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46億年的地球年輪在秦嶺終南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以下簡稱“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巖層中層層鋪展,這座橫亙中國腹地的山脈便成了一部鐫刻著天地密碼的立體典籍。
作為中國西北地區首家世界地質公園,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以1074.85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域,承載著從板塊碰撞的洪荒之力到藍田猿人燃起的第一簇文明火花,從第四紀冰川的雕琢印記到當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奇觀,是板塊運動書寫的壯麗史詩。作為世界典型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這里完整記錄了中國大陸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碰撞拼合歷史。
翠華山的山崩遺跡堪稱自然界的“力學杰作”。3億立方米的崩塌體量位居世界第三,其中最大的單體崩石體積達89640立方米,為中國之最。
第四紀冰川的刻刀,在秦嶺終南山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緣地貌。被命名為“太白冰期”的冰川活動遺跡,記錄了距今10萬至1萬年前東亞古氣候的變遷軌跡,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關鍵證據。U形谷中冰川擦痕清晰可辨,冰斗湖如藍寶石般鑲嵌在群山之間,這些冰川遺跡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更形成了終南山雄奇險峻的地貌景觀。
在藍田猿人遺址,163萬年前的人類活動痕跡將東亞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作為亞洲北部現存最早的直立人化石之一,藍田猿人的發現成為人類演化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了終南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從暖溫帶到寒溫帶的完整生態梯度,成為東亞地區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之一。這里孕育了3100余種植物,隸屬于158科892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如紅豆杉、太白紅杉、獨葉草、銀杏、秦嶺冷杉等在山間隨處可見。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金絲猴、朱鹮、大熊貓、羚牛等中國特有動物在此繁衍生息。清晨時分,金絲猴群在樹冠間騰躍嬉戲,金色的毛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黃昏時刻,羚牛在山脊上悠閑漫步,儼然山林的守護者。
近年來,公園內陸續發現襀翅目和扁翅目昆蟲新物種,這些微小的生命進一步豐富了終南山的生物多樣性,也證明了這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終南山的生態價值不僅體現在物種豐富度上,更在于其作為“生態調節器”的重要功能。茂密的森林如同綠色的肺葉,不斷吸納著二氧化碳,釋放出清新的氧氣,對西安市區的氣候調節和碳匯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發源于此的黑河等河流滋養著八百里秦川,為關中平原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


在終南山腳下的村落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得到活態傳承。秦腔的高亢唱腔回蕩在山谷間,剪紙藝術將終南山的動植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傳統農耕技藝延續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每年舉辦的登山節、紫荊花節、花朝節等節慶活動,將地方習俗與地質公園文化完美融合,讓古老的文明在當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為西安的“后花園”,秦嶺終南山與這座十三朝古都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聯系。從周代的豐鎬二京到唐代的長安城,終南山始終是都城的天然屏障和精神寄托。華清宮見證了盛唐的繁華與興衰,其溫泉資源與終南山的地質特點密不可分;南五臺的佛教文化與道教圣地樓觀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魅力。
如今,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正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科普三進”活動,秦嶺終南山的地質文化和歷史故事走進校園、社區和企業,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國際青少年兒童營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他們在這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感受終南山的人文魅力,使終南山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作為國家級自然資源科普基地,構建了完善的科普教育體系,成為傳播地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平臺。“五場館+秦嶺國際青少年兒童營地”的基礎設施格局為科普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撐,讓游客在游覽互動中感受地質科學的魅力。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開發了一系列地學科普產品,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成為展示秦嶺終南山風采的傳播載體。先后出版10余種科普讀物,包括攝影畫冊、詩詞賦、宣傳折頁、地圖及中英文少兒科普讀物等,滿足不同群體閱讀需求;制作公園園徽、中英文園歌、宣傳片和水墨短片,以多元化傳播方式展現終南山地質之美;完成中英文網站的第三次升級改版,建設虛擬數字博物館,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暢游終南山。此外,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每年利用科普節日、寒暑假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課程和志愿服務活動,深受大中小學生的喜愛。
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以張國偉院士為代表的一代代科學家深耕秦嶺地質研究,形成了系統的秦嶺造山帶研究體系,不斷提升著秦嶺終南山的科學內涵。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與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設立產學研實習實踐基地,吸引大批科研人員和學生前來開展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為周邊社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形成了“保護—發展—惠民”的良性循環。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積極探索“景區+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開發了親子農耕研學、認養農場田園、精品農家樂民宿等品牌旅游產品,帶動沿線社區居民致富和農村集體增收。如今,走進終南山腳下的村莊,特色民宿錯落有致,農家樂里賓客滿座,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都得益于地質公園帶來的發展紅利。

在發展旅游的同時,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通過宣傳教育,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高,積極參與到地質遺跡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中來;通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秦嶺終南山的生態安全。
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重要成員,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始終以開放姿態融入全球地質保護共同體,嚴格遵循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協作準則,積極構建跨國界、跨區域的長效合作機制:不僅持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執行局提供捐助,助力全球地質公園網絡的體系建設與發展,更主動牽手國內外同行——目前已與國內外14家世界地質公園締結為姊妹公園,通過人員互訪、技術共享、聯合科考等形式,實現地質遺產保護經驗的跨國流動。
在國際舞臺上,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身影愈發活躍。它連續參與歷屆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年會、亞太地質公園網絡研討會及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在“地質遺跡保護”“可持續旅游發展”等議題中發出中國聲音;更連續5年聯合國內多家地質公園,共同舉辦世界地球日暨“亞太地質公園周”系列活動,通過線上科普講座、線下地質研學等形式,搭建起覆蓋亞太地區的地質文化交流平臺。
如今,這座承載著地球演化密碼和中華文明記憶的山脈,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從2009年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到2013年、2017年兩次獲得綠牌通過再評估,2025年順利完成了第三次再評估考核,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保護與發展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未來的日子里,它將繼續錨定“保護為核、科研為翼、惠民為本”的目標,努力建設成為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世界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