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通過舉辦紅歌比賽、年貨節等活動,我們村接待的游客數量已經突破了3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50萬元!”鄖西縣關防鄉二天門村黨支部委員周曉玲介紹道。
二天門村地處秦嶺山脈,坐落于鄂西北的崇山峻嶺間。1935年1月,中共鄂豫陜省委、紅二十五軍主力由湖北口進入鄖西縣開展活動,并在二天門村駐地辦公,時任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也曾在此養傷。在此期間,通過廣泛發動,二天門村78戶人家中就有76人參加紅軍,28人參加游擊隊。2021年,二天門村被列為湖北省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
為最大程度還原歷史舊貌,關防鄉黨委邀請專業設計人員,編制紅色美麗村莊保護與發展規劃,對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房屋本體和周邊環境進行系統設計,挑選本地擅長建造土木結構房屋的老匠人對遺址進行科學修繕。
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村黨支部也下足了功夫。修繕烈士墓,修建紅軍食堂、紅軍大舞臺、長征歷史步道等,開展綠化、河堤、攔水壩建設以及環境整治,在主要路口設立紅色文化導視牌、標識牌……從紅色歷史中走來的二天門村,正向著“支部強、產業旺、生態優、鄉風淳、治理好、村民富”的目標邁進。
“以省級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為契機,結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鄖西段)建設,我們積極奔走、全力爭取項目,就是想探索出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徑。”關防鄉黨委書記尹大彬介紹,關防鄉黨委還通過組織撰寫、修訂《紅色印記:追憶紅25軍在二天門建立根據地的艱難歷程》等書籍,拍攝《紅25軍轉戰鄖西》等專題片,讓紅色歷史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
二天門村黨支部聘請了老黨員、紅軍后代為專職講解員,宣講紅色革命故事,讓紅色精神深入人心;挖掘、宣傳本地紅軍后人的優秀事跡和家風家訓,引導群眾樹立良好家風。
“我從小聽著祖輩的故事長大,現在能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覺得特別有意義!”紅軍后代劉曾全說。
“愛國家,愛集體,跟黨走,講禮儀;村民會,不可少,村內事,共商討;臟亂差,要整改,多弘揚,真善美……”在二天門村,村規民約“三字經”十分醒目。在推進鄉村治理過程中,村黨支部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動員群眾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組織,努力將村莊打造成為村務共商、文明共創的和美村莊。
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村黨支部持續擦亮紅色美麗村莊名片,打造集紅色旅游服務、紅色文化教育、農副產品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新業態。近年來,通過深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產業發展模式,先后成立烤煙、中藥材、冷水米等專業合作社,培育手工豆腐、臘肉、葛根粉、紅薯粉等市場主體10余個;通過村集體流轉土地、組織農戶務工、利用光伏收益發放工資等方式,建立起強村富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戶變股民,讓村民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帶動400多名群眾居家就業。
“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有租金收入,還能在合作社打工,加上賣農產品的錢,一年下來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杜賢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