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3;H004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32
Beyond the Bilingual Perspective:The Mechanism of Transfer Error Generation in the Trilingual Lexical System of German Learners//CHEN Aiwei
Abstract:Inteprocesofforeignlangugeacquisition,tequalityofaleaerswitingabilityiscoselylinkedtotheirvocabulay repertoireaditsaplication.ThissdyfocusesonieseEngliseantrilingalleaes,ntegatingteosofidangage acquisition(TLA)anderoranalysistoinvestigate negativetransferphenomenafromthefirstlanguage(Chinese)andsecondlanguage (English)duringtheacqusitionofathirdlanguage(Geman).Employingacorpus-basedapproachtheresearchsystematicallidentifiesandcategoreslexicalerorsithanempasisonanalyzignegativetransferpatesattheconceptuallevelofvocabularyThe findings aim to provide practical pedagog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German language instruction.
Keywords:thirdlanguage acquisition(TA);corpus;exical erroranalysis;language transfer;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1 理論框架
1.1 三語習得中的遷移研究
盡管第三語言習得受到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但二者在本質上有顯著差異。三語習得并非二語習得的簡單復制,亦非多種語言系統的機械疊加。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三語言習得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二語初始階段學習者只依賴單一的語法體系,即母語語法體系,而三語習得初始階段則涉及一個選擇過程,語言的遷移作用發生于學習者從母語與二語之間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因此目前三語習得的重要理論都著重討論三語習得初始階段中的遷移現象(Transfer)[1]。
在三語習得的初始階段,遷移現象受語言距離、二語地位、語言水平、年齡和心理距離等因素影響,可能呈現出兩種遷移傾向:(1)僅發生從二語至三語的遷移;(2)同時存在從母語和二語至三語的遷移。Falk和Bardel提出的二語地位假說(L2StatusFactorHypothesis)指出,在三語學習的初始階段,遷移主要源于二語,這是因為二語與三語的習得方式具有相似性,使得二語對三語習得的影響力相較于一語更為顯著[2]。
1.2 詞匯錯誤分析的研究現狀
Coder在其開創性論文“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中提出了錯誤分析理論,并將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分為語際錯誤(由母語干擾引起)和語內錯誤(由目標語規則誤用引起)3。在之后的很多研究中,錯誤分類被繼續細化,詞匯錯誤分類也由此出現。
近年來,隨著語料庫研究在國內興起,很多研究者對學習者的詞匯錯誤進行研究。楊惠中等對《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的詞匯失誤如替代錯誤、詞類錯誤、搭配錯誤、連詞錯誤和定冠詞錯誤等進行了分析4」。另外一些研究者自建語料庫,傾向于將錯誤分析和實際教學相結合,分析學習者在書面語中錯誤的類型和來源。梁艷春收集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作文148篇,發現錯誤845處,并且總結出語義錯誤多于構詞錯誤。錯誤的原因是學生詞匯量不足和語法錯誤,從而導致語內錯誤和語際錯誤[5]。國內學者通過對詞匯錯誤分類的深入研究,豐富了錯誤分析理論的內涵,同時這些成果有助于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并為錯誤分析理論運用于外語寫作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2 研究內容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從國內某高校德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中抽取了90份期末考試作文,建立微型封閉語料庫,歸納并標記詞匯錯誤,擬回答以下問題:(1)中國德語專業學生的詞匯錯誤類型分布情況如何?(2)這些詞匯錯誤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最終,筆者搜集到84份寫作完整、內容切題的有效樣本。
2.2 數據呈現
在84篇有效樣本中一共有347處詞匯錯誤,各錯誤類型及占比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這些詞匯錯誤所占比例并不均勻,其中“詞義混淆”所占比例最大,而其余三類詞匯錯誤類型占比較小。
2.3 分析與討論
依據本次實驗,筆者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錯誤句子進行分類描述和討論。
圖1各類詞匯錯誤占比

2.3.1 完全借用詞匯
這類詞匯錯誤是所有類型中出現頻率最低的一種。如句子“Es gibt zu viel positive Influence furM?nnerdurchHaushaltmachen.\"顯示了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完全借用詞匯”錯誤。此句中,學生寫的是“Influence”而不是“Einfluss”。這類詞匯錯誤反映了學生們受到了二語(英語)的影響。他們在寫作時,由于缺乏德語詞匯,直接將英語單詞寫入文章中,以便受眾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2.3.2 詞義混淆
本文中的詞義混淆錯誤所占比例最高,這類錯誤表現如句子“AmEndemachenM?nnerdenHaushalt,mehrStreit zuerlassen.\"句中,作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動詞“erlassen”的語義。“erlassen”的意思是“豁免”,“vermeiden”的意思是“避免”。雖然兩個漢語動詞都有“免”字,但它們的語義卻不同。漢語動詞\"豁免\"和德語動詞“erlassen\"都主要用于法律領域,例如jmdm.dieStrafeerlassen(豁免某人的罪行)。這類“詞義錯誤”中,學生主要受漢語的影響,中國學生從德語詞匯的中文翻譯出發,在沒有深人了解德語詞匯的語義的情況下,根據中文翻譯而錯選了德語詞匯。
2.3.3 介詞錯用
這類錯誤都與介詞的錯誤使用有關,如介詞誤用、介詞缺失。
介詞錯用主要有以下特點:動詞短語表達中缺 少固定搭配的介詞。如句子“Sowurde ich sagen, dassMann sich Zeit nehmen soll,um die Familiezu beteiligen und um den Haushalt zu machen.”,作者 沒有寫介詞“an”和反身代詞“sich”,在漢語中,這 個動詞短語中沒有介詞,漢語中的動詞“參與”直 接搭配一個賓語。相反,這個動詞短語在英語和德 語中都必須搭配介詞使用。
2.3.4 錯誤構詞
在錯誤構詞這一詞匯錯誤中,語料庫中的錯誤分為兩組:一類是根據德語組詞規則新造的錯誤單詞,這些單詞在現代德語中并不存在。另一類錯誤單詞的正確形式在德語中已經存在,但學習者錯誤使用德語構詞法,出現一些帶有錯誤詞綴的詞匯。例如,學生的表達“Alsein Mannsollich mehrerHaushalt machen.Ich muss kochen lernen,weil ichfast nicht kochen kann.Je mehr Haushalt kann manmachen,desto besser unserer Lebenstand ist.”中的“Lebenstand”一詞在德語中并不存在。作者想表達的是“生活水平”,正確的德語詞是“Lebensstan-dard”,但他是將一個中文詞翻譯成了德文。“生活水平”這個詞在漢語中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生活”,第二是“水平”。中文詞“生活”對應的是德語詞\"Leben”,中文詞“水平”在德語中有兩個對應詞,分別是“Standard”和“Stand”。將“Leben”和“Stand”放在一起,屬于錯誤的構詞法,同時這個構詞錯誤也涉及詞義錯誤,即德語詞“Stand”所表示的水平指物理位置的水平,而“Standard”更多指某個東西總體質量和績效達到的水平。
2.4 詞匯錯誤原因
通過分析本論文中的詞匯錯誤,發現詞匯錯誤由多種因素造成。(1)詞形混淆。英語和德語同屬印歐語系,因此它們的詞形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traditional\"(英語)—“traditionell\"(德語)。有些德語單詞和英語單詞的詞形相同,但詞義卻完全不同,例如“also”(德語連詞:因此)與“also”(英語副詞:也)。(2)詞義混淆。德語通常在一個詞匯語義范圍內使用不同的詞,而漢語和英語則在這些領域使用無差別的寬泛術語,如“知道一toknow(英)—kennen,wissen,konnen(德)”。三語之間部分詞匯的語義差異往往非常細微,而且存在部分對等的情況,學習者在沒有牢固掌握德語詞匯具體語義的情況下,會產生語間干擾。(3)過度泛化構詞法。在三種語言中,有些詞是按照一定構詞規則復合而成,有些詞在三語中的構詞形式會有所差異,如Handschuh(德)—Glove(英)—“手套”,英語不是一個復合詞,但漢語和德語是復合詞且有相似之處,德語“Hand”是“手”的意思,“Schuh”是“鞋”的意思。由于這種語言上的相似性,學習者可以更容易地掌握單詞,但另一方面,中國德語學習者會根據德語中復合詞的特點獨立構造出錯誤的德語單詞。
3教學啟示
本文通過自建語料庫,對大學生德語寫作中的詞匯錯誤進行了分析,發現高年級德語專業學生在詞匯方面產生的錯誤具有相似性和變異性,均體現出母語(漢語)和第二語言(英語)對第三語言(德語)產生一定的負遷移作用。學習者在德語學習中只是習得傳統語法中詞匯的各種意義是不夠的,因此對于德語詞匯教學,首先,教師要增強學生對易錯點的辨識和把握,正確利用三語詞匯異同點減少語間干擾;其次,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借助第一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技巧和學習策略去習得第三語言,提高學習效率;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自我監督的學習策略,提升三語習得者的詞匯學習效率并提高大學德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艷瑜,袁博平.三語習得前沿理論及三語漢語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3(6):938-949.
[2]FALK Y,BARDEL C.Object pronounsin German L3 syn-tax:Evidence for the L2 status factor[J]. Second LanguageResearch,2011,27(1):59-82.
[3]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 :161-169.
[4]楊惠中,桂詩春,楊達復.基于CLEC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梁艷春.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作文詞匯錯誤分析與教學建議[J].中國林業教學,202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