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不僅是推進鄉村發展的詩意指引,更是重塑鄉村價值的關鍵抓手。峒山村可以通過構建“黨建鑄魂—品牌塑形—產業造血—直播活流”的閉環路徑,將鄉愁的“情緒價值”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動能。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筑牢鄉愁品牌建設的“紅色底盤”。
強化思想引領,厚植品牌價值內核。將“鄉愁文化”納入黨員學習必修課,深化黨員對“鄉愁”文化價值的認知。
壓實黨建職責,夯實文脈傳承基礎。明確古老建筑、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的保護責任主體,推動黨員成為鄉愁文化的代言人。
發揮示范作用,激活群眾主體意識。鼓勵黨員帶頭保護傳統建筑、傳承手工技藝等,帶動村民廣泛參與。
二是注重品牌塑造,打造可感知、可記憶、可傳播的鄉愁IP。
深挖文化根脈,構建“峒山鄉愁文化基因庫”。在物質文化層面,梳理百年古樹、傳統民居、歷史遺跡等,建立“文化地標檔案”;在非物質文化層面,整理方言諺語、傳統技藝、節慶習俗等,形成“非遺技藝名錄”。
提煉文化符號,打造“峒山鄉愁視覺體系”。以“望山見水”為底色,以“文化基因”為元素,設計視覺標識、開發文創產品、打造鄉愁場景。
傳播品牌故事,擴大“峒山鄉愁”品牌影響。通過短視頻等,展現“慢生活”的鄉愁質感;設置老手藝體驗區等,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鄉愁。
三是產業流程再造,讓鄉愁“情感價值”變為“經濟價值”。
農旅從“賣原料產品”到“賣文化附加值”。依托現有生態農業基礎,開發“鄉愁農產品”,推出“鄉愁農耕體驗包”。
文旅從“觀光打卡”到“深度沉浸”。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設計“鄉愁”主題旅游線路。
四是搭建直播平臺,用“流量”激活“留量”。
打造“鄉愁直播間”,構建常態化傳播矩陣。以農產品銷售為主體,選擇“鄉愁文化廣場”“鄉愁民宿”“傳統手工作坊”為直播點,融入古樹、老井、竹編等元素,打造鄉愁氛圍。
培育熟悉村史、表達能力強的黨員、村民或返鄉青年等本土主播,同時提升直播專業度,多元融合實現內容引流,助推農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