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愁是維系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承載著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今天,我們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實踐地,就是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現實場景,讓人們在峒山看見鄉愁、體驗鄉愁、記住鄉愁。同時,這也是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十二年來,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動峒山發生巨變,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樣板。
望山見水,讓綠水青山“美”起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護好峒山生態環境優勢。一是深化環境治理。堅持抓源頭、強治理、嚴管控,推進生活污水全收集、種植秸稈全利用、養殖尾水全處理。二是強化生態修復。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潔港行動”和溝渠清淤,用40天就完成16.8公里港道清淤工作,讓“堵心港”變“峒心港”“順心港”。三是美化人居環境。開展“黨員聯戶·組團服務”行動,落實“七員八聯到戶”工作清單,區機關和社區61名黨員下沉灣組、包聯到戶,努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記住鄉愁,讓文化氣息“濃”起來。深挖歷史古韻,傳承鄉土文脈,挖掘農墾文化,追溯鄉愁之源。一是傳承歷史文化。挖掘峒山古村落六百余年歷史文化底蘊,依托招隱寺、進士墓等歷史遺跡,收集、整理、宣揚鄔明昌、閻爾梅等古代先賢志士名言名篇。二是弘揚農墾文化。社會化舉辦 “農墾文化節”“武昌魚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吸引線上線下500萬余人次參加,一大批老知青返鄉,帶動農場職工積極投身農業生產。三是倡樹文明新風。建立“六步議事”機制,發動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鄉村建設。組建“一會五隊”,確保事事有人管、人人齊參與。
以農為本,讓百姓口袋“鼓”起來。堅持組織有作為、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一是組織引領筑根基。發揮村黨組織“核心引擎”作用,布局“十百千萬”生態農業產業,文旅研學業態年營業額達1500萬元,村集體收入由2013年26萬元增長到2024年502萬元。二是能人匯聚激活力。培養一批“原鄉人”致富帶富,吸引一批“歸鄉人”創業就業,引進一批“新鄉人”投資興業,吸引更多的鄉村合伙人、鄉村創客、鄉村CEO來到峒山“圓夢”。已形成蝦稻、水產、湘蓮、“農文旅+研學”4大產業22個市場主體,2024年總產值達1.2億元。三是利益聯結惠民生。22個產業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村70%的勞動力家門口就業,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78萬元。建立“3322”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讓“看得見”的村集體經濟變成“摸得著”的保障,切實提升綠色發展成色。
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實踐地,創建“在峒山看見鄉愁中國”品牌,必須堅持黨旗領航,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打生態牌、吃生態飯,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的“鄂城樣板”。我們深刻體會到,一是以理念為先,推動高起點謀劃。體現中國風格,彰顯湖北元素,展現鄂城魅力,聚焦峒山特色。二是以產業為基,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強村公司建設。三是以生態為要,推動高水平保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推動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農村和美宜居品質。四是以民生為本,推動高品質生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維護農村穩定安定,加強文明鄉風建設。五是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高效能治理。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組織體系,以“四個凝聚”推進多元共治,制度化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