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52 DOI:10. 12339/j. issn.1673-8578.2025. 05.033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Stylistics Theory and Research//SUN Jiajia
Abstract:Sinceitsdevelopment,functionalstylisticshascontinuouslyatractedextensiveatentionfromscholarsinteacaemic field,and theresearchonthisareahasbecome increasinglycomprehensive.Thisarticlemainlyusesareviewapproach tosummarize thecurentdevelopmentstatusandacievementsoffunctioalstylsticsrsearchinbothteoreticalandappledfelds.Italsoprdicts thfutureeseachnddevelopmentdirectionsoffuctioalstylists,mingtoidentifysomeentrypointsforitsfutureevelont. Keywords:functional stylist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textual analysis;future research trajectories
功能文體學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功能文體學是相對于形式主義文體學提出來的,指的是以功能主義語言觀為基礎分析文體的流派,一般包括布拉格學派的功能語體理論、韓禮德等人的系統功能文體學、Bakhtin的言語體裁和風格理論;而狹義的功能文體學指的便是“系統功能文體學”,它特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視角的文體學研究[1。本文將以狹義視角對系統功能文體學進行相關探討,首先介紹功能文體學的產生背景,其次對功能文體學有重要影響力的理論進行闡述,接著探討這些理論在文本分析上的應用研究,總結功能文體學的一些研究新發現,并預測未來功能文體學的發展前景,
1 “功能文體學”的相關概述
1.1 “功能文體學”的產生背景
自20世紀60年代起,功能文體學在雙重任務驅動下蓬勃發展:抵抗文學界批判,確立文體學學科地位;挑戰形式主義,建立自主理論框架。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研究者在探討文體差異時常將文學文體與被視為實用文體的功能文體加以比較,例如張德祿在其著作中對兩者均有詳細論述。然而,韓禮德與哈森教授的功能文體學最初主要涉足文學語篇領域,將文學語篇與非文學語篇區分開來。依照兩人的觀點,“語域”論探討的是非文學語篇特性,以深化文本特定性質的理解;而針對專注于文學語篇的文體學分析,則重在發掘高價值語篇所呈現的特殊性[2]。
1.2 “功能文體學”理論的相關闡述
本次研究簡要闡述韓禮德的功能文體學理論及相關應用。
1.2.1 多功能理論
韓禮德主張,功能文體學理論的核心觀念歸結為“功能”二字。他以諸多具象功能分析類型為基礎,總結出三大抽象理論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謀篇功能”。所謂概念功能,是指說話者作為觀察者的功能,該功能旨在呈現人們的社會經歷和心理經驗,同時也表達事物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如并列、從屬等,其強調講話者表達自己在真實世界里的經驗和虛構世界里的想法。人際功能主要負責說話人以參與者身份發言,包括傳達個人觀點、價值取向及與受眾間的互動關系。其中,涉及社會角色以及交流角色等多方面因素[3]。謀篇功能是講話者作為組織者的功能,它把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根據情景語境在語篇中組織成一個整體,共同在語境中起作用。這三種功能同時存在于講話者的語篇組織計劃內,語言運用中的三大特性語用重點、認知構建和結構調控,均在說話人的語言組織方案之中,其各自發揮的作用是相對獨立的。此三項功能構成了三類意義資源,即說話人在遣詞造句時需要依據具體情境從中選取適合的部分,所做出的選擇都將對語篇的文風產生顯著影響。
1.2.2 語境
語境指講話的環境,包括篇外環境和篇內環境(即上下文)。情景語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概念框架:語場、語旨和語式。語場指事件的主題,包括參與者從事的活動和題材。語旨指交際的參與者以及交際者之間的各種角色關系。語式指語言在情景中的作用以及語篇的符號組織方式等。
情景語境對于意義選擇具有約束力,語篇正是在這一約束下,通過精選意義構建而成。意義系統主要涵蓋三個情境變量:概念意義、人際意義以及謀篇意義。此意義系統與韓禮德的語言功能理論中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謀篇功能相呼應。講話者對意義系統的選取,進一步影響到對詞匯和語法系統的挑選,于是產生了特殊的語法架構。同樣,詞匯和語法系統的選擇也驅動對音系系統的選擇,從而構造了特定的語音體系。反之,對初始音系層次的選擇亦能反映出對詞匯語法層次的選擇;而對詞匯語法層次的選取則反映了對意義層次的選擇。再深入探究可發現,語義層次的選擇受到場景語境的控制,因此語言形式的運作僅取決于其在場景語境中的應用及其發揮的作用,其功能的實現即是語言意義得以呈現的領域,
1.2.3 “獲取常規”與“偏離常規”
“常規獲取”與“偏離常規”可視作觀察“突出”之不同視點。韓禮德觀點認為,“突出”既可歸于“常規獲取”,亦可列入“偏離常規”,然而其實質卻是相同的,因為無論是何種狀況,其突顯皆客觀存在,僅需要以不同視野與立場來審視此突顯。
常規與偏離關系復雜多樣,若某種語言特性在某一視角下被視為常規的加強,那么在另一視角下則可能被視作常規的背離;反之,若某突顯被判定為違反了一項常規,由另一視點觀察,又有可能成為對另一常規的加固。因此,對于文章中的突顯,我們不可輕易斷言其是否成為常規的加強或破壞,抑或兼而有之?!矮@取常規”與“違背常規”兩者相互隱含,共生共存,形成了豐富的辯證關系。
2功能文體學的應用研究
2.1 韓禮德文體分析模式
韓禮德將文本分析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分析階段和解釋階段。前者重點揭示語篇中各層次語言現象的特殊性,后者則關注這些特殊性背后的原因。
在分析階段,聽眾或讀者需要識別并找出諸如拼寫字、音系特點、句子結構以及語義,語用乃至語域等多個層級上的顯著特征,并揭示它們的存在。進入解釋階段后,聽眾和讀者需要將這些顯著特征與語篇的情景背景相聯系,探究這些特征是否與情境相關,是否與語篇的主旨息息相關。可見,理解這些顯著特征對文本含義的闡釋至關重要。韓禮德的文體分析模式能顯著提升研究者的文體分析及欣賞能力。
2.2 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料庫語言學結合
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料庫語言學的融合展現出各類理論間的協調性。這種整合使得語料庫能高效地剖析語言特征的相關信息,只需要通過索引,便可獲取任何文章中的相關數據。依據這些數據,并結合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便能深人探討這些特征在文本中所發揮的作用。
例如,Goatly在解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部作品時,運用專門針對大量樣本研發的工具來提取詞語與句段,并以功能語言學的功能標簽來標記編碼,通過對賦碼后語料的精確統計,從而精確定位并分析出文章的內在含義,將功能語言學的高級概念融入語料庫語言學的操作流程中[4]
2.3 多模態分析
功能語言學視各類模態為理解體驗和構建含義的多元途徑,強調所使用的語言分析理論同樣適用于多模態文本的解析;以功能語言學為基礎的多模態語篇分析現已成為該領域的主導思想,部分涉足多模態分析的專著基于功能語言學或韓禮德的社會符號學理論,成為領域內的經典之作。
當前研究重點集中于多模態分析領域,涉及廣泛的分析對象,包括跨媒體內容如兒童圖畫書、配圖參考書籍、動畫、影視、音樂劇等。其核心在于剖析語言模態與視覺模態間的聯系,洞察各種文體特征在文字和圖像上的展示,并透過文本的全部意涵來理解這些特征的價值,從而進行深度解讀。
現階段,對于多模態分析的文體學研究成果頗豐。許多學者開始關注新時代多模態文本的文體學解讀,如張小芳的《電影lt;泰坦尼克號gt;多模態功能文體分析》[5]。該文章系統闡述了多模態分析的相關理論知識,并通過對影片中多個鏡頭的多模態分析,揭示這些鏡頭的文體表現及其意義貢獻,為觀眾深度解析了電影所要傳遞的信息。
3功能文體學的發展前景
自從功能文體學誕生以來,就引發了大量學界關注,達到較完善成熟的水平。盡管如此,其發展趨勢仍在向前,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近期學術界頻現上述理論結合模式,然而研究者大多僅在必要時引用,關于理論間契合前提的論述甚少,這無疑削弱了兩者接軌的可能性。即便已有相關理論依據支持,但理論結合前提仍需要解析,這點對未來功能文體學與其他流派的整合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步入新世紀,作為文體學分支的功能文體學發展路徑可從文體學發展前瞻中洞察。胡壯麟和劉世生的文體學六大方向,包括“文體學研究對象”“文體學與符號學”“文體測量學”“文體學解釋力”“跨學科交流”和“教學服務”。經查證,目前功能文體學在“文體學研究對象”“文體學與符號學”和“文體測量學”三大方向中均取得顯著成果,但在后三大方向上仍待努力[。而且,功能文體分析絕非孤立個體,而是與其他領域緊密相連,優勢互補。以“教學服務”方向為例,無論何種分析方法,皆可結合教學需求加人日常教學。例如,借助文體分析知識和技巧深挖課文內涵,針對學生核心素養開展相應教授活動,這無疑是極具教育價值的結合模式。
4結語
功能文體學的發展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便逐步熱火朝天,它的發展是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為引擎的,二者互動,在文體分析上越來越完善,走得越來越遠。通過探索功能文體學的“功能”的思想和相關概念、功能文體學領域有影響力的理論及相關應用研究,學者得以了解功能文體學在理論和應用上的發展現狀,進而窺見未來功能文體學的發展前景,為日后文體學的研究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劉世生,宋成方.功能文體學研究的新進展[J].現代外語,2015,38(2) :278-286.
[2]孫慧.功能文體學理論及應用原則[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6):86-88.
[3]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4]GOATLY A. Corpus linguistics,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and literary meaning:A critical analysis of Harry Potter andthePhilosopher's Stone[J]. Ilha do Desterro,20O4,46:115-154.
[5]張小芳.電影《泰坦尼克號》多模態功能文體分析[J].西部學刊,2020(22):156-160.
[6]劉世生,宋成方.功能文體學研究[J].外語教學,2010,31(6)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