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V87;S157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5.022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GAO Xiaojing
Abstract:Flodpreventio,sasterductionndsilandwateronservationorkoldanmportantpositioninina’stioal conomicdevelopment.Adresingissuessuchasnon-standardiedteminologinfloodprevetionandinconsistentefectivensevaluationmethods,tisstudysystematicallorganizedcommonlyusedtermiologyintefieldoffloodpreventionanddisasterruction throughliteratureesearchandfieldinvestigations,establishingastandardizedterminologysystem.Usingthe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andfuzycomprehensivevaluationmetod,anevaluatioidexsytemforsoilandwateronservatioefectivenesswasconstructed,andempiricalaalysisasconductedintypicalregions.Researchshowstatterminologysandardizationhsaigificant promotingefectonimprovingtheeficiencyoflood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work.Recommendationsforimprovingthe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are also proposed.
Keywords:flood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terminologystandardizati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effectivenessanalyis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面臨的洪澇災害和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峻。防洪減災和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和學科領域,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術語使用不規范、概念界定模糊等問題,影響了工作效率和跨部門協作。因此,加強防洪減災術語的標準化研究,建立科學的水土保持效能評估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防洪減災術語現狀分析
防洪減災術語在工程和學術中使用頻繁,但各地使用存在差異。通過對31個省份的相關報告分析發現,同一概念在不同地區表述不一,阻礙了信息傳遞。術語使用混亂主要表現為定義不準確且使用隨意。超過 40% 的防洪減災文獻存在術語不規范現象,同一術語在不同文獻中含義有明顯偏差。工程設計規范中部分術語解釋不清晰,導致實踐中理解偏差,影響工程質量與效果[1]。術語標準化對提升工作效率意義重大。規范術語有助于準確傳遞專業信息,提高效率并降低溝通成本。
2防洪減災術語標準化研究
2.1 術語收集與整理
對防洪減災領域相關文獻資料與實踐工作指南進行系統梳理后,收集整理出156個防洪減災術語。依據術語性質和應用場景把這些術語劃分為基本原則類術語、工作制度類術語、專業技術類術語三大類別。在術語收集過程中著重對各術語使用頻率和規范性進行統計分析,形成防洪減災重點術語分類統計表(見表1),對收集整理的術語進行規范化處理,為后續術語標準化工作奠定基礎。
表1防洪減災重點術語分類統計表

2.2 術語規范化原則
防洪減災術語規范化是遵循科學性、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來開展的,科學性體現在術語定義需要準確嚴謹且內涵清晰,要避免出現歧義情況,比如“警戒水位”明確規定為堤防臨水到一定深度時需要警戒的水位,這充分體現了術語的科學精確性。規范化過程著重關注術語的系統性,通過建立清晰明確的術語層級關系,來確保術語體系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在工作制度類術語里,“三查”制度包含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及雨后核查這三個環節,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閉環。專業技術類術語,如“設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證水位”按照水位高低形成遞進關系,構建起系統的水位監測預警體系。在實用性方面,術語規范化強調表述要簡潔規范,這樣便于工作人員掌握與使用。對于已有的專業術語,采用優化篩選方法,剔除重復冗余的表述,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表達形式;針對新出現的術語,結合防洪減災工作實踐需求,制定符合行業特點的規范化標準。
2.3 標準化術語體系構建
構建標準化術語體系運用分類分級的方法,從而形成層次清晰的術語框架結構,在基本原則類術語方面,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確立為防洪減災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將“零死亡零失蹤零重傷”作為具體工作目標來構建防洪減災工作價值導向。工作制度類術語體系包含工作機制與責任體系兩個維度,工作機制涵蓋“三查”“三避讓”等具體工作規范。責任體系包括“四級包保責任制”及“三單一書\"等管理制度,以形成完整的工作規范框架。專業技術類術語按照防洪工程建設運行全過程進行系統化梳理,對“設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證水位”等基礎術語進行統一規范,標準化術語體系注重術語間的邏輯關聯[2]。
3水土保持效能評估體系
3.1 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水土保持效能評估指標體系是依據工程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從生態環境效益和工程防護效果這兩個維度來構建的。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指標包含土壤侵蝕控制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林草覆蓋率以及土壤有機質含量等關鍵指標,這些指標能反映出水土保持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程度。工程防護效果評估指標有攔渣率、徑流系數變化率、坡面穩定性系數等工程性指標,它們體現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防護能力。評估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指標權重,通過將專家咨詢和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指標評分標準[3]。
3.2 評估方法選擇
水土保持效能評估采用定量評估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估方法,定量評估方面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指標權重體系,通過實地監測獲取土壤侵蝕量變化率與地表徑流量減少率等基礎數據,采用多因子復合評分方法計算各項指標得分,運用加權綜合評分模型得出水土保持工程整體效能評估結果。評估過程中引入模糊數學理論,建立隸屬度函數,解決評估指標模糊性問題,提高評估結果準確性[4]。定性分析采用專家打分法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態恢復效果與景觀改善程度等難以量化的指標進行評估,評估方法設置了標準化的專家評分表,明確各項指標的評分標準與評分區間,降低主觀因素影響。
3.3 評估模型建立
水土保持效能評估模型基于多層次指標體系構建,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模型設計。評估模型中各指標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

式中: E 為水土保持工程綜合效能得分, Wi 為各評估指標權重, Si 為各指標標準化得分。模型結構包含目標層、準則層與指標層三個層次。目標層為水土保持工程綜合效能,準則層包括生態環境效益與工程防護效果兩個維度,指標層涵蓋具體評估指標。評估模型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建立判斷矩陣,經計算特征向量獲得各層次指標權重值。指標得分標準化處理采用極差轉換法:
Si=(Xi-Xmin)/(Xmax-Xmin)×100
式中: Si 為標準化得分, Xi 為實測值, Xmin 與Xmax 分別為評價指標的最小值與最大值。模型設計中引入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建立評估指標的隸屬度函數,解決評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問題。評估模型設置了分級評價標準,將評估結果劃分為優秀( E?85 )、良好( 75?Elt;85 、一般( 60?Elt;75 和較差( Elt;60 )四個等級,為水土保持工程效能評價提供量化依據。通過評估模型的建立,實現了水土保持效能評估的科學化與標準化。
4典型區域實證分析
4.1 研究區概況
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處于渭北高原溝壑區,其區域地形地貌有著典型特征且水土流失問題突出。選取位于王益區城郊的王家河水土保持示范園作為典型研究區域,該園區占地面積達到340公頃且地形以溝壑為主,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研究區域在水土保持治理前存在巖石裸露和溝壑縱橫等問題,水土流失現象相當嚴重,導致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研究區采用\"山水林田湖 + PPP\"模式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水土保持設施體系,園區內配套建設了坡面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與植被恢復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在植被恢復方面引種優質水土保持林草并探索適合流域內生長的喬木灌木品種,構建起多層次植被防護體系。
4.2 效能評估結果
對王益區王家河水土保持示范園區做的效能評估,結果顯示水土保持工程成效顯著。植被恢復效果良好,通過引種培育優質水土保持林草構建穩定防護體系,控制水土流失;水質改善效果明顯,河流水體質量提升,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工程防護效果評估顯示坡面防護工程與溝道治理措施發揮重要作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使區域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評估表明,研究區域水土流失面積與強度呈“雙下降”趨勢,水土保持工程綜合防護達到預期目標。
5結語
通過對防洪減災術語的系統梳理和標準化研究,建立了規范的術語體系,為提高防洪減災工作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撐。構建的水土保持效能評估體系在典型區域的應用表明,該體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科學性。研究成果可為相關部門開展防洪減災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參考,對促進行業標準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海洋防災減災術語》國家標準正式發布[J].大眾標準化,2021(5) :248.
[2]路玥.國際視野下基礎防洪減災工程建設的特征與文獻翻譯技巧[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23,43(4):928.
[3]李占華,韓民,趙紅兵.山東省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存在問題及建議[J].山東水利,2024(12):7-9.
[4]郭金路,徐超.強化水土保持監管成效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水利,2025(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