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標識性概念,絕非簡單的情感表達,而是蘊含著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與理論創新。其原理性貢獻在于突破了傳統發展范式的二元對立,構建了自然、文化與人三者共生的發展哲學;其原創性貢獻則體現在將情感共鳴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路徑,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歷史文脈傳承提供了行動指南。
從原理性貢獻層面看,“鄉愁”重新確立了發展的價值取向。
傳統發展模式中,城市與鄉村常被置于進步與落后的對立之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常陷入取舍困境,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型常面臨斷裂風險。
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愁”概念,以12年前在峒山村首次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核心,將自然生態、人文記憶與生活體驗納入發展評價體系,確立了三維一體的價值標準。
自然維度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反對以破壞山水脈絡為代價的開發;文化維度上,主張“延續歷史文脈”,拒絕“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生活維度上,要求“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避免為追求“現代化”而犧牲居民的情感認同。
從原創性貢獻層面看,“鄉愁”轉化為可落地的實踐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愁”的重要論述,始終緊扣“如何實現”的問題,形成了一套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操作指南。
在城鄉關系上,提出同步發展理念,即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不是替代關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共生體;在生態保護上,推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的底線思維,將生態保護具象為對自然的敬畏;在文化傳承上,倡導“微改造”的繡花功夫。
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維度,“鄉愁”概念的價值更顯深遠。它回應了城鎮化進程中“無根化”的焦慮,破解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情感載體。從價值理念到行動指南,“鄉愁”更成為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旗幟。它提醒我們,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們既擁有物質的富足,更保有精神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