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顧全大局,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領導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
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
1931年9月18日夜,沈陽北大營的槍聲劃破夜空,日本關東軍蓄意制造九一八事變,這是日本法西斯滅亡中國、稱霸世界的一個重大步驟。
存亡時刻,中國共產黨以國家民族為重,號召全黨同志組織群眾開展愛國運動,武裝反抗日本侵略。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就傳遍了沈陽的大街小巷,號召人們起來抗日。
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戰生教授家中珍藏著一份《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其起草人正是他的父親——時任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長趙毅敏。趙戰生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說:“父親連夜起草,主要寫了三方面內容:第一,日本武裝占領沈陽,是其‘大陸政策’和‘滿蒙政策’的必然行動,是日本帝國主義陰謀已久的侵略;第二,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不抵抗主義;第三,號召工農兵勞苦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才能將日本帝國主義逐出中國。按照組織程序,對于重大事件應當首先由黨中央表明態度和看法,但由于事出突然且緊急,滿洲省委打破常規,率先發表了宣言。”
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響亮地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同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革命委員會發表了《關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的宣言》……面對民族危機和國民黨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和“不抵抗”政策,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率先舉起了抗日救國的旗幟。
“我爺爺是抗日英雄楊靖宇,他犧牲時,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在河南省確山縣楊靖宇紀念館,楊靖宇將軍的孫子馬繼民講述祖父的事跡時,幾度哽咽。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在吉林省濛江縣(今靖宇縣)與日軍戰斗至最后一刻,壯烈犧牲,年僅35歲。
“將軍(楊靖宇)說,我們中國人絕不做亡國奴,就算只剩一個人,也要跟鬼子拼到底!”曾是楊靖宇將軍麾下“小兵”的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李敏生前每次回憶起抗聯歲月,渾濁的眼睛總會泛起淚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朗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從九一八事變后的宣言號召到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從1932年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軍(后改編為東北抗聯)到1935年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中國共產黨是最早覺醒、最早行動、最早抗戰的政治力量。它不僅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抗日榜樣,更點燃了民眾心中的抗爭星火。”
東北抗聯的斗爭史,正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抗日的生動縮影。據《東北抗日聯軍檔案史料匯編》記載,1931年至1945 年,抗聯在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先后進行大小戰斗10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8萬余人,牽制日軍76萬兵力,有力配合了全國抗戰。趙尚志率部在松花江下游開辟游擊區時,曾創造了“冰趟子伏擊戰”等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1937年3月,周保中率400余名騎兵,在依蘭縣五道崗設伏,殲滅日軍300余人,繳獲機槍10挺、步槍200余支。日軍曾懸賞“萬元通緝趙尚志”,甚至提出“一錢骨頭一錢金,一兩肉得一兩銀”的極端價碼?,但始終未能動搖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堅定意志。
在華北,中國共產黨發動和組織救亡運動,反對漢奸賣國行為。1931年至1937年,從蘇區、長征沿途到陜北,中國共產黨先后發表抗戰宣言、通告等近百次,以明確主張和堅定實踐,發出民族救亡最強音,這與國民黨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和“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對照。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為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毅然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史稱“西安事變”。
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放下歷史恩怨,派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組成代表團赴西安斡旋。
周恩來在與張學良、楊虎城的會談中明確提出:“西安事變的解決,不應以報復蔣介石為目的,而應著眼于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份以民族利益為先的胸襟,最終促成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愛國將領楊虎城之孫楊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爺爺(楊虎城)生前說,周恩來先生的到來,讓他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格局——他們不是為了一黨之利,而是為了整個民族的存亡。”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推動者和維護者。從瓦窯堡會議確立‘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到西安事變中力主和平解決,再到抗戰期間多次挫敗國民黨‘反共摩擦’,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獨立自主原則維護統一戰線團結,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領導核心。”
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全民族的力量被空前凝聚。在南洋,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發起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僅1938年至1941年,就募集捐款達4億余元國幣,輸送3200多名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其中1000余人犧牲在滇緬公路上。民主黨派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后,在《延安歸來》一書中寫道:“這里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抗日救國,這種凝聚力,是我在其他地方從未見過的。”在內蒙古,蒙古族抗日武裝“大青山支隊”與八路軍協同作戰,先后收復綏中、綏西等地區,讓日軍“以華制華”的陰謀徹底破產。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岳思平指出:“抗戰期間,全國農民、工人、知識分子、華僑、少數民族等各階層均貢獻了力量。這種全民族的動員,正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成果,也是中國抗戰區別于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顯著特征。”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這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日之間工業能力、裝備水平等差距懸殊,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一敗再敗,失地千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先后失守,一股亡國論的悲觀論調開始蔓延。就在此時,毛澤東在陜北窯洞里寫下經典著作《論持久戰》。《論持久戰》以無可辯駁的邏輯,科學預見抗戰將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
以百歲高齡辭世的抗戰老兵張友仁,曾是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的一名戰士。他生前回憶道:“以前打游擊,總覺得看不到頭,學了《論持久戰》才知道,現在的撤退是為了以后的反攻,我們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打敗鬼子。”
“中共的游擊戰,是不分晝夜、連續不斷、永無休止的戰爭,是使我們深陷泥潭的浴血戰爭。”這段記載,出自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承認了敵后戰場的威力。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等武裝,深入日軍后方,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逐步將敵后戰場發展為抗戰的主戰場。
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這正是持久戰戰略中“戰略相持階段主動出擊”的具體實踐。據《百團大戰檔案》史料數據,此戰歷時三個半月,八路軍共出動 105個團,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摧毀大量敵堡和據點,打破了日軍“囚籠政策”,極大提振了全國士氣。
“百團大戰發生在抗戰最艱難的相持階段,當時日軍對華北敵后根據地進行‘掃蕩’,國民黨內也出現了‘投降論’的聲音。百團大戰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王建朗說。
據相關史料數據,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共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有效牽制了日軍主力。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260余萬人。這些數據,清晰展現了敵后戰場的核心作用——它不僅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更成為戰略反攻的重要基地。
在根據地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將“抗戰”與“民生”緊密結合,讓根據地成為持久抗戰的鞏固基地和社會進步的示范新區。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收藏著一份1941年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綱領中明確提出保障人權、實行民主選舉、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等政策。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不僅堅持抗戰,還積極推進民主建設和社會進步:實行“三三制”政權(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讓各階層群眾都能參與政權建設;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決軍民的糧食問題,王震率領的359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將“爛泥灣”變成了“好江南”;普及文化教育,創辦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等院校,培養了大批抗戰人才。同時,在農村開辦識字班、夜校,僅晉察冀邊區就有識字班1.3 萬余所,掃盲人數達100余萬人。這些實踐,不僅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更向全國人民展示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金民卿分析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不僅是軍事戰場,更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抗戰的戰場。它通過根據地建設,向全國人民展示了‘抗戰到底、民主進步’的前景,吸引了無數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為抗戰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敵后戰場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楊鳳城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本質上是‘依靠人民’的路線。它打破了‘戰爭是軍隊的事’的傳統觀念,將農民、工人、婦女、兒童等一切力量動員起來,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是中國抗戰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獨特貢獻。”
從九一八事變后的率先號召抗日到西安事變中的力挽狂瀾,從《論持久戰》的科學指引到敵后戰場的浴血奮戰,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構建到根據地建設的創新實踐,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走過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這段歷史,是無數共產黨人用生命寫就的史詩,是中華民族永不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