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年底,黨中央決定設立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簡稱“東工委”),并決定該機構設在晉察冀,由晉察冀中央分局代為管理。東工委的主要任務是從延安和晉察冀邊區選調在東北有社會關系或熟悉東北情況的干部,經過短期培訓后派往東北,在東北站住腳,長期潛伏,進行秘密建黨工作,積蓄力量,配合反攻。從1942年秋至1945年夏,東工委先后派遣多名干部到奉天(今沈陽)、營口、撫順、阜新、鞍山、盤山、溝幫子等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地下斗爭。
鞍山地區
1942年12月,東工委派韓昌和到鞍山開展地下工作。通過多方關系,他在鞍山昭和制鋼所運輸部找到了工作,以此為掩護,秘密搜集日偽情報、了解社會各階層情況,并通過“拜把子”等方式,團結了一些工人,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他們的覺悟。到1943年冬,韓昌和發展了兩名工人入黨。這兩名黨員又通過與工人交朋友,團結了一大批工人群眾,為配合反攻積蓄了重要力量。1945年10月,韓昌和得知八路軍冀東部隊已到奉天,便帶人去奉天與組織聯系,并向東北局匯報了鞍山工作的情況。中共遼東省委組織部決定韓昌和繼續回鞍山工作。11月,我軍政人員接收鞍山,并組建起中共鞍山市委。韓昌和被分配到城工部工作,肩負組織領導工人糾察隊、保衛工廠、搜集敵特情報、維護社會秩序等重要任務。
阜新地區
1943年3月,東工委派于寶琪、孫玉明到阜新開展工作。于寶琪在遼寧阜新一帶有許多朋友,他與同鄉孫玉明共同參加了東工委舉辦的訓練班后,二人組成了直屬東工委的阜新支部。到阜新后,通過老朋友介紹,于寶琪、孫玉明很快結識了許多思想進步的工人,先后發展了5名黨員,分別同兩人保持單線聯系。1945年日本投降后,東工委直屬阜新支部召開黨員大會,分析了日本投降后阜新的形勢,研究確定了大力宣傳日本投降的消息、組織和發動工人護礦、防止敵人破壞、準備迎接與配合八路軍接收等方案,并付諸實施。支部還組建了200多人的護礦大隊,不久發展到700多人。同時,于寶琪向上級組織全面匯報了工作情況,得到了黨組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隨后,于寶琪帶領黨員組織和動員護礦隊積極配合八路軍的接收工作。10月間,阜新衛戍司令部擴編部隊,阜新支部派出兩名黨員帶頭加入部隊,還動員700多人的護礦隊加入冀熱遼八路軍第三十旅六十八團。支部中還有5名黨員被派到礦上和區里擔任領導職務。
營口地區
1943年5月,由東工委派遣,張霖(張紹先)、邊江(卜如馥)夫婦到達營口。張霖先在邊江父親開設的“寶和堂”中藥店以賬房先生的身份為掩護,開展秘密工作,爾后到城郊一所公立學校做教員。邊江則以家庭主婦的身份協助張霖開展地下工作,同張霖一起物色發展黨員。他們先發展了邊江的弟弟卜昭敏入黨,后又介紹邊江的妹妹陶冶(卜如珍)入黨。經東工委批準,成立了以張霖為支部書記的東工委營口支部。到1944年年末,張霖、邊江又發展了5名黨員,并培養了大批積極分子。此時,營口支部的活動范圍已經由營口擴展到周邊的蓋平(今營口蓋州市)、海城、大石橋等地。1945年4月,張霖、邊江夫婦奉命回到晉察冀匯報工作,營口地下黨的工作由卜昭敏負責,繼續堅持斗爭,直至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后,卜昭敏把市內的黨員組織起來,以“寶和堂”中藥店為臨時活動地點,討論日本投降后的形勢、任務及工作方針。他組織黨員油印宣傳材料,宣傳黨在抗戰中的偉大功績。同時,在學校中繼續培養黨的積極分子。1945年9月,營口地下黨員馬洪權在奉天向東北局主要領導彭真、陳云、伍修權和韓光匯報了營口地下黨的情況。經東北局研究決定,成立中共營口市工作委員會和冀熱遼區行署營口市行政特派員辦事處,統一領導營口市的工作。卜昭敏任工委書記兼特派員。10月下旬,成立了營口市民主政府,由返回營口的張霖出任市長。
朝陽地區
1945年7月,趙子卿受東工委派遣秘密來到朝陽,住在胞兄趙振江家。他首先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敵偽的一些情況,然后又來到北票,結識了王永豐、劉四海等人,并向他們傳播革命道理,使他們成為秘密的抗日積極分子。趙子卿又通過趙振江認識了偽牌長李希江,并向李希江宣傳革命道理,滲透抗日主張。通過地下工作,還掌握了當時朝陽的國民黨地下組織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極工作,趙子卿發展趙振江、王永豐、劉四海等人為中共黨員,并建立了黨小組。日本投降后,趙子卿立即以晉察冀分局東工委朝北工作組組長的身份,與偽土默特右旗旗長寶音烏拉吉和國民黨朝陽縣黨部書記長葉相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穩定了朝陽的局勢。9月下旬,趙子卿經多方爭取與努力,先后改編了朝陽縣境內的3支地方抗日武裝。11月,中共朝陽縣委和縣民主政府正式成立,趙子卿任縣長。
從1942年開始,東工委先后向遼寧地區派遣了許多干部,同時,冀東地區黨組織也向遼西地區派遣了許多地下黨員。這些黨員干部在極端困苦的環境里,扎根于群眾之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抗日救國主張,擴大黨的政治影響,組織發動群眾,培養干部,發展黨員,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戰爭以及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接收遼寧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