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是14年抗戰的起點。近期,記者深入遼寧一些與抗戰相關的紀念場館和遺址遺跡,挖掘它們背后承載的抗戰史實,從不同的視角再現遼寧抗戰的歷史畫卷與人民的精神風貌,感受抗戰精神的強大力量。
在沈陽市柳條湖立交橋西北,坐落著一塊巨大的殘歷碑。白色的花崗巖雕成翻開的日歷,鐫刻著那個讓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時間節點: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農歷辛未年八月初七。這里,便是著名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始建于1991年,即九一八事變60周年之際,是國內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專題博物館,由殘歷碑、警世鐘、展覽主館、勝利紀念碑等組成。
進入展廳,燈光驟然暗淡,仿佛步入歷史的長廊。序廳的黑白大理石營造出白山黑水的壯美景象,中央金字塔形臥碑頂部的紅色寶石如不滅的烽火,上方有14束燈光代表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14年。碑的四面用中、英、日、俄四種文字向世界宣告著這段歷史的重要性。
在展廳中,一件件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過往。愛國志士車向忱手提兜上“收復東北失地”“還我河山”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見;抗日義勇軍使用的大刀、長槍雖然簡陋,卻閃耀著民族氣節的光芒;“拐杖刀”外表普通,內藏利刃,體現了抗日志士的智慧與勇氣……
最讓人心碎的是撫順平頂山慘案的遺物。那些炭化的月餅、銹蝕的銀圓、燒焦的手鐲,都是3000多名無辜百姓在中秋之夜慘遭屠殺的見證。站在這些遺物前,仿佛聽到了受難者的哭喊,感受到了那個時刻的絕望與悲憤。
博物館不僅記錄了苦難,更展現了抗爭。在眾多文物展覽之外,尤為震撼人心的是設計者精心復原的東北抗聯將士在隆冬夜晚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白樺林中露營的場景。在不遠處的展墻上,懸掛著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眾多抗日英雄的照片。他們的目光銳利堅毅,穿透時光,守望著他們曾誓死守護的土地。
展廳的出口是一段長長的走廊,地面鑲嵌著刻有1931到1945數字的銅牌。觀眾結束參觀,從燈光昏暗的展廳走到明亮的走廊,從1931走向1945,仿佛重獲新生。
走出博物館,外面陽光明媚。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啟示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唯有銘記歷史,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唯有自強不息,才能守護祖國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