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市江夏經濟開發區鳳凰社區,總能見到一個皮膚黝黑、硬朗挺拔的身影。他充滿熱情,對社區情況了然于心;他一絲不茍,處理社區事務有條有理;他巡邏時腳步踏實有力,化解糾紛時剛正不阿……
居民們親切地說:“有裴書記在,社區就有滿滿的安全感。”裴治國這股鏗鏘有力的勁兒,正是他將軍營熱血融進社區煙火的見證。
16載軍旅,把為民服務刻進骨血
1997年,安徽農村的少年裴治國懷揣著對軍人的向往踏上了北上的列車。18歲懵懂無知的他,只記得父親——一位老軍人的叮囑:“軍人,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成為裴治國輾轉各類戰場的堅定信念。
在零下30攝氏度的黑龍江,裴治國和戰友們爬冰臥雪、守衛邊防。回憶那段歲月,他說:“艱苦是真的艱苦,但我不能向惡劣環境低頭!”
后來,裴治國轉戰到湖北漢川軍墾農場。他笑著回憶:“本以為告別了冰天雪地,沒想到這里‘三個蚊子一碟菜,螞蝗可以當腰帶’。”
剛到漢川沒多久,湖北就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水。裴治國和戰友們在齊腰深的洪水里奮戰了三天三夜。
“分不清臉上是雨水還是汗水,只知道跟著指令往前沖”,扛沙包的肩膀磨出了血泡,就墊上毛巾繼續扛;打木樁的手被震得發麻,換只手接著掄錘。當堤壩終于穩固時,裴治國癱坐在泥水里,看著身邊互相攙扶的戰友,突然懂了父親說的“軍裝的分量”——所謂軍人,就是在百姓需要時能“靠得住”的人。
抗洪中出色的表現讓裴治國榮立三等功,也讓他在1999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的16年,裴治國皮膚越曬越黑,心卻越練越熱;手掌越磨越糙,辦事卻越來越細。他先后3次榮立三等功,兩次斬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2013年轉業時,裴治國檔案袋里的軍功章沉甸甸的。但比勛章更重的,是凌晨三點緊急集合時練就的應急反應、野營拉練時幫老鄉挑水種下的群眾情結,還有那句“為人民服務”的鏗鏘應答。
轉戰社區,與居民共續魚水情
2019年,已經轉業到武漢市江夏區藏龍島辦事處黨政辦的裴治國作出一個讓身邊人不解的決定——到剛成立的鳳凰社區擔任社區書記。
“總是坐在辦公室里,讓我這身部隊練就的筋骨閑得慌”,裴治國坦言,社區“能直接摸到群眾脈搏”,讓他十分向往。
“到社區來,我如魚得水!”裴治國這樣形容到鳳凰社區工作的心情。他日均在社區“暴走”2萬步,晨光里踩著露水巡查樓棟,烈日下頂著驕陽調解糾紛,暮色中伴著路燈查看隱患。居民們看他皮膚黝黑如鐵,腳步穩健如板,親切地稱他為“鐵板書記”。
作為社區黨委的“領頭雁”,裴治國也延續了特別能戰斗的軍人作風。社區辦公室每天早上8點準時響起點名聲,回顧昨天工作,布置今日任務。有人不適應:“別的社區哪有這么折騰的?”裴治國回答:“部隊點名是為了打仗不迷糊,社區點名是為了做事有章法。”
仿佛命運特意設置的考驗——剛穿軍裝一年,裴治國便遇到了1998年抗洪的生死考驗;初到社區一年,他又遇到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
“就像當年抗洪把后背交給戰友,現在我得把社區上萬居民護在身后。”他堅定地說。
7個小區、1.6萬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7人。他連夜畫出“作戰圖”:將小區劃分為7個網格“戰區”,招募的200多名居民志愿者組成“突擊隊”,分設物資配送、門崗值守、應急轉運等“戰斗小組”。最緊張時,他連續三個月沒回過家……
從抗洪到抗疫,同樣的生死時速淬煉出同一種擔當——人民需要時,他永遠第一個站出來。當社區老人感激地說:“有社區黨委在,我們就不怕!”裴治國恍惚看見1998年漢川老鄉塞來的瓜果,兩份跨越二十多年的信任,在他心頭撞出同樣的滾燙。
再筑堡壘,帶“兵”共守家園
“社區治理不是單打獨斗,得把群眾變成自己的‘兵’。”裴治國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轄區的三和光谷道小區曾頻發物業糾紛。在鳳凰社區的指導下,三和光谷道小區率先引入“酬金制”物業服務模式,在武漢開創了住宅物業管理“酬金制”的先河。該模式由業主大會成立公共賬號收繳和管理物業費,再根據物業服務質量,采取“正常運營成本+固定酬金+績效酬金”的方式支付給物業公司。
裴治國將這種“變治理對象為治理力量”的智慧應用到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他將疫情期間招募的200多名志愿者,發展成“七彩鳳凰”服務隊,孵化出“鳳凰大媽”“三哥和妹”等多支志愿服務隊,參與環境整治、小區安全巡邏等工作。
架空層改造是他的又一“創舉”。走進藏龍星天地小區紅色驛站,新就業群體驛站、兒童游樂天地、老年大學等設施一應俱全,更是開展黨組織活動和居民議事的最佳去處。如今社區7個小區的7個紅色陣地,被居民稱為“鳳凰之家”。
除了在鳳凰社區帶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治理“精兵”,裴治國的“帶兵之道”還在江夏區不斷輻射延伸。去年,江夏區為發揮社區“名書記”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組建名書記“1+N”幫帶團隊,開展跨社區、跨街域組團共治。裴治國作為大家認可的“名書記”,積極投身社區書記組團行動,帶領團隊10余名來自不同類型、不同街道的社區書記,共探治理路徑,共破治理難題,引領更多“頭雁”共同推動江夏基層治理轉型升級。
從軍營到社區,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初心。在抗洪里練就的擔當,在抗疫中沉淀的溫情,化作社區每個幸福安穩的晨昏。裴治國用軍裝賦予的堅韌,把社區治理的“硬骨頭”變成群眾的“甜日子”,成就了他心中最珍貴的“軍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