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指出銘記和傳承歷史的意義:“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80年風雨兼程,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那段血與火的記憶卻從未褪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對于中日兩國而言,這段歷史是無法回避的共同記憶。
生于吉林的寇愛哲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他是被一個叫劉巖的日本人接生的。80年前,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時,這個小個子的日本女人決定帶著孩子隨丈夫自殺。在三度自殺均被中國人救下后,劉巖在吉林當地成為一名接生婆。1992年,劉巖返回日本,隨后便與吉林的老鄰居們失聯。
長期從事媒體工作的寇愛哲經過長達14年的找尋,終于在2024年找到了劉巖。只是她早已于2008年去世,但她的回憶錄《穿越生死線》則完整記錄了當時她為何自殺以及如何被中國人救下的故事。
出身日本巖手縣農民家庭的劉巖,日本名為山口秋子,是當年的“開拓團民”之一。這些人都是被日本政府動員,送往東北三省的移民。1945年,當日本戰敗的消息傳來,重病的丈夫決定自殺,而深愛丈夫的她決定一同赴死。
但年幼的兩個孩子怎么辦?受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鄰居大澤達子慫恿劉巖全家一起自殺。“日本已經不復存在,作為戰敗國的國民,選擇全家一起自殺,也是可以理解的忠誠表現。”
最終,劉巖和她的丈夫在兩個孩子熟睡后將孩子勒死,劉巖夫婦和鄰居大澤達子3人則準備上吊自殺。決定自殺前,劉巖把家當都送給了附近認識的中國人,他們也許是覺察到了什么,特意來到劉巖家,發現了他們的極端行為,及時剪斷了繩索,劉巖夫婦和鄰居大澤達子得救了。
然而,殺掉孩子的痛苦卻一直纏繞著劉巖夫婦,而后他們又分別嘗試割喉、服毒自殺。她的丈夫最終死于服毒自殺,劉巖則在服毒后被聽到她嘔吐聲響的舊交老于救下。
在劉巖的個人回憶錄中,她這么寫道:“上吊、抹脖子、服毒,作為日本人,我全身的血已經染紅了這片大陸的草地,這是否能洗刷我作為戰敗國一員的罪惡……中國人說只要活著就能綻放生命之花。我才28歲,還年輕,費盡辛苦學到的接生技術如果能夠為中國婦人使用的話,是不是也算我有點作用。我必須向把我從死亡邊緣救回來的中國人報恩。”
在隨后近50年的時間里,身為護士的劉巖在吉林當地接生了10000多個中國孩子,并逐漸被當地人熟知、接納。
被救下的不只是劉巖,還有當時“開拓團民”在慌亂撤離時遺棄的近3000名未滿13周歲的兒童。當時日本“開拓團民”走的走、死的死,剩下的日本女人和孩子骨瘦如柴,有的甚至病得奄奄一息。善良的當地農民以德報怨,把這些曾經侵占自己家園的“天皇棄民”領回了家。
在以后的幾十年生活里,這些日本遺孤和中國人沒什么兩樣,沒人歧視和虐待他們,他們漸漸成了中國人。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雙方政府著手為二戰時期在華日本遺孤尋找血親,這些人才開始陸續返回日本。
1984年3月17日,中日兩國政府達成了《關于解決在華日本孤兒問題協商結論》,對殘留孤兒身份的確認、回日本尋親的組織以及兩國政府的協調工作等都作了詳盡的規定,幫助數千名日本遺孤找到親人。

不僅是日本遺孤,即使是對待戰犯,中國政府也以博大的胸懷,采取了管理和教育相結合、思想教育與人道主義待遇相結合等方法,對初到撫順、太原兩個戰犯管理所的日本戰犯進行了長期、耐心、艱苦的改造。
1956年,經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審判,除對其中職務較高、罪行較重的45名戰犯分別判處8至20年有期徒刑外,其他戰犯全部免予起訴,遣返回國。
開庭審理時,45名戰犯對法庭指認的所有罪行全部承認,沒有辯解。有的戰犯痛哭流涕,甚至跪倒在地請求嚴懲自己。這與二戰后國際法庭對戰犯進行審判時幾乎無人認罪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到駭人聽聞的人體實驗、細菌戰,再到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鐵證如山、罄竹難書。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給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盡管遭受了日軍種種反人類的暴行,但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是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政府和人民從來沒有把戰爭的罪責歸咎于普通日本人民。
6月26日,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在日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招待會”上表示:“我們始終主張,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日本人民。”
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使得不少尚存良知的日本人被喚醒,這也直接促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回到日本的戰犯于1957年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并組織戰犯們以出版著作和舉行活動的形式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罪行,懺悔當年所作所為。許多人一生奔走于促進中日友好關系發展的事業,為恢復中日邦交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特別顧問王眾一長期從事對日傳播,深度參與中日人文交流活動。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戰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民間反思戰爭、和平反戰、反對日本再武裝的聲音還是比較強烈的。日本左翼人士以及有良知的進步力量,特別是親身經歷戰爭苦難的當事人,既對日本的加害行為有所反思,也對戰爭給自身民眾帶來的傷害痛定思痛。比如山本薩夫的《戰爭與人》影片中就直接描寫了日軍在華北實行的“三光政策”的暴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后,佐藤純彌于1982年導演的中日合拍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更是直接描寫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日本社會關于歷史問題的認識出現重大倒退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王眾一表示,這一認知改變尤為明顯地體現在對歷史教科書的篡改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右翼保守勢力多次篡改教科書。1955年首輪篡改中,新版教材刪除對太平洋戰爭的批判性敘述,回避提及日本入侵中國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第二輪篡改中,將“侵略華北”改為“進出華北”,為軍國主義行徑披上合法性外衣。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第三輪篡改更為惡劣,不僅將侵略戰爭美化為“解放亞洲”的“自衛行動”,更將強征勞工改為“募集”,并增加了有關中國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表述。
這一歷史修正主義趨勢在2001年小泉純一郎上臺后變本加厲。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2001年至2006年間6次參拜靖國神社,嚴重損害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傷害了受害國人民的感情,導致中日關系一度陷入“冰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長期橫亙在中日之間的歷史認知分歧體現在多方面。首先是對侵華戰爭性質的認定,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質早已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東京審判中得到國際法意義上的權威判定,但日本長期以來用“日中戰爭”這一中性表述模糊其侵略本質,部分右翼勢力和保守派政客更是竭力淡化戰爭的侵略性質,甚至將其美化為“解放亞洲”的戰爭。
此外,日本右翼勢力也試圖否認戰爭罪行的嚴重性。“例如圍繞南京大屠殺的人數爭議,中方根據歷史檔案和幸存者證言,認定遇難者人數超過30萬。而在日本,雖然主流學術界承認大屠殺的存在,但對于遇難人數和事件的具體細節,右翼勢力中存在著從‘數字爭議’到‘虛構論’等不同程度的否認和歪曲。”項昊宇說。
日本文部科學省2022年教科書審定結果顯示,86%的中學歷史教材將“南京事件”描述為“存在爭議”,僅14%的教材使用“大屠殺”表述。早稻田大學教授山本昌弘團隊研究發現,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學生,對戰爭認知存在顯著差異:前者僅23%認為需要道歉,后者比例達到61%。
此外,王眾一指出,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步入“失去的30年”。與此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現實的此消彼長使得日本的自我感知經歷巨大落差,這種現實焦慮使得“中國威脅論”在相當多的日本民眾中快速傳播。
項昊宇表示,加之右翼勢力的政治操弄,日本國內的右翼保守勢力為了實現修改“和平憲法”、擺脫“戰后體制”的政治目標,長期以來系統性地否認和美化侵略歷史,通過組織集會、出版書籍、影響輿論等方式,傳播歪曲的歷史觀。侵華歷史在日本國民心中逐漸被涂抹。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東京會見日本外相巖屋毅時強調,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是日本戰后重返國際社會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邊國家發展關系的政治基礎,更是檢驗日本能否恪守和平發展承諾的重要標準。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對歷史和臺灣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必須嚴格履行,不應模糊倒退。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載明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規定應予嚴格遵守,表明聲明連同條約一體,構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兩國關系指導文件,必須一同恪守,不容歪曲破壞。中日關系的改善勢頭來之不易,維護好兩國關系政治基礎尤為緊要。

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日中關系學會副會長兼東海日中關系學會會長川村范行8月15日在名古屋舉行的中日和平友好交流會上的演講中指出,2025年,中國紀念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其中蘊含了遭受日本侵略,并與侵略者不屈不撓抗爭的戰爭認識;而日本紀念的則是“戰爭結束80年”,是“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名古屋空襲轟炸”“東京大轟炸”等戰爭創傷,對戰爭的認識集中于“受害”層面,對日本曾侵略中國以及亞洲等地的“加害”事實,幾乎全無認知。
正如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在1985年發表的國會演講所言:閉眼不看過去的人,對現在也是盲目的。只有銘記戰爭歷史,才能阻止戰爭悲劇再次重演。川村范行呼吁,日本人不僅要記住本國遭受的苦難,更要正視并銘記曾給他國造成傷害的歷史事實。
王眾一指出,隨著經歷過戰爭苦難的一代人逐漸離開,日本年輕一代關于戰爭的回憶會逐漸淡化、模糊。中日兩國的年輕人如何看待過去的歷史,關乎兩國的現在與未來。
王眾一7月8日在日本巖手縣舉行的“‘珍愛和平,促進友好’紀念研討會”上對日本與會人員呼吁:在世界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之時,希望廣大日本民眾能夠調整心態,真誠老實地承認歷史事實,理性現實地正視中國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與中方相向而行,真正實現歷史性和解,抓住歷史的機會,共創亞洲的未來。
據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于2024年12月共同實施發布的第二十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系輿論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訪問過對方國家的兩國受訪者比例均有所增加,但兩國絕大部分受訪者至今沒有訪問過對方國家(中國受訪者為82.1%,日本受訪者為88.0%)。
“推動中日關系發展要創新民間交流形式,厚植友誼土壤。推動‘Z世代’為主體的青年深度交流;推動客觀理性的媒體與輿論環境,共同打擊假新聞和極端言論;支持兩國智庫和學術機構合作,就歷史、現實和未來等議題進行聯合研究并發布報告,向公眾提供更加客觀、全面的信息。”項昊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