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發端于遼寧、遍布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在白山黑水間奮勇抗戰。但是,抗日義勇軍的正義行為不僅沒有得到南京國民政府的支持,反而被視為“越軌行為”,遭到取締和禁止。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斗爭給予充分鼓勵、積極支持、大力推動和熱情指導,極大地促進了義勇軍的發展壯大。
發布文告支持聲援義勇軍
1931年10月,在《紅旗周報》第20期上,周恩來以“伍豪”的筆名發表文章《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與我黨的當前任務》。文章指出: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眾普遍的要求,黨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眾自己組織武裝的救國義勇軍。1932年2月,《中共中央為上海事變給各地黨部的信》明確要求各地黨部要糾正對義勇軍所有不正確的觀念,指出“黨須用最大的力量加強對于義勇軍的領導”。
1932年3月,中共滿洲省委指出,要大規模地組織義勇軍的工作,用目前各地的反日戰爭來動員廣大群眾建立起義勇軍的組織,黨應積極領導參加這一戰爭。8月,滿洲省委作出工作部署,要派堅決執行黨的正確路線的干部(尤其是工人干部)去做領導(義勇軍)工作,艱苦地去進行爭取反日戰爭的領導。9月,滿洲省委發出信函,對義勇軍的反日斗爭給予很高的評價。
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號召和對義勇軍的聲援使許多仁人志士和勞苦大眾紛紛加入義勇軍,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而抗日義勇軍也在中國共產黨的聲援和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鼎盛時期,東北抗日義勇軍曾達50多路人馬、30多萬人,活動遍及東北三省及熱河省的100多個縣和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
選派骨干推動義勇軍工作
在中國共產黨的聲援、支持和影響下,義勇軍一度迅猛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弱點。1932年春,以羅登賢為書記的中共滿洲省委通過調查分析及時作出判斷,認為黨應打入義勇軍中去實現黨的領導,開展游擊戰爭。于是,在中共中央和滿洲省委一系列指示的指導下,黨選派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到義勇軍中工作,促進了義勇軍的發展。盡管當時滿洲省委的處境十分困難,黨的組織力量還很薄弱,在冊黨團員總數只有2000人左右,但為了加強對義勇軍的領導,仍然派出200余名黨團員到義勇軍中去開辟工作,還從黨領導的抗日團體反帝大同盟、反日會、互濟會中選派一大批青年骨干分子參加義勇軍,鼓勵工、農、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入伍補充到義勇軍中去,發動社會各界募捐,組織“義勇軍后援會”“慰問團”“北上決死隊”等去支援和參加義勇軍。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也派大批黨員、團員和反帝大同盟盟員到義勇軍中工作。其中,到遼寧地區的骨干分子占了很大一部分。
早在1931年10月黃顯聲主持遼寧軍政兩行署工作、組建義勇軍之初,就得到了共產黨員劉瀾波的幫助。劉瀾波與黃顯聲本是同鄉,國難當頭之際,共同的民族意識和抗日救國的強烈愿望使兩人一拍即合。在對義勇軍收編加委過程中,劉瀾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2年5月,隨著義勇軍的迅猛發展,中共滿洲省委作出“真正動員黨員干部與群眾打入一切救國軍中,首先是派得力干部到戰斗力較強的義勇軍中去”的指示。根據這一指示,各地黨組織派出大批共產黨員加入義勇軍開展工作,如共產黨員張雪軒、侯維民、王子明、田玉林等人在唐聚五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中積極開展工作,促進了遼寧民眾自衛軍的發展;共產黨員王仁齋、劉山春到包景華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第九路軍工作,促使包景華同意與共產黨人聯合抗日,有20多名黨員加入第九路軍,并成立了黨支部。
派遣黨員組建領導義勇軍
隨著抗日斗爭形勢的日益嚴峻及東北抗日義勇軍成分復雜帶來的種種弊端,中共中央及滿洲省委逐漸認識到組建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武裝的重要性,于是便派遣了一些富有威望、善于組織、具有影響力的共產黨員及共青團員開展組建黨獨立領導的抗日義勇軍、反日游擊隊的工作。
1932年2月,黨派遣馮基平、李兆麟、楊壽天到遼陽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不久,又派夏尚志、孫志遠、王守賢、丁濟陽、林郁青、張一吼等黨團員到遼陽工作。很快,遼陽小堡附近的抗日活動便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在李兆麟等人的努力下,1932年3月,遼陽義勇軍在遼陽縣三家子成立了,不久,被統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
1932年5月,東北抗日義勇軍武裝反日斗爭進入高潮,中共滿洲省委提出“真正能在黨領導之下的鄉團以及其他隊伍,更應該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加強政治軍事的領導”。在此基礎上,滿洲省委又明確提出“黨須用最大的努力派得力的領導干部、工人干部進去(義勇軍)工作……另一方面,須建立黨獨立領導的中心部隊,來獨立地發動與領導反日的民族革命戰爭”。
通過各級、各地黨組織的努力工作,東三省各地義勇軍中都不同程度地有了黨的工作。在各級黨組織的努力下,“很多義勇軍來找黨……而且要求黨的直接領導”。
滿洲省委積極聲援義勇軍,加強對義勇軍的支持和領導,推動和影響了義勇軍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抗日主張,鍛煉了組織革命武裝的能力,推動了抗日戰爭的進程。一些到義勇軍中進行工作的共產黨員如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等在對敵斗爭中逐漸成熟,積累了經驗,為中國共產黨組建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