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拂過鴨綠江口濕地,蘆葦蕩泛起層層綠浪。黃海之濱的藍莓大棚里,農技專家正指導農戶疏花保果;東港稻田里,無人機掠過新翻的黑土,播撒智慧農業的希望。當農機的轟鳴聲與數據傳感器的嘀嗒聲交織成曲,丹東市13個科技小院正如同嵌入鄉村振興版圖的“智慧芯片”,用科技力量讓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丹東市以科技小院為支點,通過黨建引領資源整合、政產學研深度融合、人才培育精準滴灌,形成了“組織搭臺—專家唱戲—農戶受益”的良性循環,科技的“春風”承載著紅色動能,正強勁地吹拂著江城的每一寸土地,為鄉村產業振興帶來了勃勃生機。
黨建引領
小院扎根沃土
“黨組織指向哪里,我們的科技服務就跟進到哪里,要立足東港水稻產業發展實際,從分子育種、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入手,切實解決困擾稻農的難題。”走進丹東東港市示范繁殖農場,中國農業大學彭友良教授正蹲在秧苗間,以“黨建+技術攻關”模式,為研究生團隊做現場指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雜交粳稻制種基地,示范農場曾長期存在品種“小散亂”、優質種源稀缺等瓶頸問題。農場黨委副書記傅海寧感慨:“過去靠經驗種地,想找專家得跑幾百里;現在農場黨委牽線、市委組織部統籌,農大的黨員專家團隊直接把‘實驗室’搬進稻田。這都是黨建引領的實效。”
2022年,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入駐農場,同步成立“黨員技術攻堅隊”,從品種選育到田間管理,黨組織如同“紅色紐帶”,將高校智慧、企業需求、農戶期盼擰成一股繩,聚焦分子育種、綠色防控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3年來,黨員專家團隊帶頭突破技術壁壘,選育抗病新品種4個,申報實用新型發明專利8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在這里能觸摸到農業的真實脈搏。當我們研發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助力稻農增產增收,看到大爺大娘臉上洋溢著喜悅時,我覺得這比發表 SCI論文更有成就感。”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張峰瑞說。
這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正是科技小院的核心邏輯。當農業科技和裝備扎根田間地頭,這片土地上正在生長的,不僅是更加飽滿的果實,更是科技興農的中國方案。
產學研融合
賦能特色產業
丹東地處北緯40°,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適宜,土質肥沃微酸,是草莓、藍莓等小漿果的理想生長地,素有“小漿果之鄉”的美譽。
在鳳城市頤輝(丹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藍莓種植園,科技小院指導教師周文杰正蹲在田間觀察基質濕度。“去年我們開始應用藍莓的基質栽培技術,今年園區藍莓的基質田間管理技術基本成熟,盆內已經布滿根系了。”她的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著200多組數據。作為遼東學院首個國家級科技小院的駐點教師,周文杰和團隊已幫助當地研究解決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品種選育、果實保鮮加工等一系列難題,使藍莓產量提升20%,商品果率突破90%。
“咱們‘鳳城藍莓’是‘北緯40°的藍寶石’,2023年被省農業農村廳列入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區域名單,在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協作下,現在的‘鳳城藍莓’由于品質優、品牌響,每年在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已經超2億元。”頤輝(丹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晨介紹。
這種“高校出技術、政府給支持、企業搭平臺、農戶見實效”的模式,已成為丹東科技小院的標配。
在丹東沿海地區,雜色蛤養殖也是江城的特色產業。大孤山鎮大鹿島村雜色蛤科技小院的成立,為這一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23年,大連海洋大學與丹東大鹿島海興集團共建科技小院,立足企業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將專家團隊研制的灘涂貝類機械化播苗裝備和灘涂貝類生態采捕裝備應用于蛤仔產業作業中,使捕撈效率提高3倍,存活率提升40%,雜色蛤年產值突破10億元,真正依托機械化養殖激活了江城“藍色糧倉”。
人才培養
注入發展活力
初夏時節,一場細雨洗禮后的寬甸滿族自治縣紅石鎮小久村,滿目翠綠的柞樹葉隨風搖曳。“俺村去年和農業大學共建科技小院,從蠶場消毒到制種、防病蟲害,專家全程指導,今年春蠶產量肯定沒問題。”小久村養蠶致富帶頭人汪貴良介紹。
2025年,小久村繭業合作社與沈陽農業大學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在共建科技小院的基礎上,圍繞柞園標準化建設及樹型養護、柞蠶柞樹病蟲害研究及技術推廣、柞蠶代用飼料研究、拓展柞蠶飼養規模及提高保苗率、柞蠶蛹加工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共建共研和技術指導,目前已開展培訓指導17次,發放資料、物資200余份,惠及蠶農160余人。
“以前采捕雜色蛤全靠人工,不僅辛苦,而且效率低。現在學會用這些新設備,省時省力不說,產量還增加了。”大連海洋大學師生創新開設“漁民夜校”,針對蛤仔采收、捕后處理、粗加工等技術進行授課和交流,累計培養本土“海洋工匠”200余名,養殖戶們對新設備、新技術贊不絕口。
丹東市將科技小院作為“新農人”孵化器,全市13個科技小院依托水產養殖、水稻種植、柞蠶養殖、小漿果種植、水果蘿卜種植五大特色產業,將農業科技創新與鄉村生產實踐相結合,創新打造“田間課堂”“庭院課堂”“漁民夜校”,累計開展培訓700余場,培育“科技明白人”1.2萬名。這張覆蓋水稻、藍莓、海產養殖等多領域的“科技網”,讓實驗室成果精準滴灌至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