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重訪余村,看到村里的變化后欣慰地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p>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赝裰荽蟮?,從竹海搖曳的江南村落到林海蒼茫的塞罕壩,從碧波蕩漾的長江黃河到沙退綠進的庫布其沙漠,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這一理念早已超越一村一地的實踐探索,上升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引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其蘊含的東方智慧,也為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點亮了人類共建美麗家園的希望之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大理念的誕生根植于對時代課題的深刻把握和對人民福祉的深沉關切。
進入21世紀,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區的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持續領跑全國,但粗放型增長模式也帶來了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加劇的“成長的煩惱”。如何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突出矛盾?如何走出一條既能實現百姓富裕又能守護綠水青山的嶄新發展道路?這一現實之問,迫切呼喚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余村調研。面對這個曾因開礦采石而“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的村莊,得知當地痛下決心關停礦山和水泥廠轉向發展生態旅游的探索后,習近平同志說:“生態資源是你們最寶貴的資源,搞經濟、抓發展,不能見什么好都要,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迷戀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過去我們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它有含金量?!?/p>
9天后,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題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短評,進一步闡釋這一理念。文章指出:“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蔽恼聫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可能產生矛盾,又可以辯證統一。關鍵在于,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振聾發聵的科學論斷,首次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并非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為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戰略思維。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兩山’理念突破了僅從生態學角度認識綠水青山功能的局限,將自然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轉化相關聯,明確了生態保護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認識到保護自然就是自然價值的增值,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p>
董煜認為,“兩山”理念把“因地制宜”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考量,將生態要素高度融入產業結構升級,探索出以生態保護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同時,它引導生產端減少資源依賴、降低環境污染,強調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協同發展,修正了傳統增長理論中“生態破壞與經濟增長伴生”的弊端。
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劉廣超表示,“兩山”理念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是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順應發展潮流、引領文明進步的創新成果。“兩山”理念重新定義了發展邏輯的內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論斷,深刻揭示了只有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才能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裳浴!?/p>
如今,每個人都能從身邊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降低至29.3微克/立方米;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全國森林覆蓋率超25%。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設口袋公園超4.8萬個,綠道超12.8萬公里,身邊可觀、可感、可親近的綠色空間,正在不斷拓展。
在福建武平縣捷文村,一條特別的生態旅游線路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從村子出發,沿著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武平段行走,滿眼蒼翠,草木清香沁人心脾。
在黑龍江伊春,從“依靠伐木賣錢”到“吃上生態飯”,當地旅游人次和收入連續兩年實現50%以上增長。
在河北石家莊滹沱河生態區城區段,湛藍的河水泛著微波,與沿岸的綠樹青草相映成趣。徜徉于此,人們賞花觀水,河面上不時有水鳥掠過。
在浙江義烏李祖村,這個曾經臟、亂、差、窮的村子,受益于“千萬工程”,發展為共同富裕的先行者。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認為,生態環境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為所有社會成員共同享有,任何個體或組織都不能為追求私利而將潛在環境風險轉嫁給他人或社會。保護生態環境,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俞海表示,新征程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更好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將美麗中國建設藍圖轉化為全體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實景。
今年7月出版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中,《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努力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要文章,深刻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要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做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
從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到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黃沙變綠洲”的治理奇跡,中國的生態實踐不僅重塑了自身山河,更向世界貢獻了寶貴的“中國方案”。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立,對維護東亞地區氣候穩定與水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而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憑借其科學系統的治沙技術與產業化路徑,已成功推廣至中東等干旱地區,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經驗。
將目光投向世界,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現實挑戰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中國,期待從東方智慧中找到破解發展困境的鑰匙。
在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毛里塔尼亞,曾因草場退化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牧民們,生活正悄然改變。2017年,中國援毛里塔尼亞畜牧業技術示范中心在此落地生根。中國專家帶來先進的牧草種植與水土保持技術,昔日的荒沙地逐漸泛起綠意,當地畜牧業得以復蘇,百姓生計有了新盼頭。這束來自東方的綠色希望之光,照亮了干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美國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教授瑪麗·伊芙琳·塔克認為,“兩山”理念為中國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亦潛力巨大。在各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中國的做法獨具特色,兼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皟缮健崩砟罴仁且粋€具有感召力的美好愿景,又能在指導實踐中發揮實效,既推動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應對發展挑戰的啟示和借鑒。
西班牙生態專家、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農林學院教授盧卡斯·古鐵雷斯·羅德里格斯認為,“兩山”理念深刻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規律,主張在生態承載范圍內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相統一,這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契合,為全球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模式。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綠色合作,通過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彰顯了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擔當,為解決全球環境治理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示。

董煜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統籌推進經濟與生態改革,運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破解生態難題,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融合發展。中國從經濟視角切入生態領域,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中國積極承擔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通過分享經驗及技術,助力許多國家改善環境。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正如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所說:“聯合國與中國正攜手推進氣候適應、綠色創新和南南合作,助力實現包容、綠色、公正的可持續未來。讓我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并以此為指引,為人類和地球的未來找到切實可行的前進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