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前仆后繼勇赴國難,經過14年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這個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孕育了偉大的抗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7月7日在山西陽泉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時指出:“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我們要永遠傳承和弘揚好偉大抗戰精神,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續奮斗。
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抗戰精神。早在浙江工作時,2005年8月在參觀浙江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圖片展后強調:“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此后又多次論述抗戰精神。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概括了偉大抗戰精神的內涵,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2015年9月2日,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再次系統闡述偉大抗戰精神的內涵,并強調:“在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抗戰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為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鑄就偉大的抗戰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刻理解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需要注意從四個方面來把握。
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華民族歷來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從《詩經》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唯有愛國是中國歷史中最深沉的情感。近代更是涌現出了無數愛國志士。中國共產黨人早在九一八事變時就提出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實行堅決的斗爭,一致反對日本強暴占領東三省”,挽救民族危亡。1936年12月,毛澤東在致馮玉祥的信中說:“在亡國慘禍面前,不分黨派信仰將同遭浩劫,因此合作救亡是天經地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身許國、精忠報國是抗戰英雄最鮮明的品質。”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兒女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吼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兒女以愛國主義的新覺醒,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二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日本侵華期間,以極其殘暴和慘絕人寰的手段屠殺、迫害中國人民,企圖扼殺中國人民的斗爭勇氣,迫使中國屈服。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在實戰中大量使用化學武器的國家,日軍通過建立731部隊等,使用中國軍民人體實驗研制毒氣、細菌武器。面對侵略者,成千上萬的仁人志士在敵人炮火下奮勇前進,人人抱定必死決心,展現出“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民族氣節。據日本軍醫竹內豐筆供,在華北日軍細菌部隊對被俘的八路軍戰士實行細菌實驗時,“他們的目光是鎮定不可侵犯的,只有對明天的勝利擁有堅強信心的人才能具備如此的威嚴”。
三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全民族抗戰爆發時,由于當時中國的國力遠不如日本,國民黨陣營和社會上存在著“亡國論”的錯誤觀點,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批評了這種錯誤論調,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日軍民視死如歸、血戰到底,涌現出了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等殉國將領和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8位女戰士等眾多英雄群體。抗戰英雄們的氣概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四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斗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全民族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占領了中國大片國土。但英勇的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敵人展開了持久戰、游擊戰,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戰術層出不窮,使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戰爭勝利,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偉大抗戰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的生動體現和升華,是構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輝煌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精神燈塔。
偉大抗戰精神的深遠影響
偉大抗戰精神形成于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之中,是中國人民視死如歸、不畏強暴、百折不撓、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生動寫照,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磅礴力量。
偉大抗戰精神筑起了中國人民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精神支柱。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存。正是無數英勇的中華兒女舍身奮斗、不畏犧牲,才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戰爭既是物質力量的對抗,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物質基礎固然重要,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在敵后戰場上,八路軍戰士與日軍戰斗激烈時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彈藥打完了,戰士們就搬起石頭砸向敵人,白刃戰變成了石頭戰。目睹黃土嶺之戰的作家魏巍曾這樣寫道:“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這是兩種力量在較量:一種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種是老紅軍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誰更頑強,誰壓倒誰。”
喚起了中華民族各階層民眾的全面覺醒。九一八事變后,民眾抗日情緒高漲,全國人民愛國情緒之高,非身歷其境的人所能想象。正如毛澤東所講:“在太陽旗下,每個中國人只能當順民,做牛馬,不許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氣。”抗日成了中國人民的共同信念。從國內到國外,從正面到敵后,中國人民展現出極高的愛國熱情。1939年,年僅12歲的女孩葉珉書在重慶被日軍炸傷,養傷時,聽爸爸講了八路軍抗戰的故事,主動要求將自己存錢罐里的65元6角寄給朱德,支持八路軍抗戰。之后,她因傷勢惡化去世。朱德為此代表八路軍專門在《新華日報》撰文高度贊揚她的愛國之情,稱其“彌留殷念,實難多得”。這是歷史上任何朝代從未有過的新氣象,標志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和民族精神的升華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正如當時的一篇社評中指出的:“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并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學生、民族工商業者,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均以民族大義為重,捐棄前嫌,團結起來,參與到抗戰的洪流之中。各族同胞緊密團結,一致對敵。吉林的朝鮮族女共產黨員金順姬,挺身而出保護群眾,為保守機密,身懷六甲的她毅然咬斷舌頭、咬傷手指,最后被殘暴的敵人投入烈火中,壯烈犧牲。在14年抗戰中,約有400萬華僑為祖國抗戰捐款,占華僑總人數的1/2。
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廣泛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和正義事業的國家和人民的廣泛支持和幫助。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在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后表示:“真正的戰斗是在中國,那里的斗爭決定著我們這個世界的命運,我要和他們一起戰斗。”他不遠萬里來華救死扶傷。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此外,各國共產黨和國際友人通過各種方式援助中國。如英國的援華運動、美國的“一碗飯運動”、日共組織的“覺醒同盟”“反戰同盟”,國際友人漢斯·希伯、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為中國抗戰奔走呼號。蘇聯、美國等更是直接組織航空隊赴華參戰,給獨立堅持抗戰的中國人民以巨大鼓舞。
偉大抗戰精神,承載著家國情懷與民族氣節,不僅為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而且對國家此后長久的和平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偉大抗戰精神帶給我們的啟示
偉大的夢想,需要偉大的精神支撐。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抗戰精神。
黨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偉大抗戰精神形成的關鍵。近代以來,中國歷次反侵略斗爭之所以屢次奮起又屢遭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統治集團腐敗無能,缺乏一個能將全民族力量凝聚起來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勇敢擔起了這個歷史使命。從此以后,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引領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必勝信念貫穿于偉大抗戰精神之中,必須發揚斗爭精神。斗爭無時不在、無處不有。14年抗戰歷程中,黨和人民軍隊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正如列寧所講:“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擊潰千百萬日益覺悟、日益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同樣,任何困難都嚇不倒英勇的中國人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樹立必勝信心,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增強斗爭本領,在變亂交織、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保持政治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
理想信念是抗戰精神的行動引領和價值追求,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中國大地之時起,中國人民就開展了抗擊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戰爭多么殘酷,無論犧牲多么巨大,中國人民從來都沒有動搖光復河山的決心。”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甚至是驚濤駭浪,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迎接各種風險挑戰。
團結就是力量,必須更廣泛地凝聚起一切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這句歌詞生動展示了偉大抗戰精神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是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基礎。新時代新征程,團結依然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證。越是接近目標,越是形勢復雜,越是任務艱巨,越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抗戰的硝煙雖然已經遠去,但偉大的抗戰精神歷久彌新,如巍峨的豐碑,矗立于民族記憶深處,至今依然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耀眼的光芒,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