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83;D90 DOI:10.12339/j. issn.1673-8578.2025.05.016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ore Terminology in Jurisprudence Based on Conceptual Construction//LIN Bin
Abstract:Teteachngoflegalterinlogisfundamentalartoflegaleducationanditsteacingfectivenessirectlyetesto theformtionoflgalthinkingabilityBasedontheconceptualconstructionteoryframework,isapersystematicallecostructs theabstractheraicalaracteristicsteorelatiomeasms,ndotetaldependecelwsoflgalterinlod posesateachngstrategyframeworktaticudesteminolgyelementdecostructio,erarcicalcognitivegidance,racticalotet embeddng,anddynamicevauationfedback.Researchhasshownthathissrategycanefectivelyehancestudents’structuredunderstandingandplicatioabilityoforetmologyreakingtoughtfragmentedliatiosofoceptualogitionidioal teaching.Theresearchresultsprovideasystematicplanforoptimizingtheteachingoflegalerminologyandhaveimportant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form of legal education.
Keywords : conceptual construction ;jurisprudence ; core terminology ;teaching strategy
0 引言
法理學作為法學體系的基礎學科,其核心術語凝練了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與價值內核?!胺尚袨椤薄胺韶熑巍钡刃g語是法律思維的基本單元,學生對這些術語的理解深度直接影響其法學認知能力的形成。然而,術語內在的抽象特質、體系性聯結與語境敏感特征,構成認知建構的主要障礙,概念碎片化與機械記憶等認知缺陷現象普遍存在[1]因此,深人探索符合法理學術語認知規律的教學策略,對于提升學生術語建構能力、完善知識結構體系、培育法治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法理學術語的認知特征分析
1. 1 術語的抽象層級性
法理學術語的抽象性呈現明顯的層級特征,這種層級差異直接影響學習者的認知過程。操作層術語(如“法律行為”“法律關系”具有明確的法律適用要件,其理解主要依賴于對構成要素的把握,例如將“法律行為”分解為意思表示和法律效果兩個要件。此類術語的認知閾限主要體現在概念界分的精確性要求,如“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界分標準。元理論層術語(如“正義”“法的價值”)具有高度抽象性,其意義建構必須錨定于特定法哲學范式,例如自然法學派與實證主義對“正義”的闡釋差異。這類術語的認知關鍵在于把握不同理論視角下的概念變異,避免簡單化的定義記憶
1.2 術語的體系關聯性
法理學術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特定的理論體系中,呈現出明確的層級結構與邏輯關聯。術語間存在邏輯遞進關系,以“法律事實一法律關系一法律責任”的鏈條為例,其體現了規范結構中因果性與功能性的雙重邏輯關聯[2]。同時,術語系統在共時性維度上呈現出概念集群的網狀關聯特征,例如“權利”“義務”“權力”在具體制度安排中常以互補或制衡關系共現。學生對術語的理解若缺乏體系意識,易陷入局部概念的機械記憶,難以實現跨概念推理或整體性遷移。
1.3 術語的語境依賴性
法理學術語的準確理解高度依賴具體語境,該特征在法律實踐場域中表現尤為顯著。同一術語在不同法律場景中可能呈現差異化內涵,如“公共利益”在行政征收與反壟斷案件中的判定標準存在明顯區別。因此,術語的規范意涵須通過具體適用情境方能確定,例如“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解釋與侵權認定中存在適用差異。
跨法域比較研究揭示,術語的規范意涵始終受制度傳統與司法實踐的雙重塑造。以“正當程序”為例,英美法系的對抗制傳統賦予其證據開示與交叉質證的核心地位,而大陸法系的職權主義模式更強調法官的程序控制義務。這種制度性差異凸顯術語教學建構“三維認知框架”的必要性:即通過典型判例的制度背景分析、學說演進的歷史考察以及不同司法管轄區裁判規則的對比,使學生準確把握術語在具體法制生態中的運作邏輯。
2基于概念建構的法理學核心術語教學策略
2.1 解構概念要素:創新多維教學方法
在法理學術語教學中,概念解析不僅是知識傳遞的載體,更是學生思維范式形塑的關鍵支點。核心術語通常具有多維理論維度與體系關聯,若未經方法論的引導,學生容易在概念網絡中產生定位偏差。因此,教師應當運用類型化分析與系統論方法,通過構建概念譜系與要素關聯模型,分階段實現術語認知的體系化建構。以“法律行為”為例,可分解為意思表示、效力要件與效果歸屬等構成要素,結合類型劃分矩陣與體系定位圖式,能夠強化學生對術語的體系化理解與邏輯化運用能力。
針對法理學術語的多維性特征,須采用復合型教學框架以實現深度認知。通過構建術語知識圖譜,教師可系統揭示術語間的垂直衍生關系與橫向譜系關聯,消解孤立理解術語的認知局限。在案例研習環節嵌入術語語境對比,有助于揭示術語在不同法律場景中的使用差異與語義變異,增強學生對術語功能的動態感知[3]。同時,借助概念演繹與學派爭議分析,如對“正義”概念在自然法與實證主義中的不同闡釋,學生可在理論分歧中深化術語理解,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生成。
2.2分層認知引導:適配個體建構差異
在法理學術語教學中,學生對概念的建構與其認知基礎和抽象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同質化教學進程易導致學生術語認知的顯著分化,為此,教師應建立分層認知引導機制,精準匹配個體差異。初階學習者通常需要借助具體案例和實例支撐,可采用術語要素圖示、簡化判例等手段,幫助其在“法律行為”“法律關系”等基礎術語上完成結構識別與語義初步建構。對于已具備一定法學基礎的學習者,應引導其關注術語間的結構性聯系與理論張力,例如通過比較“法的正義性”在不同法學流派中的界定方式,促進高階抽象能力發展。
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應配合術語掌握狀況的動態評估,通過基線測試將學生按認知基礎劃分為若干層級,并配套設置分層任務:基礎層任務聚焦術語要素識別與規范要件歸納;進階層任務側重術語網絡建構與理論邏輯整合;高階層任務則聚焦復雜法律場景中的術語遷移與反思性實踐。在教學資源與策略設計上,應注重多元呈現與彈性支持,強化術語教學的適應性與發展性。教學內容需要在統一框架下呈梯度分布,配合術語認知評價表、術語演練題庫和反思記錄工具,確保各層次學生獲得有效反饋。同時,教師應結合小組研討和個別引導的方式,促使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在術語建構路徑上形成各自清晰的發展軌跡。
2.3 嵌入實務語境:完善概念建構體系
在法理學術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抽象術語置于法律實踐語境中,是實現概念建構體系化的關鍵路徑。實踐中大量術語并非孤立使用,而是嵌套于裁判邏輯、立法條文和制度設計之中,其意義在具體語境中獲得限定與延展。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典型判例中的術語適用邏輯,可以幫助其系統識別“比例原則”“公共利益”等術語在不同案件類型中的語義差異,提升對術語的功能性理解。
在教學實踐中,構建接近真實法律操作的任務情境,有助于引導學生在運用中深化術語理解。通過組織法律意見撰寫、模擬庭審發言、立法條文修改等實務任務,學生需要將術語嵌入論證結構,識別語義邊界并處理語境變體,從而增強術語的功能性運用能力。教師還可以設計術語復現追蹤任務,使學生在跨案例、跨文本的多語境中歸納術語的共性邏輯,逐步形成系統性的術語圖式。
在引導學生拓展術語理解的廣度時,比較法視角的介入尤為關鍵。通過對“正義”“程序保障”等核心術語在不同法系中的制度投射與規范表達的比對,學生可以識別術語所承載的制度邏輯差異,增強術語遷移能力與批判意識[4]。實踐表明,將術語教學與法律語境深度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術語建構力與論證應用能力,推動教學從語義識別走向概念運用的躍升。
2.4動態評價反饋:監測概念建構成效
動態評價機制是支撐法理學術語概念建構過程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通過持續性反饋,捕捉學生術語理解與應用能力的階段性變化。相較于傳統的結果導向型考核,動態評價更關注術語認知演進的路徑,強調概念掌握的結構深度與遷移能力。教學過程中,可結合術語要素拆解表和概念圖譜作業,識別學生對術語內在邏輯的掌握程度,并通過階段測驗或小組展示跟蹤其術語建構能力的變化軌跡。
評價方式須體現術語認知的多維特性。通過情景模擬測評學生在特定法律實踐中對術語的應用能力,例如要求學生在擬制裁判文書中準確使用“法律漏洞”“比例原則”等概念,反映其術語表達的嚴密性與適用性。概念辨析寫作任務可輔助檢驗術語間的關聯掌握情況,結合個性化反饋機制,實現認知偏差的即時診斷與修正。
學生學習檔案系統可整合過程數據,對術語掌握水平進行縱向比對。依托學習分析技術實現量性數據與質性評估的三角驗證,構建涵蓋術語掌握度、遷移能力與反思深度的三維評估體系,從而增強評價的針對性與干預的有效性。
3結語
基于概念建構的法理學術語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主動建構,從概念解構、認知引導、語境聯結和動態評價等維度入手,促進術語理解向知識運用的有效遷移。這一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既能提升學生法學術語的掌握深度,又能促進理論與實務的互補融合,最終助力學生法治思維和能力的內化發展。后續研究應聚焦術語實踐理性的生成機制與教學轉化路徑,引入整合模擬法庭、立法仿真與判例溯因的多元教學情境,并探索智能教育技術與概念建構理論的融合模式,以促進法學教育在維度拓展、路徑優化和質量提升方面的系統性改革。
參考文獻
[1]陳翠玉.中國原創“法理”概念在日本法理學科創建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發展,2024,30(5):109-128.
[2]張磊.法理學視角下法律翻譯的對等與等效[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4(31):252-254.
[3]郭棟.法理的概念:反思,證成及其意義[J].中國法律評論,2019(3):16.
[4]約翰·齊普曼·格雷.法理學中的若干定義和問題[J].姚遠,譯.民間法,2017,18(1):35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