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艱苦卓絕的14年抗日戰爭最終以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告終。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遼寧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歡天喜地地慶祝抗戰勝利。
東北抗聯教導旅
配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
1945年9月初,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開始分批從蘇聯返回中國東北,配合蘇軍控制戰略要地。
9月9日,東北抗日聯軍原第三路軍政委、中共東北委員會委員馮仲云率領20多名抗聯人員到達沈陽,任駐沈陽蘇軍衛戍司令部副司令,他的助手劉鐵石任臨時市政府秘書長。9月10日,馮仲云電告中共東北委員會書記周保中,“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的先頭部隊曾克林已率3000人進駐沈陽”。周保中立即請求蘇聯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派飛機送代表去延安。9月14日,曾克林和蘇軍代表飛赴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了東北的情況,并轉交了馮仲云給中共中央的親筆信。9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決定,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赴東北開展工作。
9月16日,董崇彬等7名抗聯干部隨蘇軍抵達大連,投入配合蘇軍接收大連的斗爭。董崇彬任沙河口區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劉玉泉為甘井子區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季喜林為西崗區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
10月20日,中共東北委員會書記周保中在沈陽向彭真、陳云等東北局領導詳細匯報了東北抗日聯軍14年來的斗爭情況及協助蘇聯紅軍進駐東北57個城市的情況。彭真、陳云聽取匯報后,高度評價了東北抗聯的業績,傳達了中央關于力爭控制東北的方針和東北局當前的任務,指示其要利用有蘇軍身份的便利條件,控制鐵路沿線,迎接黨中央派往東北的大批干部的到來。周保中根據中央關于“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的活動,在此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的指示,將中共東北委員會的組織工作材料及檔案資料移交給東北局。
冀熱遼黨政軍組織挺進遼寧
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令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向察哈爾、熱河進發;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向熱河、遼寧進發;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向遼寧進發;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冀熱遼區黨委、冀熱遼軍區接到進兵東北命令后,在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的主持下,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抽調4個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及2500名地方干部,8個團、1個營、2個支隊共1.3萬余人,在東進工作委員會的率領下挺進東北。
1945年8月29日,東進部隊浩浩蕩蕩越過長城,向綏中挺進。29日上午,部隊到達前所,400余名偽軍被迫繳械投降。30日,一支從林西、赤峰經葉柏壽、凌源向山海關進發的蘇軍偵察部隊到達前所。東進部隊與蘇軍會師后,部隊回師山海關,消滅山海關之敵,為后續部隊掃清了障礙。9月3日,東路挺進縱隊離開山海關,向錦州疾進。在遼西沿途,每到一縣,縱隊都把一個班或一個排和隨軍行動的一部分地方干部留下,在當地進行接管工作。到達綏中后,留下的干部、戰士和先到的分區副參謀長羅文及其率領的第十二團五連,與前三日進入綏中接管縣城的第十六專署駐錦熱辦事處主任信修等人勝利會師。同時,為了保證接收工作的順利進行,長期在凌青綏地區進行戰斗的副團長馬驥也留在綏中。興城、錦西都留下了干部,并很快建立了黨政組織。
9月4日,縱隊到達錦州。蘇軍向遼西進軍的先頭部隊先于挺進部隊進入錦州。第十八團團長周家美、政委吳宗鵬及3個連留在了錦州,接收偽滿錦州省,建立黨組織和人民政權。
9月5日,曾克林、唐凱率領縱隊乘火車從錦州出發,于6日抵達沈陽。9月7日,蘇聯駐軍同曾克林、唐凱等人舉行會談,同意八路軍部隊以“東北人民自治軍”的名義接收沈陽及周邊城市,并共同研究了如何肅清日偽殘敵問題。隨后,八路軍入城部隊正式成立了沈陽衛戍司令部,曾克林任衛戍司令、唐凱任政委、張化東任副司令。衛戍司令部還向全市人民發出了安民告示。9月14日,第十六分區部隊和地方干部開赴南滿,陸續接收了鞍山、遼陽、營口、撫順、本溪等城市。
遼寧人民歡慶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后,遼寧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熱烈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
1945年8月,蘇軍在沈陽大和廣場(今中山廣場)舉行入城儀式,浩浩蕩蕩的部隊進入沈陽市區,百姓駐足觀看,場面蔚為壯觀。9月,曾克林部八路軍2000余人抵達沈陽,在駐沈蘇軍兩輛裝甲車的前導下,排成4列縱隊,高唱著《八路軍進行曲》向前行進。成千上萬的沈陽市民自發地前來歡迎堅持抗日的八路軍。后來,經與蘇軍協商,八路軍駐扎在故宮以東、小河沿附近的臨時駐地。當部隊由沈陽站經中華路、大西路,進懷遠門、西華門,出東華門、撫近門時,成群結隊的學生、工人、店員以及各界民眾高呼“不愿當亡國奴”“歡迎八路軍”的口號,與人民子弟兵并肩前進,充分表達了抗戰勝利的喜悅心情。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旅大(今大連)人從廣播中聽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市民走上街頭,奔走相告:“小鬼子垮臺了”“大連光復了”“中國人出頭的日子來了”……一些市民在街上放起了鞭炮,興奮不已的孩子們敲響了銅盆。勝利的喜悅洋溢在人們的笑臉上。
在鞍山、撫順、本溪等城市,人們也興高采烈、喜氣洋洋地歡慶抗戰勝利,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無以言表的喜悅之情。