能夠指稱源語概念。術語是概念的語言指稱或標簽,是對概念進行命名的結果。命名對概念傳播至關重要,因為只有經(jīng)過命名,才能鞏固概念在交際中的有用性和可用性[14]。在術語翻譯中,準確傳達源語術語包含的概念知識只是第一步,譯者還肩負著促進概念知識在譯語受眾中傳播和流通的重任,因而需要“以術語譯術語”,在譯語中再現(xiàn)源語術語的指稱或命名功能。為了符合術語翻譯的指稱性原則,譯語表達首先應該在結構上體現(xiàn)出一定的詞匯化特點,這樣才有可能被用作可插入式對譯詞(insertableequiva-lent)。一般認為,“術語是指稱單位,形式簡明對執(zhí)行稱名功能意義重大”[15]。但是形式簡短并非譯語表達具備指稱性的必要條件。例如,管理科學術語knowledge-basedorganizations可以譯為“知識依托型組織”和“基于知識的組織”。二者的長度或者說簡短程度是一樣的,但是前者比后者更適合用作源語概念的譯語名稱,因為后者包含助詞“的”,更像一個描述型或解釋型短語。
(3)適切性原則,指譯者在翻譯中應該兼顧源語術語的聯(lián)想意義,使譯語表達在語體、風格等附加意義上與源語術語盡量保持一致。由于術語的附加意義在專業(yè)交際中發(fā)揮了明顯的作用,對不同風格術語變體的選用很可能體現(xiàn)了交際參與方的某種意圖,術語譯者不應該一味尋求消除術語變體的附加意義而采取簡單標準化的翻譯策略,以免誤解或歪曲源語術語表達的信息[16]。通常情況下,譯者應該首先判斷源語術語是否為規(guī)范術語,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譯者應該進一步弄清楚源語術語是如何偏離規(guī)范術語的,然后據(jù)此從譯語中選擇附加意義一致或者近似的譯語表達。例如,bombogenesis是explosivecyclogenesis的俗稱,指一種天氣現(xiàn)象或過程,特點是氣旋中心氣壓驟降,預示著極端風暴正在形成,現(xiàn)有的“驟強暴風雪”“極速氣旋生成”等多個譯名,雖然較準確地傳達了概念內(nèi)涵,但在適切性上存在不足,未能再現(xiàn)源語術語的口語、俚語色彩。有時譯者還應該對遣詞保持謹慎,避免在譯語表達中產(chǎn)生源語術語沒有的聯(lián)想意義。例如,醫(yī)學術語Alzheimer'sdisease是一個中性表達,但舊譯“老年癡呆”字面上感情色彩消極,有歧視患者的意味,在媒體和公眾的呼吁下,現(xiàn)已被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公布的“阿爾茨海默病”所取代,從語際轉換角度看,術語翻譯突出“忠實”,三個原則之間是遞進關系。具體講,準確性原則使譯語表達能夠準確傳達源語術語指稱的概念,這一般被視為術語翻譯的底線要求。指稱性原則要求譯語表達必須像源語術語一樣能夠充當源語概念的指稱或語言標簽。就這一原則而言,找譯和創(chuàng)譯旨在產(chǎn)生譯名,因而滿足要求;釋譯以描述和解釋為手段,則被排除在外。適切性原則要求源語術語和譯名在附加意義上近似或相同,進一步縮小了術語譯者的譯語選擇范圍,是術語翻譯的進階要求,能否完全實現(xiàn)往往取決于譯者可以調(diào)動的譯語資源。
3概念定名應以譯名優(yōu)化為上
命名對概念使用、知識傳播至關重要。當新現(xiàn)象發(fā)生,新技術確立,就會產(chǎn)生命名的需要。為了填補詞匯空缺,通過命名滿足表達需求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有可能在共時和歷時維度上造成一物多名的問題,降低專業(yè)交際的效率。為了減少這種無序和混亂,需要制定概念命名或術語形成的具體原則,以指導概念命名或者優(yōu)化已有的術語指稱。術語翻譯也存在類似情況,對于同一個術語,不同的譯者可能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形成的譯名各有優(yōu)劣,在專業(yè)交際中產(chǎn)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需要進行規(guī)范和優(yōu)化。既然術語翻譯被視為概念的再次命名[17],術語翻譯也應該遵循術語定名的各項原則。正是基于術語命名原則[18],學界考察了理想術語應該具有的特性或?qū)傩訹6.,19],探討了術語翻譯應該遵循的原則[20]。下文將逐一梳理并簡要論述學界普遍接受的術語翻譯原則:
(1)單義性原則,指術語譯名應該盡可能避開已經(jīng)用于指稱本專業(yè)其他概念的譯語表達。違背單義性原則意味著同一個術語在同一個學科中同時指稱兩個概念,導致術語的一詞多譯現(xiàn)象,容易在專業(yè)交際中產(chǎn)生歧義,應該盡量避免。例如,at-mosphericquality和atmosphericmass都是大氣科學名詞,前者表示“大氣成分狀況”,后者表示“大氣物質(zhì)的多少”,曾經(jīng)都被翻譯成“大氣質(zhì)量”6,造成一詞多義現(xiàn)象。為了避免混淆,atmosphericquality被重新翻譯為“大氣品相”,atmosphericmass的譯名“大氣質(zhì)量”則保持不變。
(2)理據(jù)性原則,指術語譯名在字面上應該盡可能反映源語術語概念的重要或顯著特征。如果術語在字面上能夠反映概念特征,那么譯語讀者就能夠“望文生義”“顧名思義”,將譯名與源語概念聯(lián)系起來,即使不依賴釋義也能較好地理解源語術語。例如,errorrecovery的意思是“糾正或繞開故障或差錯的影響,使功能單元能繼續(xù)完成所需功能的過程”。與直譯名“差錯恢復”比較,意譯名“錯后恢復\"字面上更能體現(xiàn)源語概念中“差錯”與“恢復\"之間的關系,因而理據(jù)性更強[13]。
(3)系統(tǒng)性原則,指源語術語譯名在構成模式上應盡可能與譯語中存在層級或同位關系的術語形成呼應或保持一致。如果譯名在構成模式或字面上能夠體現(xiàn)出與相關術語之間的概念關系,就能夠方便譯語讀者把譯名同這些術語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源語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例如,船舶術語anchorgear名詞委公布的譯名是“起錨設備”,如果需要在構成模式上體現(xiàn)該譯名與其他動力機械設備術語“舵機”“輪機”之間的同類關系,可考慮將其改為“錨機”[21],以便與后兩者在語言指稱的類屬詞上保持一致。
(4)簡潔性原則,指源語術語譯名應該簡短精煉。譯名簡潔的最大好處是方便譯語用戶識記和使用,而繁瑣冗長的譯名由于使用不便,即使在傳播中未被廢棄,也往往會經(jīng)歷簡化,導致術語變體出現(xiàn),造成一詞多譯現(xiàn)象。眾所周知的例子當屬物理學術語 light amplification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radiation,曾用漢語譯名“光受激輻射放大”,讀起來累贅,要記住也不容易。因此,該術語先是根據(jù)英語首字母組合laser音譯為“鐳射”或“萊塞”,錢學森則建議從英語全稱漢譯中取出2字,簡化為“激光”,其最終被確立為該術語的標準譯名。
(5)可讀性原則,指源語術語譯名應該合乎譯語規(guī)范。合乎規(guī)范的譯名不僅能保持術語的語言純潔性,維護目的語的語言生態(tài),而且目標讀者初次接觸時可以降低陌生感,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和使用。例如,法學術語impossibilityofperformance一般被譯作“履行不能”。據(jù)劉紅嬰[22]考證,“履行不能”實為從日語借入,保留了日語的語序特點。由于該詞顛倒了“不能”與“履行”的順序,明顯不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國際貿(mào)易詞匯手冊》[23」將其調(diào)整為“不能履行”,用作前述英語法學術語的漢語譯名。
(6)能產(chǎn)性原則,指源語術語譯名應該具備通過派生或合成產(chǎn)生其他相關譯語術語的構詞能力。表達一個新概念未必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指稱,往往只須利用現(xiàn)有的術語資源,比如現(xiàn)有術語經(jīng)過派生或者進行組合就可以表達新概念,這就是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因此,如果譯名具有能產(chǎn)性,就能夠豐富譯語術語系統(tǒng),滿足譯語表達新概念的需求。例如,公路交通術語taxi可以翻譯成“出租車”或者“的士”,但是后者具有前者不具有的能產(chǎn)性,可以派生出“打的”“的哥”“的姐”等詞,如果使用前者表達類似概念,則顯得冗長(試比較“叫出租車”“男出租車司機”“女出租車司機”)。
(7)中立性原則,指源語術語譯名應該盡可能消除導致曲解源語概念的聯(lián)想意義。世界標準化組織[24]指出,術語應該不帶感情色彩,盡可能避免干擾性引申義,尤其不能帶有貶義。譯名是源語概念的譯語標簽,其定名過程也應該遵循中立性原則。例如,doghouse用于通信科學,表示“位于發(fā)射天線塔底部附近的小房間,用于安置天線調(diào)諧設備”,源語術語以“狗舍”喻指建筑簡陋、空間狹小。由于“狗”在中文里形象大多負面,與英文中“忠誠”“伴侶”等形象迥異,如果按源語字面譯作“狗窩”或“狗舍”,中文讀者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消極聯(lián)想,反倒弱化了英文術語表達的專業(yè)概念。因此,名詞委專家在定名時舍棄源語術語中的比喻,按照概念內(nèi)涵譯作“調(diào)諧室”,很好體現(xiàn)了術語翻譯的中立性原則。
就概念定名而言,術語翻譯追求的效果是“優(yōu)化”,上述七個原則有以下特點:首先,它們從不同層面上共同展示了理想譯名應該具備的屬性。單義性、理據(jù)性和系統(tǒng)性從概念層面對理想譯名提出了要求,簡潔性、可讀性和能產(chǎn)性指明了譯名在語符層面應該具有的特征,中立性則專注于譯名的語體色彩。其次,這些理想屬性往往是對翻譯方法和譯語表達選擇的結果,未必是源語術語屬性在譯語中的體現(xiàn)。例如,把anaphora 和cataphora 譯為“前指”和“后指”,源語術語和譯名均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把borrowing和interchange譯成“借譯”和“換譯”,則只有譯名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最后,這些原則之間存在較為復雜的關系。有的原則之間存在照應關系。例如,理據(jù)性關注的是單個譯名在構成上是否體現(xiàn)了源語概念的特征,系統(tǒng)性要求譯名在譯語中的構成形式,能反映源語概念與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二者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譯名“見詞明義”的效果。多數(shù)原則之間是競爭關系。例如,理據(jù)性與簡潔性就可能存在矛盾。如果源語術語指稱的概念比較復雜,只有使用音譯,譯語表達才可能簡潔,而音譯名往往很難兼顧理據(jù)性原則(試比較疾病名詞AIDS的音譯名“艾滋”和直譯名“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因此,譯者在確定或評估譯名時,只有仔細權衡以上諸原則,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結語
術語翻譯既是一種語際轉換活動,又是翻譯質(zhì)量管理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還是術語標準化的重要手段。作為質(zhì)量管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術語翻譯應該盡可能沿用已有的譯名,在同一個文本中保持譯名一致。從語際轉換角度看,譯者應該準確傳達源語術語的含義,通過“以術語譯術語”保留源語術語的指稱功能,盡量在風格上與源語術語保持一致。就譯名評估而言,譯者應該仔細權衡術語定名的各項原則,在選擇譯語表達時,盡可能使術語譯名在追求理想屬性方面實現(xiàn)最佳效果。三組原則既相互關聯(lián),又各有側重,反映了術語翻譯的多維性,適用于不同的典型場景。總體而言,延續(xù)性、一致性突出了譯名的穩(wěn)定性,最適合指導機輔翻譯環(huán)境下的術語管理,可以提高翻譯效率,避免給讀者理解造成混亂。準確性、指稱性和適切性強調(diào)譯名在不同層面上應盡可能忠實于源語術語,為把握源語術語、創(chuàng)造術語譯名提供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參考框架。第三組原則以譯名優(yōu)化為導向,最適合指導評估同一源語術語的多個不同譯名,從中挑選能最大程度兼顧各種理想術語特性的最佳譯語表達,將其確立為標準譯名并加以推廣。總之,只有結合具體維度審視術語翻譯活動的實質(zhì)、作用或目標,才能更好指導術語翻譯實踐,對術語翻譯的過程和產(chǎn)品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姜望琪.論術語翻譯的標準[J].上海翻譯,2005(S1):80-84.
[2]侯國金.語言學術語翻譯的系統(tǒng)-可辨性原則:兼評姜望琪(2005)[J].上海翻譯,2009(2):69-73.
[3]DESILETS A,MELANCON C,PATENAUDE GENEVIEVE,et al.How translators use tools and resources to resolvetranslation problems:an ethnographic study[C]//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Beyond Translation Memories:NewToolsfor Translators,Machine Translation SummitXI,Ot-tawa,2009:26-30.
[4]ALLARD M. Managing Terminology for Translation UsingTranslation Environment Tools:TowardsaDefinition ofBestPractices[D].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2012:124.
[5]BOWKER L. Terminology and translation [C]//KOCK-AERT H J, STEURS F. Handbook of terminology: Vol.1.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5:304-323.
[6]劉青,黃昭厚.科技術語應具有的若干特性[J].科技術語研究,2003(1):22-26.
[7]侯國金.語言學術語翻譯的原則和“三從四得”:應姜望琪之“答\"[J].外國語文,2011(3):94-99.
[8]ROGERS M. Consistency in Terminological Choice: HolyGrail or False Prophet? [J].SYNAPS-A Journal of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8(21) :106-113.
[9]DE BESSE B,NKWENTI-AZEH B,SAGER J C. Glossaryof terms used in terminology[J]. Terminology,1997(1):117-156.
[10]揭春雨,馮志偉.基于知識本體的術語定義(上)[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9(2):4-8.
[11]盧華國,張雅.普通術語學視角下的術語翻譯方法再梳理[J].中國科技術語,2022(2):12-20.
[12]朱竹芳.陶瓷英漢詞匯手冊[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74.
[13]王有志.英漢科技翻譯中的術語定名規(guī)則探討[J].中國科技術語,2005(4):10-15
[14] SAGER J C. A Practical Course in Terminology Process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2.
[15]黃忠廉,方夢之,李亞舒.應用翻譯學[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123.
[16]BOWKER L,HAWKINS S. Vari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medical terms.Exploring some motivations for term choice[J].Terminology,2006(1):79-110.
[17]魏向清,趙連振.術語翻譯研究導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38.
[18]馮志偉.現(xiàn)代術語學引論[M].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2.
[19]魏向清.人文社科術語翻譯中的術語屬性[J].外語學刊,2010(6) :165-167.
[20]邵軍航.術語翻譯的原則及應用:以CognitiveLinguistics一書的漢譯為例[J].上海翻譯,2021(6):39-43.
[21]丁樹德.論科技術語的概念定位與翻譯原則[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0(1):14-16.
[22]劉紅嬰.法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1.
[23]李菲,施箐.國際貿(mào)易詞匯手冊:英漢·漢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59.
[24] ISO 704 :Terminology work—Principles and methods[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Geneva,200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