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千萬家庭而言,這個秋季,孩子們背上的不僅是書包,更是國家對未來的期許與承諾。
8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的保育教育費;對教育部門批準設立的民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參照當地同類型公辦幼兒園免除水平,相應減免保育教育費。
“這一政策是對2006年開始實施了近20年的免費義務教育制度的前延,進一步強化了教育的公共服務屬性,惠及千家萬戶;是又一項重大的惠民政策,將有助于減輕家庭的養育教育負擔,為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學前一年就是通常所說的幼兒園大班。此次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大班適齡兒童,既包括公辦幼兒園,也包括民辦幼兒園。既包括城市幼兒園,也包括鄉村幼兒園,預計今年秋季學期將惠及約1200萬人。
根據《意見》,免保育教育費標準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價格主管部門批準的公辦幼兒園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不含伙食費、住宿費、雜費等)執行。對于在教育部門批準設立的民辦園就讀的適齡兒童,參照民辦園所在地同類型公辦園免除水平,相應減免保育教育費。
“也就是說,對公辦幼兒園保育教育費原來收多少,現在就免多少,全額免。對于在教育部門批準設立的民辦園就讀的適齡兒童,參照民辦園所在地同類型公辦園免除水平,相應減免保育教育費。”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說,“比如,某個民辦園的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是每個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類型的公辦園收費標準是500元,這個政策實施之后,在公辦園就讀的大班兒童就不用再交了,500元全部免除;在民辦園就讀的大班兒童,也是相應按照500元的標準免除,只要交差額部分,也就是300元。”
此前,一些地方已經結合實際探索,自行開展了免保育教育費政策,甚至實施了更有力度、更長年限的免費政策。對此,《意見》明確,各省份已經實施的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范圍超出學前一年的可以繼續執行,超出部分所需資金也繼續由地方承擔,這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做好政策銜接。

“學前一年保教費全免政策是對2024年11月通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中提出的‘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實施免費學前教育’以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要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中央精神的貫徹落實,是國家在教育制度上作出的重大決策,體現了‘投資于人’的重大戰略。”宋健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學前一年保教費全免,主要還是從國家的整體發展考慮,包括積極的人口政策,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從包括學前教育、幼兒園發展多個角度,都有它的價值和意義。此外,此次政策體現了“包容性普惠”導向——對所有經當地政府認可的幼兒園在園兒童一視同仁,均享受免費待遇。這避免了以往實踐中按“普惠園/非普惠園”“公辦園/民辦園”“營利/非營利”等標簽進行“排拒性普惠”帶來的潛在不公,這是更加包容性的做法,有利于公平。
“可以說,這是我國學前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郭婷婷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投資于人的具體實踐,是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政策體系的關鍵環節,對于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盡管政策方向明確,但“錢從哪兒來、如何持續”仍是公眾關注的核心問題。
據財政部測算,2025年秋季學期,全國財政需新增支出約200億元,這筆資金需由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其中,中央財政對西部、中部、東部地區分別按 80%、60%、50% 比例分擔。然而,在政策落地過程中,資金的長期穩定性與公平分配仍面臨多重挑戰。
“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確保教育資源的合理分布和財政資金的公平分配,切實滿足不同類型家庭對學前教育差異化的需求。”宋健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中國地區差異巨大,各省份之間以及各省份內部的經濟發展狀況、城市化水平、人口規模和結構、發展潛力和能力等均有所不同,需要科學計算辦園成本、統計在園人數及收費狀況,核定補助標準。目前分檔分擔地方財政壓力的做法充分考慮了地區差異大的這一國情,但各省份內部也需因地制宜、合理分檔、穩步推進。
地方財政壓力與資金到位效率則是另一大痛點。儲朝暉結合過往普惠政策實施經驗坦言:“過去中央推行普惠園補貼時,部分縣級財政因收入有限,存在資金延遲撥付甚至拖欠情況,導致民辦園運營困難。最近已有多位民辦園負責人表示希望采用‘學券制’—— 由政府向每個兒童發放等額學券,幼兒園憑學券向財政兌換資金。這種方式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資金直達機構,但對地方財政的剛性支出要求更高,需要地方政府提前做好預算規劃。”
針對上述問題,財政部也已明確下一步舉措:盡快下達中央補助資金,指導地方制定細化方案,同時建立“資金撥付—使用監管—績效評估”全流程機制。
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長許留慶表示:“我們會督導地方在8月底前完成資金撥付準備,確保開學時政策‘不打折扣’落地。”
免保教費政策作為緩解家庭育兒壓力、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的重要舉措,其資金的長期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直接決定政策實效。宋健表示,可持續性是對經濟激勵類政策的最大考驗,資金的長期穩定一方面有賴于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保證中央財政資金的持續投入;另一方面也有賴于政策的合理設計和不斷完善,健全投入機制和完善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捐資助學。另外,需要密切關注人口發展趨勢,把握學前教育人口變動態勢,合理布局學前教育資源,確保經費使用效益。
在談及如何確保學前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時,儲朝暉強調,首要前提是地方需扎實發展區域經濟,為經費投入奠定物質基礎。在此之上,更要深化認知,充分重視學前教育投入對社會各領域發展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態度,直接影響著當地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及相關工作的推進效果。
當前,教育部正督促各地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倒排工期推進政策落地,確保在8月底前完成相關準備工作,讓大班兒童在今年秋季學期開學時就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很多家長關心,“免費”政策實施后,幼兒園質量如何保障?對此,教育部財務司司長劉玉光表示,政策實施后,教育部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會同財政部等相關部門,持續健全協調機制、規范辦園行為、提高保教質量、壓實監管責任、強化督導評估。通過這些舉措,加強幼兒園監督管理、提升辦園質量,推動學前教育從“幼有所育”向“幼有優育”邁進。

《意見》還提到,在國家統一實施的免保育教育費政策基礎上,鼓勵各省份結合實際,進一步鞏固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等群體資助政策,做好兜底保障。在這方面,從2011年起,我國已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資助為主、幼兒園和社會資助為輔的學前教育資助體系,各地政策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財政部、教育部兩部門在研究設計免保育教育費政策時,充分考慮了與現行資助政策的銜接問題。”劉玉光說,確保受益群體不縮水、惠民政策不打折、保障力度不降低。
對于這項政策的長期效果評估,應重點關注哪些指標?可采取哪些措施確保這一政策良好落地,順利執行?
宋健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政策評估要兼顧過程和結果兩方面。就結果指標而言,重點在于財政補助資金的效益發揮,以推動學前教育發展、促進兒童健康成長、保障人口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為最終目標。就過程指標而言,重點在于收費標準的合理性、免除程序的公正性、學前教育機構的積極性、受惠家庭分布的均衡性等。建議在自愿申報和酌情選擇的基礎上,國家選取部分地區進行政策實施的全過程追蹤評估,為免費學前教育政策的逐步推行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完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