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初期術語規劃評析

2025-09-28 00:00:00王琪
中國科技術語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C04;H083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02

Review of Terminology Planning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ANG Qi

Abstract:Intheearlyday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erminologywork wasprimarilyledbythe WorkingCommiteforthe Unificationof Academic Terms(WCUAT,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and latertheCompilationandPublication Committeof the Chinese Academyof Sciences(CPCCAS,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The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terminology-related institutionsduringsodeilnological,lialtcalnditiecosofoet, theCPCCAS inheritedandmoderatelyadjusted theworkiitiatedbytheWCUAT.Teminologyplaningduringthiseraremainedrelativelyambiguousiistitutioalaligntithrfullintegaedintolngageplainoienceandtolglangdis formulationand implementationexhibitedadegreeof independence.Thecharacteristicscanbesummarizedintothreekeypoints: First,alackofherarcicalorsstematicframeworkforerminologyevelopment;Second,disciplinaryboundarieslimitingtesope andqualityofterminologywork;Tird,t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emergingasthbackboneforceintermiologystandardization.

Keywords: terminology planning;language plann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0 引言

自20世紀50年代“語言規劃(languageplanning)”這一術語被提出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事相關研究。國際術語信息中心Infoterm編制的《術語政策指南》將“術語規劃(terminologyplanning)\"界定如下:主要根據專業領域交流的需要和要求來開發語言和促進語言發展的規劃活動,語言規劃和術語規劃相輔相成1。中國學者梁愛林2、馮志偉[3]等已關注并研究相關問題,筆者也曾撰文探討國際術語組織的術語規劃4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術語政策5,但國內關于該領域的關注度、研究深度和廣度同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近些年來,語言學界的規范化理論視角逐步融入語言政策與規劃、語言管理、語言治理等理論體系。葉其松曾探討術語標準化、術語管理及術語規劃的關系,認為術語標準化是術語管理和術語規劃的基礎,術語管理和術語規劃是術語標準化的發展和繼續,術語管理和術語規劃范圍更廣[6]。也就是說,術語管理和術語規劃所涵蓋的內容更豐富,兩者都包含術語規范化,但又不局限于此。從新中國術語規范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工作實踐始于規范化,又逐步超出這一界定,與理論發展軌跡吻合。為此,本文運用術語規劃理論分析當時術語實踐的得失,并根據相關資料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入探討。

新中國成立初期,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先后主導術語工作。其中,前者主導下的術語工作范圍較廣,術語工作分組進行,由不同機構協同推進;后者主導術語工作后,術語工作僅限于科學技術類,其重心逐漸從統一和規范化轉向工具書編纂。

新中國成立初期除由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等專門機構集中開展術語工作外,出版、軍事及民族語等領域也根據工作需要分別組織了術語工作。如果說前者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術語工作的主體,那么后者就是當時術語工作的有益補充。就出版領域來說,人名不統一、度量衡不統一、縮略不規范、術語濫用、術語通俗性、完備性不夠等問題普遍存在,出版領域采取了各種舉措解決術語問題,包括強化編輯制度建設、統一出版相關術語、實施術語協調、確定術語統一原則等。就軍事領域來說,在劉伯承的領導下,南京軍事學院的軍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對相關術語進行了界定,軍事學院在5年內編寫、編譯和翻譯了各種教材,編訂的《軍語畫一(初稿)》為此后的軍語規范化和辭書編纂打下了基礎。就民族語領域來說,從中央到地方,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國家層面的工作關注民族術語共性,地方層面的工作則更具體;國家層面的術語工作往往包含多種民族語言,地方層面則相對單一。本文暫以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及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相關術語規劃為研究主體,其他內容另文探討。

1新中國成立初期術語工作機構規劃影響因素分析

總體而言,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術語工作機構成立及變更的因素主要有科技因素、政策因素、歷史因素及認識水平。

(1)科技因素。首先,科技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新中國成立術語機構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學術名詞不統一、不規范現象十分嚴重。清末至民國時期影響最大的百科全景式期刊《東方雜志》多次刊載文章討論科技名詞規范問題。其次,科技政策對術語機構的成立有著重要影響。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科技制度的正式建立。當時由于西方國家的封鎖,中蘇交流增多,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走上向蘇聯學習的道路,于是在科技體制建立初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科技體制[。這種體制雖存在弊端,但與當時的經濟狀況是相適應的,是基于當時國情做出的合理決策。再次,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了積極的科技政策,營造了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機構數量大幅增加,與1947年相比,科技工作者增了8倍,科研機構增了20倍[8]。可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的組建,得益于相對寬松的科技政策土壤。

(2)政策因素。首先,我國政策的執行力度比較強,對術語機構的成立和撤銷都有直接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般是政府機構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科技政策也是如此。因此,我國的科技政策從制定到執行非常通暢,執行下來非常有效,一旦確定,迅速實施[9]。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的成立,就能證明這一點。新中國成立初期,化學專家孫君立來函談及名詞統一問題,受到出版總署的重視,出版總署認為名詞工作牽涉面太廣,任何機構獨立承擔都存在較大困難,因此提交文委計劃委員會定奪。文委計劃委員會為此廣泛征求了科學家意見,得到普遍贊同。此后,名詞機構的成立工作便得以推進。其次,黨中央、文委對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工作成果并不滿意,社會評價不高可能成為其最終結束的直接原因。1953年3月2日,習仲勛在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關于政務院文委分黨組布置反官僚主義斗爭的報告》中提到,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形同虛設,長期沒有工作,領導上覺得是負擔,黨外人士意見又多得很,應逐漸加以整頓[10]。再次,國家機構調整政策,對術語機構的變更有著重要影響。文委結束是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工作結束的影響因素,而60年代初國家精簡機構政策,則是編譯出版委員會保留牌子、撤銷辦事機構的直接原因。1960年,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國家認為應精簡機構,將部分非生產人員充實到農業戰線上。同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實施精簡機構政策。在此過程中,編譯出版委員會僅保留了牌子,撤銷了辦事機構。原屬該委員會的名詞室由科學出版社代為管理,并于1963年變更名稱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名詞編訂室。“文化大革命”期間,術語工作逐漸成為工具書編纂的一部分。在60年代以后的若干年里,名詞工作已大大弱化了規范功能,漸漸演變為科技辭書出版,

(3)歷史因素。首先,機構的設立與變更,充分考慮了名詞工作的歷史沿革。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若干年里,國家已成立過有關名詞機構,從事名詞統一工作,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因此,成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是恢復與延續了過去的名詞工作。1909年,編訂名詞館的成立,拉開了通過組建機構有組織地開展名詞工作的序幕。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負責管理名詞工作。截至新中國成立前,該機構審定出版的各科名詞有18種,處于進展中的學科 29 種,共47 種[11]。國立編譯館的名詞實踐為新中國的術語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名詞出版物、名詞稿本和資料、名詞審查程序、工作方法基本為新中國的名詞工作所繼承。其次,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主導名詞工作時,也充分考慮了名詞工作的歷史經驗。中國科學院對名詞工作的大力支持和諸多成果,是推動該工作的重要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學院成果最為突出,遠遠超出其他幾個組。截至1955年,出版的名詞達40種,涉及自然科學多個領域;衛生部組織編訂了10余種;其他幾個機構所做工作不多,沒有名詞出版。國務院的批示也是基于中國科學院名詞工作業績的考慮。

(4)認識水平。新中國成立初期,正需要集中力量搞建設,尚無足夠的經濟實力對名詞工作做長期規劃,只能通過制定臨時和短期規劃來解決眼前較為迫切的術語問題。此時的術語規劃雖缺乏長遠眼光,但客觀上也解決了一定問題。首先,1950年4月文委通過的組建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的決議和基本方案中提到,名詞工作范圍過廣,任務過重,目前僅根據實際需求和工作基礎分期完成。其次,1950年5月文委向出版總署交付工作方案等文件時,提到整理初稿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從出版總署人員中調用,初稿印制費從出版總署的預算中支取[12]。可見當時雖然強調名詞工作的重要性,但因客觀條件限制,并沒有專門的人員和經費投入。再次,沈陽工學院曾有意推薦一名具有名詞工作經驗的留美博士到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任職,但得到的答復是工作人員都是兼職,無專職人員[13]。此外,中國科學院在總結6年來的編譯出版工作時提到,已基本完成自然科學名詞編訂任務[14],也就是說,這項工作圓滿結束了。實際上,隨著科技發展的加速與交流的日益頻繁,新名詞術語不斷涌現,術語工作需求逐漸增加,對術語工作的專業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國際上已出現術語師職業,就是術語工作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最有力的證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術語工作內容、所涉及的語種、術語推廣及協調方式都還十分單一,術語工作也缺乏國際交流,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術語實踐都仍存在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2 新中國成立初期術語工作內容規劃與比較分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計劃開展工作的學科領域非常廣泛,且動用行政力量推進工作。當時分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藥衛生、文學藝術及時事五個組,其中自然科學組由科學院負責(工程、農學方面待協商),社會科學組由出版總署負責,醫藥衛生組由衛生部負責,時事組由新聞總署負責,文學藝術組由文化部負責。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是專為統一名詞而設立的機構,該時期的術語規劃工作以規范化為唯一任務,旨在將指稱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稱統一起來。當時的工作思路是,先組織編訂中外對照(俄中或英中)的名詞,請有關單位試用;中文名基本一致后,再組織編訂各種類型的科技辭典,進一步統一科技名詞中文名[15]。

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旨在管理和規劃院編譯出版工作,它與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不是專門的術語機構,不以術語規范化為唯一任務,其工作重點不僅包括名詞編訂,還包括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等業務工作。編譯出版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對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的學科范圍做了調整,僅承接自然科學組的工作,其他各組的名詞工作擱置下來;同時,原編譯局聘定的審查委員繼續留任,審查工作依照原有模式進行,從而確保名詞工作在交接過程中的連貫性。通過對比可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在工作內容與職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差異。

(1)在劃定的工作范圍內,重視工作內容的連貫性。就工作延續性而言,編譯出版委員會與此前的名詞工作差別不大,多數學科名詞的主體工作是在編譯局時期完成的,編譯出版委員會需要繼續推進,直至出版。以《數學名詞》(英中,科學出版社,1956)為例,其組織工作始于1950 年,并于1956年出版。又如《給水排水供暖通風工程名詞》(俄英漢,科學出版社,1957),其初稿于1953年年底完成,1955年11月底基本完成審查工作,最終于1957年正式出版。

(2)根據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發展趨勢拓寬業務范圍。一是在向蘇聯學習科技的大背景下,高度重視蘇聯科學院出版的科技術語集,組織翻譯出版了“蘇聯科學院科技術語委員會推薦術語集譯叢”,包括物理化學分析術語、航空動力裝置術語、熱力學術語、活塞式內燃機術語、氣體技術術語等。這些書中都明確標示,中文譯名僅供參考,不作為決定名來推行。二是積極組織俄語版名詞工作。編譯出版委員會非常重視外文譯名工作,例如,1952年曾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英漢對照《天文學名詞》,1956年在編譯出版委員會領導下重訂出版該英漢對照本,1958—1959年陸續出版了《天文學名詞》的俄英漢、漢俄英、英俄漢三種版本;又如,1955年曾出版英漢《動物組織學名詞》,兩年后又出版了俄中《動物組織學名詞》;再如,1954年出版了英漢《氣象學名詞》,四年后又出版了俄英漢《氣象學名詞》。三是積極推進與蘇聯在科技詞典領域的合作。1957年,編譯出版委員會和蘇聯國立技術理論出版社商定合作進行綜合性的《俄華技術名詞》的編訂和出版工作,計劃收錄29個學科,共6萬余條名詞。其中大部分由蘇聯編、名詞室校;少量由名詞室編、蘇聯校[15]。這些都是根據國家政策和科技發展需要采取的積極舉措,是術語工作服務國家需求的重要體現。

(3)注重工作內容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一是組織翻譯引進國外辭典。為了進一步譯訂有機化合物名詞并明確各名詞所代表的物質,編譯出版委員會組織翻譯了英國伊凡·海爾布倫等編的《海氏有機化合物辭典》1~4冊;此外,于60—70 年代陸續翻譯出版了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電工辭典》中的若干組,其中每條術語都列了幾個語種的外文術語和漢語定義;原書分組出版,譯本亦如此。二是及時組織補充修訂工作。由此可見,名詞審定出版的后續和衍生工作,既順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也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例如,編譯局早在1955年就出版了《化學化工術語》,收詞26000條;因此后化學和化學工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并于1957年、1958年和1959年陸續出版了《高分子化學化工術語》《英漢化學化工術語續編》《英漢有機化合物名詞》《英漢油料詞匯》等,于1961年做了匯總出版,一年后進行了修訂再版,1963年又將1962年對1961年的修訂之處單獨列出,予以出版。

(4)根據工作機構定位適度弱化規范統一這一宗旨。以化學化工類術語為例,關于選聘專家擔任審查委員進行名詞審查,除1955年的版本外,1957年及之后的版本均未提及這一重要環節,可看出相較于前期工作,編譯出版委員會在保障名詞規范統一性方面有所弱化。此外,還組織出版未經審查的辭書。如《英漢水產學辭匯》(科學出版社,1959)《英漢機械工程詞匯》(科學出版社,1960)均以試用本出版。

3新中國成立初期術語規劃的性質和特點

3.1 性質

從國際術語規劃理論建構上來說,術語規劃與語言規劃并存,術語規劃并不是語言規劃的下位概念。近100多年來,國外語言規劃研究朝著不同方向發展,且形成了不同的學派[16]。《術語政策指南》提出,“語言規劃”和“術語規劃”都是“信息交流規劃(communication)”的下位概念[1]。術語統一也是 Nahir 提出的11 個語言規劃目標之—[17] O從這個意義上說,術語規劃有其獨立性,與語言規劃存在交集,但不從屬于語言規劃,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關聯。

從目前中國語言學界對語言規劃和術語規劃的理解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語言規劃沒有將術語規劃包括在內。新中國成立后實施了一系列語言政策,在語言規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語言規劃涉及文字改革、推廣普通話、現代漢語規范化、文體改革等。其中現代漢語規范化任務包括開展標準語和漢語規范問題探討;對漢語語音、詞匯、語法進行規范;編寫規范性語文辭書等[18]。相關學者對此進行了系統總結或深入探討,如桑哲系統總結了新中國語言規劃工作的主要成就,包括共同語的選擇與普通話的推廣普及、漢字簡化和整理、漢語詞匯規范化等[19-20];陳章太提到確定語言地位、保障語言權利等一系列新中國的語言規劃[21];劉英研究語言觀的歷史演變和新中國的語言規劃[22];郭熙分析語言規劃的動因和效果[23];孟萬春探討中國語言規劃的歷史演變[24]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研究均未提到清末編訂名詞館、民國時期科技譯名統一工作或新中國的名詞工作,學術界普遍認為術語規劃存在一定的獨立性。

從新中國術語實踐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術語規劃歸屬較為模糊,既未納入語言規劃,也未納入科技規劃,其制定和實施具有相對獨立性。從機構設置來看,20世紀50年代初,文委下設的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負責語言規劃,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負責術語規劃,語言規劃和術語規劃并列,各司其職。從科技規劃來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是國家科技管理的成功實踐,但該規劃僅涉及統一度量衡、標準化等領域,不包括科技術語規劃。

3.2 特點

首先,當時術語規劃的制定未形成完整的層級和體系。一方面,與當時的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并非實體有關,其無法管理和統籌所有術語工作,無法囊括所有領域,更無法從工作機制上對其他領域的術語規范化形成約束,形成完整的體系。與此同時,民族語術語規范化工作紛繁復雜,其工作原則、工作成果都較為特殊,加上民族地區一般相對偏遠,學術交流受限,其術語規劃相對獨立也不難理解。另一方面,1949—1954年間的中國科學院從高校及海外邀請了大量優秀人才加盟,科研實力大幅度提升,既是學術中心,又是科研管理機構。術語規范化是帶有管理性質的工作,自1954年9月起,中國科學院不再具備管理職能,且不屬于政府部門,其主導的術語規范化工作逐漸弱化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背景下,其更不可能管理其他領域的術語工作,自然也無法形成完整的層級體系。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及此后中國科學院的術語工作相對集中且涉及多個領域,而出版領域、軍事領域及民族語領域的術語規范化工作則相對分散。就民族語領域的術語規范化來說,各民族語術語工作發展不平衡,有的民族語言尚無文字,術語規范化工作便無從談起;有的民族語言已就新詞術語規范化和一般原則做了諸多嘗試。

其次,學科界限影響了術語規劃的制定和術語工作水平的提升。由于化學工作者與語言學家交流欠缺,關于化學物質命名的不同意見長期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參與化學名詞工作的陶坤曾明確指出,有的語言學家十分關心化學物質命名問題,但是交流太少,缺乏溝通;如果能使雙方共同討論,共同厘定中文化學物質名詞,能大大推進相關命名工作,促進中國化學的普及與發展[25]。1954年,印度龍城國際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毘羅博士向語言研究所提出訪問和了解統一學術名詞工作的要求,語言所表示,并不了解名詞工作[26]。可以看出,雖新中國成立初期語言研究所隸屬中國科學院,但當時的名詞規范工作與語言學界溝通較少。另外,從各領域專家們在從事術語工作過程中的研究和探討來看,專家們均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跨領域跨學科之間的專家交流明顯不足。新元素命名及化學用字等問題,語言學家幾乎對此沒有什么探討。

再次,中國科學院是術語規劃的中堅力量。從機構負責人來說,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此后的編譯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陶孟和,改革開放以后的術語工作也繼續接受中國科學院領導。從術語工作內容來說,自新中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科學技術類術語規范化工作參與者最多,占比最高,成果最多。中國科學院主導術語規劃的優點是能為科技領域術語工作提供一定支持,缺點是難以為其他領域術語規范化工作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Infoterm制定.術語政策指南:不同語言社會背景下術語政策的制定和實施[Z].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巴黎,2005:12-14.

[2]梁愛林.關于術語政策與術語規劃的認識[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8(3):4-12.

[3]馮志偉.語言規劃的重要領域:術語學[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7-47.

[4]王琪.國際術語組織Infoterm、TermNet的術語規劃及啟示[J].中國科技術語,2020(6):11-15.

[5]王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術語政策的發展、特點和趨勢[J].語言戰略研究,2024(1):76-85.

[6]葉其松著.術語研究關鍵詞[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6:171-179.

[7]張雷,劉睿博.新中國70年科技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9(10):25-29.

[8]張昀京.鑄劍九十年鋒刃正凜然: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及政策回眸[J].科技潮,2011(7):6-11.

[9]尹璐,滿佳.建國初期我國科技政策的發展及啟示[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48.

[1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習仲勛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309-314.

[11]學術名詞編訂情況調查表(根據前國立編譯館工作報告編制)[J].科學通報,1950(2):123.

[12]文化教育委員會關于成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等給出版總署函[A].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2(1950年)[G].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226-231.

[13]沈陽工學院關于推薦本院資料室吳叔班到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工作的函[A].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檔案:(50)收總字第3565號.

[14]中國科學院六年來的編譯出版工作報告(1956年5月19日)[A].中國科學院辦公廳編.中國科學院年報1956(內部資料)[G].1957:125-127.

[15]陶坤.科學技術名詞統一工作最近動態[J].科學通報,1958(2) :57.

[16]周慶生.國外語言規劃理論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4) :53-63.

[17]Moshe Nahir. Language Planning Goals : A Classification[J].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1984,8(3) :294-327.

[18]陳章太著.語言規劃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7-136.

[19]桑哲.1949年后中國語言規劃研究初探[J].現代語文,2006(11) :27-37.

[20]桑哲.新中國的語言規劃及未來工作展望[J].語文研究,2011(3):8-14.

[21]陳章太.新中國的語言政策、語言立法與語言規劃[J].國際漢語教育,2010(3):24-30.

[22]劉英.語言觀的歷史演變和新中國的語言規劃[J].南京社會科學,2006(6):136-139.

[23]郭熙.語言規劃的動因與效果:基于近百年中國語言規劃實踐的認識[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34-40.

[24]孟萬春.中國語言規劃的歷史演變[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24-129.

[25]陶坤.化學物質的中文命名問題[J].科學通報,1952(6) :397-403.

[26]關于印度毘羅博士提出來所了解學術名詞的要求的請示[A].中國科學院辦公廳檔案:1955-02-097-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超碰91免费人妻|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国产91高清视频|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毛片在线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欧美色伊人| 日韩在线1|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午夜激情婷婷|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婷婷综合在线|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99手机在线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青青草91视频|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a级毛片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青青青国产视频|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在线视频97|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欧美色亚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性69交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视频大全|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无码丝袜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