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在極其艱苦的歲月里,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前仆后繼、英勇戰斗,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遼寧開展抗日斗爭的,主要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及其前身部隊。
發展抗日武裝
1933年,楊靖宇率部進入遼寧地區時,這支部隊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的建制。這支部隊是以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后來海龍工農義勇軍改組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也加入進來。
進入遼寧后,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精神,楊靖宇團結一切抗日武裝力量,收編了抗日山林隊、義勇軍等抗日武裝,力量不斷壯大。同時,楊靖宇多次召開抗日武裝首領會議、山林隊頭領會議等,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號召抗日武裝團結一致、共商抗日大計。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楊靖宇整編了左子元、于萬利的武裝,改編了“金山好”“蘇子余”“四海山”等山林隊,撫順境內的“老黑風”“日落好”“大南洋”“上山好”“小白龍”等山林隊也紛紛投奔到楊靖宇領導的革命軍隊中。為了團結更多的力量共同抗日,楊靖宇還派出許多政工人員到土匪隊伍中進行工作。經過努力,在本溪堿廠附近活動的“北國軍”和在興京(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桓仁交界地區活動的趙文喜部也被楊靖宇收編。
1934年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1936年6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全軍有3000余人,建制為3個師。其中,集結在遼寧的第一師、第三師有1500余人,接受其指揮的抗日武裝有5000余人。第一軍成為遼寧抗日武裝斗爭的核心力量。
沉重打擊日偽軍
在遼寧地區,楊靖宇率部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給日偽軍以有力的打擊。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領導抗日游擊戰爭的實踐中,楊靖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整套靈活實用的游擊戰術,帶領第一軍轉戰在遼寧東部的清原、興京、桓仁、本溪、鳳城、寬甸、西豐、岫巖等地。在方圓幾百里的山區,楊靖宇帶領隊伍采取埋伏、夜襲、阻擊、突襲、避強攻弱、乘隙向虛等戰略戰術,利用游擊戰,在與武器裝備精良的敵軍周旋的同時,主動進攻,歷經數百次激烈戰斗,消滅了大批敵人的有生力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攻取興京縣城、火燒東昌臺警察署、激戰歪脖子望山、痛殲偽軍邵本良部、夜襲崔家大院等戰斗。
1934年夏,楊靖宇率部隊與義勇軍蘇子余部聯合南下遼吉邊境開展抗日游擊戰爭。6月24日,襲擊了興京縣紅廟子,將駐扎在該地的偽警察逼到汪清縣境。此后,率領部隊繼續向興京縣城方向奔襲。7月2日,攻陷興京縣城。7月23日,在桓仁八里甸子攻襲了偽警察署,圍殲了日軍守備隊,俘虜了日軍守備隊小隊長等30余人,繳槍15支。不久,在四道嶺子、大清溝與敵人再次展開激戰。
1935年8月中旬,楊靖宇率軍部及教導團和第五團,在清原縣的黑石頭溝公路兩側,選擇有利地勢設下埋伏,成功伏擊了偽軍1個團,擊斃日偽軍40余人,擊傷40余人,俘虜30余人,繳獲迫擊炮1門、重機槍1挺、長短槍60余支、炮彈10多箱及其他物資。9月,第一軍第一師160余人智取桓仁縣窟窿榆樹偽警察署,不費一槍一彈,繳獲40多支槍和其他物資。
伏擊偽東邊道“討伐”司令邵本良所部,是第一軍在東南滿地區進行的最有影響的一場戰斗。1936年2月27日拂曉,楊靖宇指揮軍部教導團襲擊邵本良所部駐通化熱水河子的一個團部,取得殲敵60余人的勝利。邵本良惱羞成怒,集結了千余偽軍,以3架日本飛機助戰,日夜追擊我軍。抗聯第一軍用小股部隊牽著邵本良所部,巧妙周旋于通化、桓仁、本溪、興京、寬甸等地,行程近千里,歷時18天,拖得敵軍精疲力竭。4月30日,楊靖宇以500余人的兵力,在本溪梨樹甸子大東溝設伏。梨樹甸子兩邊是山,中間只有一條狹窄山路。當邵本良所部進入包圍圈時,楊靖宇指揮以輕重武器直射敵軍,邵本良企圖后撤,后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鎖,后企圖搶奪制高點的突圍部隊也被擊潰。此次戰斗,第一軍共斃傷敵80余人,俘敵10余人,繳獲1門迫擊炮、4挺機槍、百余支長短槍。邵本良帶著腳傷、領著殘余部隊落荒而逃。
建立抗日根據地
1934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在給東北人民革命軍政委、政治部及全體黨員的信中提出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指示。遵照這一指示,第一軍在遼寧地區開始創建和鞏固抗日游擊根據地。
在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過程中,楊靖宇以位于桓仁與興京縣交界的“老禿頂子”、寬甸與本溪縣交界的“和尚帽子”兩座大山為依托,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并逐漸擴大,使桓仁、興京、寬甸等地區成為抗聯活動的主要地區。在桓仁,游擊區呈半圓形,從西至北轉向東包圍著縣城;在興京,除了縣城,幾乎都是抗聯的天下;在寬甸,抗聯第一師經常出沒。除此之外,第一軍第三師還開辟了撫順、清原抗日游擊根據地,與桓仁、興京、寬甸地區遙相呼應。
抗日游擊根據地創建后,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抗日政權便逐步建立起來。從1935年6月至1936年4月,中共桓興縣委相繼發展了桓仁縣高儉地、川里黨支部,興京縣紅廟子、岔路子黨支部。1934年,在第一軍活動的撫順和清原地區,恢復了被破壞的中共清原縣委。1936年8月,中共撫順支部成立,1937年4月,改組為中共撫順縣委。各級黨組織的建立,為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鞏固創造了條件。在各級黨組織的積極工作下,桓仁、興京、寬甸一帶的山區,成為較為穩定的紅色區域,群眾稱其為“紅地盤”。
在各級黨組織建立的同時,楊靖宇在南滿地區主持開展建立人民政權的工作。1935年8月17日,南滿特區人民革命政府籌備委員會建立。籌備委員會建立后,立即著手建立基層政權。到1935年10月,南滿地區就建立了15個鄉政府、56個區政府。1936年,第一軍第一師在本溪、桓仁、寬甸、興京建立了窟窿榆樹特區人民政府和小青溝子、四平鄉政府。在桓仁的馬圈子、五里甸子、搖錢樹地區也相繼成立了抗日政權。這些抗日政權的建立,為抗聯部隊提供了穩定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