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根據黨中央指示,中共膠東區委抽調了一批熟悉東北情況的黨員到遼寧地區開展隱蔽斗爭,為打擊日本侵略者、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連地區
1942年,中共膠東區委派左友文到大連開展工作。左友文以原昌商店管賬先生的身份為掩護,開展了深入細致的工作。6月18日,左友文在沙河口小西果園召集黨員開會,成立了黨支部。左友文任書記,張更秀任組織委員,趙恩光任宣傳委員,支部直屬膠東區黨委領導。
1942年冬,支部黨員湊了幾百元錢,兌下西崗富久町131番地一家叫德成商店的小商號,作為黨地下活動的聯絡機關。趙恩光當掌柜,閻芳剛、于喜春為伙計。商店周圍環境比較復雜,對面就是西崗巡捕警察大院。這個處于敵人眼皮底下的黨的聯絡機關,以經營商店為掩護,秘密召開會議,討論工作,發展組織,做了大量工作。
除德成商店外,黨支部還在西崗博愛市場設立了破爛洋服攤,這里不僅是地下黨傳遞情報和指導工作的聯絡點,還承擔地下黨活動經費和日常生活費用支出。張更秀做雇工的小西果園,也是地下黨召開會議的重要場所。張更秀在小西果園和附近的洪記、平野兩個果園發展了10多名工人加入黨組織。
從1942年6月到1945年8月,中共膠東區委大連支部的工作點由西崗、小西果園、周水子火車站、侯家溝,擴大到金州的登沙河、杏樹屯,城子疃的謝家屯、干島子一帶。3年間,共發展黨員60余人,同時培養了一大批積極分子。
奉天地區
1942年6月,中共膠東區委派彭官華來到奉天(今沈陽),以生意人身份到北關順茂商行做買賣,以此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當時,在奉天的山東老鄉特別多,彭官華足跡踏遍奉天城,很快就團結了一批進步群眾,并吸收不少老鄉加入他組建的“抗日同盟會”。他在會員中物色對象,重點培養,發展成為黨員。1943年7月,彭官華發展了彭錫瑞、宋繼東、彭志遠等人入黨。同年秋,彭官華用籌集來的資金在小北門里西順城街辦了一個洋貨店——福泰洋行,作為黨的地下聯絡點。不久,又有戚長廣、戚志杰、任永東、彭占一、馬修齋等人被發展為中共黨員。1944年年初,日偽加緊了人口控制,彭官華處境艱難,經熟人介紹到遼陽鏵子溝煤礦,利用窯場采購員身份,往返于奉天和遼陽之間,發展抗日力量。1945年年初,彭官華又在大北關買下一個面臨破產的小織布廠,取名為“慶記工廠”,作為地下黨第二個聯絡點。其間,又發展了幾名黨員。抗戰勝利后,彭官華組建了中共奉天地下黨支部,彭官華為書記,彭錫瑞、戚長廣為委員。9月8日,八路軍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進駐沈陽后,彭官華依靠已有的黨員和地下黨員力量組建了獨立第三營并任營長,為配合解放與接收沈陽作出了貢獻。
安東地區
1944年4月,中共膠東區委派傅守仁到安東(今丹東),在電業局找到工作并潛伏下來。同年秋,中共膠東區委又相繼派尉達夫、孫學民(孫晉階)、宮雷、李興業、劉子祥(方子舟)到安東,并組成以劉子祥為書記的中共遼東支部,負責領導安東、大連、本溪、通化等地黨的活動及外圍組織——海外各界抗日同盟會遼東總會的工作。
宮雷到安東后,先在安東造紙廠工作,后到寬甸下露河蔡家屯組建農民學習會,對農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李興業到鳳城賽馬一帶開展工作,和當地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從中吸收并培養積極分子。尉達夫化名王子彥,扮成算命先生,在廣濟樂園、三道溝、六道溝等處擺卦攤,廣泛接觸各界人士。為了把群眾發動起來,尉達夫還與孫學民分別深入到工廠中,向工人群眾做宣傳工作。1945年5月,他們在歧山藥房成立了安東青年抗日救國會,并組成以尉達夫為書記、孫學民為組織委員、賀培芳為宣傳委員的行政支部。安東青年抗日救國會是中共地方組織領導下的群團組織,主要任務是宣傳革命思想,組織愛國青年秘密進行抗日活動。到日本投降時,該會共發展會員300多人。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20日,中共膠東區委遼東支部在安東元寶山召開會議。經過討論,大家統一了思想,決定建立武裝,監視敵人;保護重要物資,等待八路軍接收;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擴大八路軍和蘇聯紅軍在群眾中的影響;在本溪與沈陽之間成立八路軍第三支隊,由劉子祥負責;在安東成立第五支隊,由呂蒿負責;在通化成立第八支隊,由羅衡負責。9月6日,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部隊抵達沈陽,劉子祥、呂蒿、王文郁、傅守仁、連奇等人相繼趕到沈陽小河沿與部隊取得聯系。根據形勢需要,劉子祥留在沈陽,呂蒿等人返回安東。呂蒿回到安東后,于18日在半截溝小樓主持召開會議,組成新的遼東支部,呂蒿任書記,傅守仁任組織委員,王文郁任宣傳委員。新的遼東支部發表了《告安東市人民書》和《中國共產黨戰后十大政策》,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擴大黨在安東地區的影響。新的支部把膠東黨組織先后派到安東地區的黨員統一組織起來,壯大了黨組織的力量。同時,在半截溝等地建立了6個工會,發展了300多名會員。支部還組織群眾籌款和收集槍支,成立工人武裝大隊,搜集情報并監視敵偽殘余勢力動向,為八路軍接收安東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海城、牛莊、營口等地
1942年5月,中共東海地委統戰科長高永久在膠東區委地工訓練班接受2個多月的訓練后,扮成商人,從蓬萊乘船,經大連輾轉到達牛莊,在親屬的幫助下開設了“興亞五色”小染房,以此職業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高永久經常以辦貨為名,到海城、營口、奉天等地搜集日偽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并熟悉沿途的地理環境。他把搜集來的情報,用寫家信的形式報告給膠東區委。他還利用同顧客、鄰居接觸的機會廣交朋友,從中考察可以培養和發展的對象。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到1943年秋,高永久吸收海城青年李華昌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冬,又在牛莊介紹李德玉、常安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日本投降后,高永久帶領地下黨員和積極分子在海城縣城里和牛莊鎮街上張貼標語,鼓舞民眾。不久,蘇軍接收了海城和牛莊地區,八路軍部分部隊進入東北。根據工作的需要,高永久結束了在海城的地下工作,重返部隊。后來,高永久與原冀熱遼軍分區第四十七團副團長李成華組建冀熱遼軍分區第七十二團,李成華任團長、高永久任政委,為接收和保衛營口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