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是世界上現存保護比較完整的一處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關押和改造戰爭罪犯的場所,是佐證和研究日本侵華戰爭歷史、對外進行和平宣傳、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陳列館分為改造日本戰犯歷史陳列館、改造末代皇帝專題展及舊址重要歷史遺跡三部分。穿過復原的監區通道,斑駁的墻壁上“恨其罪,不恨其人;懲其罪,救其人”十三字標語依然清晰。在改造日本戰犯歷史陳列館,講解員指著一幅黑白照片說,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管理所在改造日本戰犯方面卻毫不吝嗇,不僅保障了戰犯們有良好的伙食標準,還為戰犯們體檢、鑲牙、配眼鏡、安裝假肢。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關懷,讓日本戰犯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他們逐漸放下抵觸情緒,開始反思自己的罪行,由拒不認罪轉變為真誠認罪,由抵制改造轉變為自覺接受改造。
行走在管理所的走廊,陽光透過鐵窗斜射進來,斑駁的光影映照著墻上的老照片。記者駐足在一幅合影前——1956年,首批被釋放的日本戰犯與中國管教人員揮手告別,有人淚流滿面,有人深深鞠躬。歸國之后,這些戰犯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簡稱“中歸聯”),終生致力于揭露軍國主義罪行,促進日中友好。
改造末代皇帝專題展展現了溥儀以戰犯的身份接受改造的近10年時光。在管理所,溥儀從最初的惶恐不安、端著“皇上”架子,到后來在管教人員的耐心幫助下,逐漸放下身段、做到生活自理,接受了新的思想和觀念。在審判日本戰犯時,他出庭作證,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表達了自己的悔罪之情。
在監區廣場上,一座“向抗日殉難烈士謝罪碑”格外醒目。這是日本戰犯回國后,共同發起捐建的石碑,上面刻有中、日兩國文字。碑文寫道:“我們在參加長達十五年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中,犯下了燒殺搶的滔天罪行。戰敗后,被關押在撫順和太原戰犯管理所,在那里受到中國共產黨、政府和人民‘恨罪不恨人’的革命人道主義待遇,開始恢復人的良心,沒想到根據寬大政策,一名也沒有處死刑,全部釋放回國。正當撫順戰犯管理所恢復原貌之際,在這里建碑表示向抗日殉難烈士謝罪的誠意,刻下決不允許再發生侵略戰爭、為和平與日中友好的誓言。”
回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承歷史記憶,就是要更好地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